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的常规物性特征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储层的常规物性是指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沉积物或岩石中孔隙总体积所占的比例。渗透率是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研究表明,合肥盆地中—古生界碎屑岩储层主要是低孔低渗型储层,新生界砂岩储集物性相对较好。

(一)石炭—二叠系碎屑岩储层

据淮南地区钻井资料中石炭—二叠系岩石类型统计,砂岩含量接近1/3~l/2,单层厚度一般为6m,最大可大于20m;盆地中部的安参1井仅在二叠系顶部发育200m厚的砂岩,其余800m地层均为泥岩或灰质泥岩(已浅变质为板岩)。由此可见,淮南石炭—二叠系砂岩比较发育,向南砂岩含量逐渐减少,也说明由北向南水体渐深。

合深4井二叠系砂岩以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分选、磨圆度较好,成分成熟度较高,有孔隙式、接触式、镶嵌式胶结,砂岩孔隙度一般小于10%,平均渗透率为1×10-3μm2,属于差储层。

盆地南部石炭系梅山群除道人冲组(C2d)外,其他层段碎屑岩比较发育。

花园墙组(C1h)以粗粒、中粗粒岩屑质石英砂岩或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呈接触式、镶嵌式胶结。砂岩孔隙度为2.76%~5.18%,平均为2.84%,渗透率为0.0025×10-3~0.11×10-3μm2

杨山组(C1y)以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普遍含砾。砾石基本为硅质,分选、磨圆度较好,杂基含量较低,呈孔隙式、镶嵌式胶结。砂岩孔隙度为5.45%~7.49%,平均为6.20%,渗透率为0.0019×10-3~0.004×10-3μm2

胡油坊组(C2h)砂岩比较发育,已经发生浅变质作用,为蚀变的岩屑质砂岩和长石质石英砂岩。砂岩孔隙度为4.02%~6.15%,平均为4.78%,渗透率为0.004×10-3~0.005×10-3μm2

综上所述,石炭系梅山群砂岩孔隙度最高仅为7.78%,渗透率最大仅为0.011×10-3μm2,物性整体较差,为致密性差—非储层,其中杨山组(C1y)砂岩物性稍好。

(二)侏罗系碎屑岩储层

侏罗系储层发育于防虎山组(J1f)、圆筒山组(J2y)及周公山组(J3z)。以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主,局部可能发育优质储层(王鑫,1996;邱连贵等,2002)。

周公山组(J3z):砂岩以中、粗粒含砾不等粒砂岩为主,次为细粒砂岩。岩石类型以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石英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

圆筒山组(J2y):砂岩以细粒、粉细粒砂岩为主,其次为粉粒和中粒砂岩。岩性以长石质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岩屑质石英砂岩、长石岩屑质砂岩和长石砂岩。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好,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合深3井本组细—中粒砂岩厚达877m,占组厚的67.3%。

防虎山组(J1f):以中粒、中粗粒砂岩为主,次为含砾砂岩或砂砾岩。砂岩分选、磨圆度差,成分成熟度底,杂基含量高,以岩屑砂岩为主,次为岩屑长石砂岩。杂基含量高的呈基底式胶结,杂基含量低的呈孔隙式或镶嵌式胶结。总之,砂岩颗粒越小,分选、磨圆度越差,杂基含量越高,原始孔隙度就越低,反之则越大。

物性分析表明,侏罗系砂岩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除个别样品大于1×10-3μm2外,绝大多数小于0.1×10-3μm2,基本上属于低孔隙度、微渗透率、微-细喉道垂的差—非储层(表7-1)。

表7-1 合肥盆地及周缘侏罗系砂岩储层物性统计表

注:1.9~4.3(2.86)表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 (引自原安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

盆地北部较之南部砂岩物性稍好,合深3井平均孔隙度8.29%,平均渗透率0.164×10-3μm2。而盆地南部的肥8井平均孔隙度只有2.86%。

在中部防虎山露头区,防虎山组(J1f)岩性主要为长石中—粗粒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砂岩约占地层厚度的97%,孔隙度变化范围在3.04%~6.41%,平均为4.36%;渗透率变化范围在0.008×10-3~0.034×10-3μm2,平均为0.021×10-3×10-3μm2。中侏罗统圆筒山组(J2y)岩性以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为主,厚度约占地层厚度的97%,孔隙度变化范围在5.35%~7.65%,平均为6.79%;渗透率为0.004×10-3~2.47×10-3μm2,平均为0.540×10-3μm2。上侏罗统周公山组(J3z)岩性以含砾粗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铁质石英粉砂岩为主,孔隙度变化于1.9%~12.04%之间,平均6.34%;渗透率为0.017×10-3~3.93×10-3μm2,平均0.774×10-3μm2

盆地南部露头区,中—下侏罗统三尖铺组(J1+2s)发育的细粒石英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孔隙度变化范围在2.5%~14.2%,平均为8.73%;渗透率变化范围在0.10×10-3~5.12×10-3μm2,平均为2.49×10-3μm2

整体上看,盆地内侏罗系储层物性北部较之南部好,上部层位较下部好,前者少数达到中等储层标准,而后者普遍为差—非储层。

(三)白垩系碎屑岩储层

上白垩统响导铺组(K2x)砂岩主要分布于下段,以细砂岩为主,单层厚2~4m,最大5~10m,累计达500m,占组厚的30%左右。岩石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但压实、胶结作用不强烈,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度6.16%~22.3%,一般为10%左右,渗透率一般为6×10-3~7×10-3μm2,属于中等储层(表7-2)。

表7-2 合肥盆地白垩系砂岩储层物性统计表

注:21.2~22.3(21.75)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

下白垩统朱巷组(K1z)砂岩主要分布于上段,以细、中砂岩为主,单层厚一般2m,最大厚度达65m,累计厚度约200m,占组厚的15%左右。岩石压实、较结作用较强烈,以次生孔隙为主。孔隙度为5.24%~7.94%,一般在6%左右,渗透率普遍小于1×10-3μm2,属于差储层(表7-2)。

(四)下第三系碎屑岩储层

下第三系砂层发育,储层岩性主要为红灰色、浅棕色中细粒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孔隙度变化范围为3.07%~22.3%,平均为10%,渗透率一般为0.20×10-3~5.09×10-3μm2,平均为1.88×10-3μm2。以合深5井为例,在井深64~1362m段,砂岩累计厚度628m,占该段厚的48%。砂岩分选中等,孔隙-接触式胶结,以原生孔隙为主。孔隙度最大值可达21%,一般10%左右,渗透率一般为11×10-3~20×10-3μm2。属于中等储层(表7-3)。

表7-3 合肥盆地下第三系砂岩储层物性统计表

注:9.07~11.37(10.17)为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

(五)碎屑岩储层评价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依据砂岩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分为四大类八小类,其中Ⅰ类为好储层,Ⅱ类中等,Ⅲ类差,Ⅳ类基本上为非储层。本区砂岩储层综合评价结论如下:

研究表明,合肥盆地内没有Ⅰ类好储层,仅有Ⅱ—Ⅳ类储层。

Ⅱ类储层主要发育于下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周公山组(J3z)及圆筒山组(J2y)砂岩中,在盆地内广泛分布,以原生粒间孔为主。但其砂层厚度大,泥岩厚度小,能否成为有效储层,值得深入研究。

Ⅲ类储层主要发育淮南型石炭—二叠系和周公山组(J3z)、圆筒山组(J2y)砂岩中,是差储油层,但可以作中等储气层。

Ⅳ类储层主要是侏罗系防虎山组(J1f)和石炭系梅山群的碎屑岩,是非储油层,但可以作为差的储气层。

合肥盆地经历了印支、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都不同程度的发育了构造裂缝,这些裂缝,一方面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砂岩的储集性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