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是如何体现杜甫人格的?

看清楚题目啊,可不能含糊啊... 看清楚题目啊,可不能含糊啊 展开
 我来答
小青清爱生活
高粉答主

2019-09-17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7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4.4万
展开全部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对天下苍生的赤诚之心。

杜甫留给我们的1400余首诗歌,记录了历史的风云,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抒发了自己的心声;人们也从这些篇什中认识了杜甫,看到他的诗歌的不朽价值,并且深刻地感受到贯穿其中的精神。

这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对天下苍生的赤诚之心,就是对社会的责任与理想的履践。这种精神,也就是杜甫的人格精神,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成为杜甫精神遗产的重要方面。

扩展资料:

人格的形成,先天的气质禀赋为不可忽视的基础,后天的环境为决定的因素。杜甫人格精神的形成,与其家世有着深刻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儒学影响、诗歌传统与个人幼年遭遇。

他从小受着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对孔孟倡导的忧患意识、忠恕之道、仁爱精神、恻隐之心等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身体力行,而对功名的渴望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强烈关注,也与其儒学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

杜甫在接受儒学教育的同时,又深受家庭诗歌传统的影响。他的祖父杜审言,其文才在当时享有盛名,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今体诗形成的确立多有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杜甫:此意竟萧条 行歌非隐沦

血头鱼12
2014-07-12 · TA获得超过34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7万
展开全部
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种情况之下,杜甫不但没有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停止了自己的歌唱,反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密切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用诗歌及时地反映每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不断提出自己的褒贬,以求对政治发生积极的作用。这几年里,他曾经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级隔离开幕和灾难深重的人民一起流亡。他几乎走遍了西北、西南广大的地区,忠实地记录着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安史之乱虽然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安史军队残酷地屠杀人民,成为人民群众最主要最凶恶的敌人,在山东、河北、关中一带都遭到人民的武装抗击。这就使政府镇压叛军、统一国家的行动客观上符合了人民的利益。杜甫满心希望政府更好地组织力量争取胜利,但他所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杜甫忍着悲痛以极大的勇气如实地描绘了他的见闻: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传。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垂老别》) 杜甫愤慨地指斥政府残暴无能,对人民表示了同情:“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他终无情。”却又不得不鼓励人民出征,以便给现实问题以现实的解决。诗人把那老姐、新娘、老大写得深明大义,含泪承担自己的义务,正可以见出杜甫自己的态度。 杜甫在西南飘泊的时候,政治热情也不曾衰退过。中原的战乱,西部的边患,蜀中军阀的混战,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都是诗人时刻关心的问题。在成部和首州的时候他写了许多怀念和颂扬诸葛亮的诗,如《蜀相》、《武侯庙》、《八阵图》、《滚州歌》、《古柏行》、《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庙》、《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等等。杜甫为什么对诸葛亮怀着特殊的敬慕呢?《蜀相》里说: 三顾频烦天下计,雨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里说: 这移汉作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杜甫所赞颂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热情。虽然运移汉诈,诸葛亮决不知难而退:“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就是杜甫称之为“云霄万古”的原因。在安史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中,杜甫颂扬和效法诸葛亮入世的态度,是寓有深意的。 杜甫不仅自己不能忘怀国家人民,而且总是鼓励别人为国家人民去做一番事业。他劝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劝韦讽说:“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优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韦生富春秋,洞沏有清识。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克,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疾,先应去螫贼。捧泪临大江,高天意凄例。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杜甫向他述说时艰政弊,嘱咐他要肃清掠夺人民的贪官污吏,以救济苦难的人民,真是语重心长。杜甫去世的前一年还劝裴虬、苏换说:“致君尧舜付君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施锦4218
2014-07-12 · 超过5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0万
展开全部
杜甫诗歌所表现的人格魅力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艺术宝库中,唐诗与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备受后人推崇。它宛如丽天繁星,闪烁着令人心旷神怡的光彩;又如春兰秋菊,装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 这中间,最引人注目的两颗耀眼明星当数李白和杜甫,他俩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郭沫若评论李白和杜甫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确为的论。李白远祧屈骚,杜甫遥承《诗经》;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进雕赋表》),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泰山,一个是现实主义的巨擘。相比较而言,杜甫的诗歌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关注民生疾苦,更能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也因而最吸引着我,最打动着我。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他自己有过“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奢望,也经历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悲辛,由于仕途坎坷,兵荒马乱,饥饿流离的现实生活,逐渐使他对时代的苦难,社会的不平,人民的疾苦,家国的不幸,有了深切的体验。从安史之乱前夕到大历初的十几年间,在盛唐诗人普遍沉寂的情况下,杜甫中流砥柱,以自己的光辉照亮了整个诗坛。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写到诗里,大大拓展了诗歌的题材。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后人称杜甫为“集大成者”,称其诗为“诗史”,誉其为“诗圣”,他是当之无愧的。 我以为,从一个诗人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一个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为人。因为,从理论上讲,“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是文学的根本特征。这一根本特征告诉我们,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不同作家由于个人遭际的不同,生活阅历的不同,所参与社会生活广度、深度的不同,文学素养高低的不同,对时代精神把握能力高下的不同,各人的“反映”是不同的,这种“反映”是主观的,它会打上作家鲜明个性的烙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这一段话,一般简括为“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创作,可以看作是诗人“志”、“情”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诗歌创作中探究其个性特征和为人,进而体察其人格的魅力。 文学批评有一条基本原则――知人论世。确实要研究杜甫,有必要研究杜甫生平。我们且看一下他的人生轨迹。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以前) 杜甫早慧,据称七岁即能诗文,《壮游》诗中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二十岁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东下姑苏,南游剡溪,放荡齐赵,裘马清狂的十年“壮游”。 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岁) 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希望循着科举道路登上卿相之位。但奸臣当道,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生活日益穷困潦倒。在长安苦苦等待了十年之后,才谋得了一个看守武库的小官。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7岁) 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先是在陕北逃难,继而又被安史叛军俘解长安。后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