谁能告诉我这几句诗的出处?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若何。这几句诗的出处,朝代、作者、诗名、原文,有背景的话更好。如果不是一首,麻烦分开。...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若何。
这几句诗的出处,朝代、作者、诗名、原文,有背景的话更好。如果不是一首,麻烦分开。 展开
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若何。
这几句诗的出处,朝代、作者、诗名、原文,有背景的话更好。如果不是一首,麻烦分开。 展开
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展开全部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2013-11-30
展开全部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千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释] (1)张功曹:即张署。功曹:官名。(2)纤云:丝丝浮云。卷:收敛。河指天上银河。(3)舒:舒展,散发开来。波:指月的光波。月光如水,所以说“月舒波”。(4)一杯:指一杯酒。属(zhu主):倾注。《仪礼·士婚礼》“酌玄酒,三属三尊。”引申为劝酒。君:指张署。(5)洞庭连天:形容洞湖浩森无际。九疑:九疑山,即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境。从这句至“天路幽险”句为张署的歌辞。(6)猩:猩猩。(wu吾):也叫“大飞鼠形似松鼠,尾长前后肢问有皮膜,能滑翔。栖树穴中,昼伏夜出。(hao毫):号叫。贞元十九年张署与韩愈贬于南方,一道同行,路过洞这是追求追述当时旅途的艰险。(7)十生九死:犹九死一生。即差一点死去的意思。到官所:指到达张署的贬地临武(今属湖南省)。(8)幽居:在幽静的地方居处。默默:不得意。如藏逃:象躲藏的逃犯。(9)下床畏蛇:南方湿热,地下多蛇,所以说下床怕踩着了蛇。食畏药:指怕误食蛊毒。旧传西南边地能制一种名叫蛊毒的药,能死人。(10)湿蛰(zhe折):指蛰伏在潮湿地方的蛇虫所散发出来的毒气。熏:蒸气。腥臊(sao骚):腥臊臭气。连上二句是写张署到贬所临武时的险恶处境。(11)昨者:昨日,这里是前几天的意思。州前:指郴州衙门前。捶大鼓:指擂鼓召集官吏宣布大赦令。唐制,颁布大赦令时,击鼓千声,集合百官、父老、囚犯,公开宣布。唐宪宗于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初一即位,八月五日颁发大赦令。(12)嗣皇:继嗣的新皇帝。这里是指宪宗。继圣:继际神圣事业,即继承帝位。登:进用。夔(kui奎):传说中的古帝虞舜的贤臣。:陶(gao yao高遥),虞舜的贤臣。登夔:意即进用贤能的大臣。(13)赦书:指皇帝发布的大赦令。一日行千里:极言赦书传送的快速。(14)大辟:死刑。除死:免除死刑。(15)迁者:迁谪的人,即因获罪而被贬谪的官员。追回:召回。流者:被浪放到荒远地区的人。还:放还。(15)涤(di笛)瑕:洗刷瑕疵。荡垢:荡除污垢。涤韦荡垢:这里是指革除朝中弊政。清朝班:清队朝中的奸邪。(17)州家:指州刺史。申名:将姓名申报上去。这是指郴州刺史将张署和韩愈的姓名申报上去,按大赦令赦免前罪,以便召回京城。使家:指观察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大员,为刺史的上级官。抑:制,指压制刺史申名上报,不让他们回到京城。(18)坎坷:困顿失意,遭遇不平的意思。移荆蛮:调往江陵府任职。江陵是荆州州治所在地,又是古代楚国的郢都所在地,而楚国曾被自然数为“荆蛮”,所以这里用以指作江陵。(19)判司:唐代地方行政机构组成部门称“曹”,或称“司”,因此“判司‘是对诸曹参军的统称,是评判一司事条的意思。当时张署任命为功曹参军,韩愈为法曹参军,为一司主管。卑官:低下的官职。唐代的参军,常为贬职官虚衔,被人轻视,如有过失,上官可以随时鞭打。不堪说:说不得,意即判司卑官,简直不堪一提。(20)未免:不能免除。捶楚:棒杖一类的弄具。这里做动词用,是鞭挞的意思。捶楚尘埃间:指伏在地上受刑。(21)同时流辈:指同时被贬谪的人们。上道:指上路回京,被召回朝迁做官。(22)天路:喻指进身于朝迁的道路。幽险:幽暗而险阻。难追攀:难以攀登上去。这是承前“州家申名使家抑”而言。张署歌辞到此结束。(23)殊科:不同类,不一样。(24)今宵:今夜,指八月十五夜,即中秋节夜。多:因中秋节夜月最圆、最亮,所以说“明月今宵多”。(25)非由他:不是由于别的原因。“人生由命”,不必将自己坎坷的命运,归怨于“使家抑”。他:读tuo(拖),与上三句“歌”、“科”、“多”及下句“何”叶韵。(26)标明何:怎样对得起今宵的明月呢?明:明月的省略。这三句是韩愈安慰张署,也是自我安慰的话。意思是说,中秋之夜的月色最好,我们不要辜负这良宵美景,应该开怀畅饮啊!
[简要评析]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和张署同在长安任临察御史,这首诗就是直接表达韩、张二人的愤懑之情的。诗人借张署之悲声长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二人的不平之鸣。一个封建时代的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面前,并没有过多的抑郁和悲伤,还是那么开朗,这是难能可贵的。这首诗结构严谨,朴素自然。诗人先用清风明月、沙平波静、四野无声的安谧氛围强烈映衬二人举酒无欢的悲凉心境,并引出张署的悲吟苦述。又借助其歌声的辛酸苦楚和诗人的泪下如雨,表达二者天涯沦落与同命相怜的悲惨境遇。前六句为第一段,从对月当歌的清丽景色写起,很顺当地转入到张署手歌词,这是第二段。中间这一大段歌词,其实是韩愈自己心情的写照不过借了张署的名,从他口中唱出,既呆以为下面的“我歌”作反衬,诗人变直为曲,看似旷达无怨,实则深深抒发了诗人那无可奈何的穷途之哭。所以最后五句,用轻快的笔调,旷达的语言,作了自我解脱,把一腔愁绪,化为杯酒清歌。这首诗在叙述遭际、表达情感上,颇有开阖自如、波澜曲折、一唱三叹之妙,加之以苍劲古朴的语言,雄奇激越的气势,使得全诗始终充溢着悲凉慷慨之情和愤愤不平之气,首尾遥相呼应,声韵谐调,于严峻中显出爽朗,这都表现了诗人的积极思想和艺术匠心。
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千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释] (1)张功曹:即张署。功曹:官名。(2)纤云:丝丝浮云。卷:收敛。河指天上银河。(3)舒:舒展,散发开来。波:指月的光波。月光如水,所以说“月舒波”。(4)一杯:指一杯酒。属(zhu主):倾注。《仪礼·士婚礼》“酌玄酒,三属三尊。”引申为劝酒。君:指张署。(5)洞庭连天:形容洞湖浩森无际。九疑:九疑山,即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境。从这句至“天路幽险”句为张署的歌辞。(6)猩:猩猩。(wu吾):也叫“大飞鼠形似松鼠,尾长前后肢问有皮膜,能滑翔。栖树穴中,昼伏夜出。(hao毫):号叫。贞元十九年张署与韩愈贬于南方,一道同行,路过洞这是追求追述当时旅途的艰险。(7)十生九死:犹九死一生。即差一点死去的意思。到官所:指到达张署的贬地临武(今属湖南省)。(8)幽居:在幽静的地方居处。默默:不得意。如藏逃:象躲藏的逃犯。(9)下床畏蛇:南方湿热,地下多蛇,所以说下床怕踩着了蛇。食畏药:指怕误食蛊毒。旧传西南边地能制一种名叫蛊毒的药,能死人。(10)湿蛰(zhe折):指蛰伏在潮湿地方的蛇虫所散发出来的毒气。熏:蒸气。腥臊(sao骚):腥臊臭气。连上二句是写张署到贬所临武时的险恶处境。(11)昨者:昨日,这里是前几天的意思。州前:指郴州衙门前。捶大鼓:指擂鼓召集官吏宣布大赦令。唐制,颁布大赦令时,击鼓千声,集合百官、父老、囚犯,公开宣布。唐宪宗于贞元二十一年八月初一即位,八月五日颁发大赦令。(12)嗣皇:继嗣的新皇帝。这里是指宪宗。继圣:继际神圣事业,即继承帝位。登:进用。夔(kui奎):传说中的古帝虞舜的贤臣。:陶(gao yao高遥),虞舜的贤臣。登夔:意即进用贤能的大臣。(13)赦书:指皇帝发布的大赦令。一日行千里:极言赦书传送的快速。(14)大辟:死刑。除死:免除死刑。(15)迁者:迁谪的人,即因获罪而被贬谪的官员。追回:召回。流者:被浪放到荒远地区的人。还:放还。(15)涤(di笛)瑕:洗刷瑕疵。荡垢:荡除污垢。涤韦荡垢:这里是指革除朝中弊政。清朝班:清队朝中的奸邪。(17)州家:指州刺史。申名:将姓名申报上去。这是指郴州刺史将张署和韩愈的姓名申报上去,按大赦令赦免前罪,以便召回京城。使家:指观察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大员,为刺史的上级官。抑:制,指压制刺史申名上报,不让他们回到京城。(18)坎坷:困顿失意,遭遇不平的意思。移荆蛮:调往江陵府任职。江陵是荆州州治所在地,又是古代楚国的郢都所在地,而楚国曾被自然数为“荆蛮”,所以这里用以指作江陵。(19)判司:唐代地方行政机构组成部门称“曹”,或称“司”,因此“判司‘是对诸曹参军的统称,是评判一司事条的意思。当时张署任命为功曹参军,韩愈为法曹参军,为一司主管。卑官:低下的官职。唐代的参军,常为贬职官虚衔,被人轻视,如有过失,上官可以随时鞭打。不堪说:说不得,意即判司卑官,简直不堪一提。(20)未免:不能免除。捶楚:棒杖一类的弄具。这里做动词用,是鞭挞的意思。捶楚尘埃间:指伏在地上受刑。(21)同时流辈:指同时被贬谪的人们。上道:指上路回京,被召回朝迁做官。(22)天路:喻指进身于朝迁的道路。幽险:幽暗而险阻。难追攀:难以攀登上去。这是承前“州家申名使家抑”而言。张署歌辞到此结束。(23)殊科:不同类,不一样。(24)今宵:今夜,指八月十五夜,即中秋节夜。多:因中秋节夜月最圆、最亮,所以说“明月今宵多”。(25)非由他:不是由于别的原因。“人生由命”,不必将自己坎坷的命运,归怨于“使家抑”。他:读tuo(拖),与上三句“歌”、“科”、“多”及下句“何”叶韵。(26)标明何:怎样对得起今宵的明月呢?明:明月的省略。这三句是韩愈安慰张署,也是自我安慰的话。意思是说,中秋之夜的月色最好,我们不要辜负这良宵美景,应该开怀畅饮啊!
[简要评析]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和张署同在长安任临察御史,这首诗就是直接表达韩、张二人的愤懑之情的。诗人借张署之悲声长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二人的不平之鸣。一个封建时代的有所作为的知识分子,在艰难困苦面前,并没有过多的抑郁和悲伤,还是那么开朗,这是难能可贵的。这首诗结构严谨,朴素自然。诗人先用清风明月、沙平波静、四野无声的安谧氛围强烈映衬二人举酒无欢的悲凉心境,并引出张署的悲吟苦述。又借助其歌声的辛酸苦楚和诗人的泪下如雨,表达二者天涯沦落与同命相怜的悲惨境遇。前六句为第一段,从对月当歌的清丽景色写起,很顺当地转入到张署手歌词,这是第二段。中间这一大段歌词,其实是韩愈自己心情的写照不过借了张署的名,从他口中唱出,既呆以为下面的“我歌”作反衬,诗人变直为曲,看似旷达无怨,实则深深抒发了诗人那无可奈何的穷途之哭。所以最后五句,用轻快的笔调,旷达的语言,作了自我解脱,把一腔愁绪,化为杯酒清歌。这首诗在叙述遭际、表达情感上,颇有开阖自如、波澜曲折、一唱三叹之妙,加之以苍劲古朴的语言,雄奇激越的气势,使得全诗始终充溢着悲凉慷慨之情和愤愤不平之气,首尾遥相呼应,声韵谐调,于严峻中显出爽朗,这都表现了诗人的积极思想和艺术匠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30
展开全部
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http://book.sina.com.cn/nzt/his/xianxianshuhua/116.shtml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若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http://blog.e23.cn/user2/17679/archives/2007/148324.s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30
展开全部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单。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单。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