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常写什么类型的作文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议论文,记叙文较为常见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很多南通教师都讲过引用先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9、多去关注各地高考模拟语文试卷的高考作文,有备无患。[2]
有效命意作文
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审题或者根据试题进行有效命意是写好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环。当试题确定以后,如何审好题、立好意至关重要,审题不准会导致全盘皆输。常有同学感叹,自己的作文如激流浊波,起伏无常,60分的作文可高至50分之上,也可低至40分之下,为此,还常迷惘于峰值的不可预知,也惶恐于波谷的不期而来。究其原因,除去评卷上的客观误差外,更多是缘于我们对考场作文缺少应有的理性把握,特别是有效命意这一环节。所谓命意,就是赋予写作行为以准确的意图,这是写作行为的起始点,又是目标点,是考场作文的基本底线。可以说,对考场作文而言,如何准确地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话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又如何在文章中准确地呈现出来,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
美文鉴赏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波光淡然冷静,潮湿的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的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的,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
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 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 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 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 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
同样存在着人的空间里,我们不免发现古人的自我认识相当清醒。太多的文人骚客,仿佛除了写作与习画,其他的事顾及很少。李贺说:“我生二十不得志,一 心愁谢如枯兰。”才二十岁的人,心旌已经褴褛,像他这样的年龄,正是旁人急于升官进仕,正是他人期望宦达的年代,而他却不顾暇这些,当后人抽丝剥茧地打开 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产物发现,凄美与惊艳——这样令人惊讶的精神果实,惟独没有蒙翳。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 但只是在无功利的同时,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 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禁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走向 的干扰,在他们心中自己选择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 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阴,寻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业家劳心劳神,政治家殚精竭虑,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源溯流,从自己认定的精神家园中打捞成功的鱼群,最终他会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将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整个大海[3] 。
策略解析
苍茫的历史长河里,多少先哲消散了自己的容颜,却在深邃的河床里沉淀了自己的名字。而其中不少不朽的情思,就变成了闪光的文字,烛照着千百年后的我们。而正是阅读,让我们走近了那些消逝了的作者。在阅读中,真正的读者可以跨越时空,与长眠千年的作者对话,所以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时,本文作者冷夏在心底对梭罗说,“我们这样远”,但是“我们又这样近”,“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这一远一近之间,便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神交,是阅读的最大乐趣之所在,也是文章的中心主旨。事实上,任何文字、文段、文章,都应该表达写作者对某一对象的价值判断,这一判断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它表现为某一情感,或是某一观念,前者倾向于记叙性文章,后者倾向于论说性文章。以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例: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六国论》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比兴引出)——《谏太宗十思疏》
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门见山)——《荷塘月色》
4、“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稍作铺叙,而后引出)——《故都的秋》
5、“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避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行文中得出)——《花未眠》
以上所列举的文章,有古有今,文体也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集中地表达着某一种判断,或表达某一情感,或表达某一观念。可以说,“判断”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是其他文字的聚焦点或归宿点,没有此点,文章必然散漫或游离。所以,我们作文时,首先得保证有符合要求的命意,没做好命意判断就不能动笔写作,否则你必将“马失前蹄”。
200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新课标卷”(海南、宁夏卷)和辽宁卷等,都将原来的“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改为“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虽然仅仅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与“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几字之别,但明显加强了对审题立意的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暗示考生要在读懂材料、把握内涵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思考,从而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观点,决不能仅凭某一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做出立意的选择。如全国卷Ⅱ作文题:由“道尔顿给妈妈买袜子”,谈亲情、孝道;见到“安藤百福破产”的字样,就探讨起当今“失业和就业”的热门话题;从“乔利弄脏衣服,白于一年来赔偿”联想到社会待遇不公、奖惩制度等问题。这些立意都是不合题意的。总之,要做综合、全面的考虑,选择最佳立意,不能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熟练两种技能
1. 抓“三主要”
“三主要”包括主要对象、主要关系和主要意向。主要对象即材料或命题的核心对象(词素),主要关系即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意向即材料或命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倾向。怎样抓“三主要”进而形成判断,下面分成两类来讲:
(1)有明确指向的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
这一类作文,关键在于抓住话题或命题中的核心词素,具体操作如下:
1)操作原则: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具体概念抽象提升;大话题小处着手,小话题大处引申。
2008年山东卷话题“春来草自青”中“春”是关键词,比喻还原,大而言之,可以是盛世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小而言之,可以是个人成长需要的各种条件,如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友谊或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班级的团结等。
2009年北京卷“隐形的翅膀”具有比喻义,含义广泛,如梦想、信念、特长、能力等等。翅膀帮助人飞翔、帮助人成功、帮助人实现自已的理想,那么信心、坚强、乐观等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
2009年湖北卷“踮起脚尖”,最具弹性的词语是“踮起”。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小而言之,即是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大而言之只有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才能看到前方要行进的“路”。
2009年山东卷题目“见证”,“见”是看见或经历,“证”是证明。既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写记叙文,考生宜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切入点要小;既要有“见”的详细叙述,又要有“证”的发人深省。写议论文,宜从大处着眼,选取有积极意义的人物或事件,突出具体的感悟和启发。
2)操作方向:也就是朝哪些方向去具体化、抽象化,朝哪些方向小处入手或大处引申。譬如可从自然、人生、精神、生活、社会、历史等层面去思考和挖掘。
3)操作方法:围绕核心词素进行遣词造句。即以该词或标题中的核心语素为中心词,组合成短语或造出表意明确的语句,而这短语和句子本身有可能构成这篇文章的命意判断。
如“望”这一话题,通过组句的方法可直接得出判断。如:望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是人生向前的动力;望,观望,冷静地观望,它是大是大非前的冷静,是大风大浪前的睿智;望,奢望,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追逐,最终,在望中一切都可能变成虚无;望,望乡,望月,它是一种情思,是天上人间又一缥缈的情思。
这里需特别提醒的就是主要意向即情感倾向,这是文章之根。乍看,高考作文题似乎没有情感倾向,其实它早就被命题人埋藏其中了,只是要你淘尽沙砾而已。如2009年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意在针对2009年的学生过于浮躁、热衷于国外的精彩,使过去那份沉淀在国人心目中亘古不变的乡土情绪越来越显尴尬的现实情况,其间潜藏着脉脉含情的温馨提示:热爱你的家乡,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脚下的那方热土吧。如果审题时悟出了题中蕴涵的这种特殊情愫,行文时就会用饱满的激情,流畅的语句书写出浓情淋漓的文字,文章也定是上乘之作了。
(2)无明确指向的作文——材料作文
对于没有提供话题的作文(主要是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更要抓住材料中的“三主要”,确保不偏离。譬如下面一则材料:
《於陵子·人间》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此材料的主要对象是蜗牛(抓蚂蚁就不妥),主要关系是蜗牛与其梦想等,主要倾向是对蜗牛行为的质疑或否定。在此基础上去命意就不会有任何偏离。
2. 做“三追问”:
“三追问”,即三层哲学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譬如“修身”这一话题,我们便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进行分解。
①是什么:谈修身的内涵,如炼人格、修骨气、养静心、育意志、修正气等;
②为什么:谈修身的价值,如修身与人生、修身与社会等;
③怎么样:谈修身的方法,如读书、艺术、亲近自然、走进古迹等。
有了如上的分解,准确判断就显得轻松易得了。譬如“修身贵在养气”“修身是人生的必修课”“读书以修身”等。
又如2009年湖北卷“站在的门口”,考生需要考虑“站在谁的门口”“这是一扇通向哪里的门”“站在门口做什么”“谁站在这个门口”“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门口”,这样思考,选择的角度比较丰富,可以开掘出比较广阔的空间。
再看刚才《於陵子·人间》那则材料。分析时可围绕蜗牛的结局问“蜗牛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蜗牛最后郁郁而终”“为什么蜗牛没能实现其梦想”或“蜗牛怎样才不会这样”等,最终可以正确地命意,如“凡事要量力而行”(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心在当下”“梦想要靠行动去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以上角度,取其一即可。[4]
结尾技巧
编辑
自然结束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文。
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议论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首尾呼应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直截了当表述出来,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加以暗示,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余地,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描写结尾
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往往会在朴实中渲染一种或恬淡、或哀伤、或明丽、或迷蒙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很多南通教师都讲过引用先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9、多去关注各地高考模拟语文试卷的高考作文,有备无患。[2]
有效命意作文
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审题或者根据试题进行有效命意是写好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环。当试题确定以后,如何审好题、立好意至关重要,审题不准会导致全盘皆输。常有同学感叹,自己的作文如激流浊波,起伏无常,60分的作文可高至50分之上,也可低至40分之下,为此,还常迷惘于峰值的不可预知,也惶恐于波谷的不期而来。究其原因,除去评卷上的客观误差外,更多是缘于我们对考场作文缺少应有的理性把握,特别是有效命意这一环节。所谓命意,就是赋予写作行为以准确的意图,这是写作行为的起始点,又是目标点,是考场作文的基本底线。可以说,对考场作文而言,如何准确地界定与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话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又如何在文章中准确地呈现出来,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
美文鉴赏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波光淡然冷静,潮湿的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的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的,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
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 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 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 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 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
同样存在着人的空间里,我们不免发现古人的自我认识相当清醒。太多的文人骚客,仿佛除了写作与习画,其他的事顾及很少。李贺说:“我生二十不得志,一 心愁谢如枯兰。”才二十岁的人,心旌已经褴褛,像他这样的年龄,正是旁人急于升官进仕,正是他人期望宦达的年代,而他却不顾暇这些,当后人抽丝剥茧地打开 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产物发现,凄美与惊艳——这样令人惊讶的精神果实,惟独没有蒙翳。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 但只是在无功利的同时,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 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禁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走向 的干扰,在他们心中自己选择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 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阴,寻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业家劳心劳神,政治家殚精竭虑,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源溯流,从自己认定的精神家园中打捞成功的鱼群,最终他会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将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整个大海[3] 。
策略解析
苍茫的历史长河里,多少先哲消散了自己的容颜,却在深邃的河床里沉淀了自己的名字。而其中不少不朽的情思,就变成了闪光的文字,烛照着千百年后的我们。而正是阅读,让我们走近了那些消逝了的作者。在阅读中,真正的读者可以跨越时空,与长眠千年的作者对话,所以在读梭罗的《瓦尔登湖》时,本文作者冷夏在心底对梭罗说,“我们这样远”,但是“我们又这样近”,“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这一远一近之间,便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神交,是阅读的最大乐趣之所在,也是文章的中心主旨。事实上,任何文字、文段、文章,都应该表达写作者对某一对象的价值判断,这一判断就是文章的立意所在,它表现为某一情感,或是某一观念,前者倾向于记叙性文章,后者倾向于论说性文章。以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例: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门见山)——《六国论》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比兴引出)——《谏太宗十思疏》
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门见山)——《荷塘月色》
4、“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稍作铺叙,而后引出)——《故都的秋》
5、“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避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行文中得出)——《花未眠》
以上所列举的文章,有古有今,文体也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集中地表达着某一种判断,或表达某一情感,或表达某一观念。可以说,“判断”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是其他文字的聚焦点或归宿点,没有此点,文章必然散漫或游离。所以,我们作文时,首先得保证有符合要求的命意,没做好命意判断就不能动笔写作,否则你必将“马失前蹄”。
200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新课标卷”(海南、宁夏卷)和辽宁卷等,都将原来的“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改为“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虽然仅仅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与“选准角度,明确立意”的几字之别,但明显加强了对审题立意的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暗示考生要在读懂材料、把握内涵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思考,从而提炼出具有共性的观点,决不能仅凭某一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做出立意的选择。如全国卷Ⅱ作文题:由“道尔顿给妈妈买袜子”,谈亲情、孝道;见到“安藤百福破产”的字样,就探讨起当今“失业和就业”的热门话题;从“乔利弄脏衣服,白于一年来赔偿”联想到社会待遇不公、奖惩制度等问题。这些立意都是不合题意的。总之,要做综合、全面的考虑,选择最佳立意,不能犯以偏概全的毛病。
熟练两种技能
1. 抓“三主要”
“三主要”包括主要对象、主要关系和主要意向。主要对象即材料或命题的核心对象(词素),主要关系即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意向即材料或命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倾向。怎样抓“三主要”进而形成判断,下面分成两类来讲:
(1)有明确指向的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
这一类作文,关键在于抓住话题或命题中的核心词素,具体操作如下:
1)操作原则: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具体概念抽象提升;大话题小处着手,小话题大处引申。
2008年山东卷话题“春来草自青”中“春”是关键词,比喻还原,大而言之,可以是盛世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小而言之,可以是个人成长需要的各种条件,如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友谊或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班级的团结等。
2009年北京卷“隐形的翅膀”具有比喻义,含义广泛,如梦想、信念、特长、能力等等。翅膀帮助人飞翔、帮助人成功、帮助人实现自已的理想,那么信心、坚强、乐观等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
2009年湖北卷“踮起脚尖”,最具弹性的词语是“踮起”。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小而言之,即是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大而言之只有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才能看到前方要行进的“路”。
2009年山东卷题目“见证”,“见”是看见或经历,“证”是证明。既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写记叙文,考生宜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切入点要小;既要有“见”的详细叙述,又要有“证”的发人深省。写议论文,宜从大处着眼,选取有积极意义的人物或事件,突出具体的感悟和启发。
2)操作方向:也就是朝哪些方向去具体化、抽象化,朝哪些方向小处入手或大处引申。譬如可从自然、人生、精神、生活、社会、历史等层面去思考和挖掘。
3)操作方法:围绕核心词素进行遣词造句。即以该词或标题中的核心语素为中心词,组合成短语或造出表意明确的语句,而这短语和句子本身有可能构成这篇文章的命意判断。
如“望”这一话题,通过组句的方法可直接得出判断。如:望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是人生向前的动力;望,观望,冷静地观望,它是大是大非前的冷静,是大风大浪前的睿智;望,奢望,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追逐,最终,在望中一切都可能变成虚无;望,望乡,望月,它是一种情思,是天上人间又一缥缈的情思。
这里需特别提醒的就是主要意向即情感倾向,这是文章之根。乍看,高考作文题似乎没有情感倾向,其实它早就被命题人埋藏其中了,只是要你淘尽沙砾而已。如2009年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意在针对2009年的学生过于浮躁、热衷于国外的精彩,使过去那份沉淀在国人心目中亘古不变的乡土情绪越来越显尴尬的现实情况,其间潜藏着脉脉含情的温馨提示:热爱你的家乡,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脚下的那方热土吧。如果审题时悟出了题中蕴涵的这种特殊情愫,行文时就会用饱满的激情,流畅的语句书写出浓情淋漓的文字,文章也定是上乘之作了。
(2)无明确指向的作文——材料作文
对于没有提供话题的作文(主要是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更要抓住材料中的“三主要”,确保不偏离。譬如下面一则材料:
《於陵子·人间》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此材料的主要对象是蜗牛(抓蚂蚁就不妥),主要关系是蜗牛与其梦想等,主要倾向是对蜗牛行为的质疑或否定。在此基础上去命意就不会有任何偏离。
2. 做“三追问”:
“三追问”,即三层哲学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譬如“修身”这一话题,我们便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进行分解。
①是什么:谈修身的内涵,如炼人格、修骨气、养静心、育意志、修正气等;
②为什么:谈修身的价值,如修身与人生、修身与社会等;
③怎么样:谈修身的方法,如读书、艺术、亲近自然、走进古迹等。
有了如上的分解,准确判断就显得轻松易得了。譬如“修身贵在养气”“修身是人生的必修课”“读书以修身”等。
又如2009年湖北卷“站在的门口”,考生需要考虑“站在谁的门口”“这是一扇通向哪里的门”“站在门口做什么”“谁站在这个门口”“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门口”,这样思考,选择的角度比较丰富,可以开掘出比较广阔的空间。
再看刚才《於陵子·人间》那则材料。分析时可围绕蜗牛的结局问“蜗牛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蜗牛最后郁郁而终”“为什么蜗牛没能实现其梦想”或“蜗牛怎样才不会这样”等,最终可以正确地命意,如“凡事要量力而行”(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心在当下”“梦想要靠行动去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以上角度,取其一即可。[4]
结尾技巧
编辑
自然结束
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这样的结尾称为“自然结束法”。它完全避免了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文。
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卒章显志法”。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议论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绪,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首尾呼应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感觉。
点化主题
有些记叙文的结尾,同时要提示读者注意了解文章的主题,但是作者不是用逻辑思维的方式直截了当表述出来,而是用比喻、象征等形象化的方式加以暗示,给读者留下一片想象的余地,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描写结尾
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往往会在朴实中渲染一种或恬淡、或哀伤、或明丽、或迷蒙的意境,表现出一种诗情画意。
展开全部
什么类型的作文不重要 平常我们的阅读量已经够了 就是在语法上下点苦工 用词准确 精炼 投入情感 让别人被带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话题作文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下横山滩望金华山》诗中写道:
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
却被惊涛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
这首诗写了篙师在湍急回旋的江流上驾小船的情形。那篙师好像不把险滩礁石放在心上,只是让小船顺着流水任凭浪涛推打得旋来旋去,有时甚至船头船尾都倒了过来,向后转了。但如果我们把视线延伸到江岸,可以感觉到:轻舟正穿过万重山影,向着目的地前进。
篙师对驾船这事所持的态度和思想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后退与前进”的辨证关系。请以“后退与前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字数在800字以上。
【写作导引】
话题作文往往由材料和话题组成,材料无非是引出话题,在行文过程中可用可不用,作文只要围绕“话题”本身来写就可以了。因此杨万里的诗歌未必要去细致分析,文中也不一定要去引用。当然,把材料的含义和话题完美结合起来是最好的。
“后退和前进”是个并列式话题,写作时要着眼于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写“后退”,也不能只写“前进”,也不能把“后退”与“前进”两者孤立地分开去写,而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船头和船尾有时在惊涛骇浪中倒了过来,似乎是“后退”了,其实,船貌似后退,但不断地向江岸靠近,所以也是在“前进”,如果非要把船调整好再前进,那么既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又没有实质意义。抓住这一点,我们便容易对“后退”与“前进”的辩证关系作出判断,同时也容易联想起生活中的类似事情,貌似退步,其实是前进,有失有得,不能拘泥于表面现象。因此这是一篇思辨色彩很浓的文章,需要我们辩证地去分析一些社会现象,以及自己在面对这些现象时要冷静地作出判断和分析。
二、材料作文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久前,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开发出一套学生寝室分配测评系统并在2007级学生中应用。根据该系统的甄选,被分到同一寝室的都是性格相似、生活习惯相近的学生。这样一来,有人说,现在社会人们所感慨的“知音难觅,良友难求”的难题解决了,学校把“最贴心的人”给你送来了,他们个个都和你性格接近,爱好相似,交流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在一起一定能和睦融洽。
这种人为制造“顺境寝室”的做法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读了上述材料,是赞成还是反对,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你紧扣材料,把你的看法写成一篇作文。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关乎文章的主旨,写作时必须吃透材料的本质内涵——当然,有的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涵义。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写作者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怎么看法,都要与材料本身保持紧密的关系。上面这个材料作文题已经提出了“赞成”和“反对”两种相反的意见,给思考作了定向,那只要循向思考就可;有的材料作文并不定向,但写作者应当清楚,任何材料都包含着正反不同的判断,关键是哪一种判断更为合理。如果是发表议论,一般而言,所给的材料是“非用不可”的,文字长的材料,可以引用大意,或者引用与文章观点相关的部分。材料作文一旦脱离了材料或偏离较大,就是跑题。所以这点要特别注意。
材料作文的定题相对话题作文要多花一番心思,总的原则是与材料或文章的中心保持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中心太远,写作时容易出现背景性文字过多。对“顺境寝室”的看法,赞同或反对都是可以的,没有哪个更加好的问题,关键是要给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要做到这一点,则要充分考虑对立的一方所持的态度和理由,知己知彼,有理有据,提出的理由才能令人信服。这个理由可以通过议论来阐述,也可以通过叙事来表现。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理由的有力程度决定着文章的力度。同学在选择哪种观点时,一般根据个人的喜好,以及自己头脑中的写作素材,果断选择有更多话可说的方向,但一旦确定后,就要据理力争,不能观点骑墙,替对方去说话了。
三、新材料作文
【试题呈现】
唐太宗是马上皇帝,对强弓钟爱有加。因为喜欢,便养成了研究弓的习惯,并自诩研究得比较精通,能一眼分出弓的好坏。有人投其所好,献了一张弓,唐太宗试了试,认为是张好弓,高兴之余,向宫中的弓匠炫耀。弓匠认认真真地看了一番,说:“这不是张好弓,因为它用的材料不是好材料。”弓匠的话如冷水泼得唐太宗吃惊不已,忙问:“这样的强弓怎么会材质不好呢?”
弓匠说:“一张弓的好坏,不但看它是否刚劲有力,射得远,还要看它是否能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取决于做弓用料的脉理是否好。制作这张弓的木头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也就都是斜的。这样的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也如弓的脉理一样射不直,所以它不是一张上等的好弓。”
弓匠的话令唐太宗猛地醒悟。
注意: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新材料作文,只给材料,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立角度立意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因此,作文只要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外就算偏离题意。
选择恰当的角度,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认识也不同。“新材料作文”往往要求“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行文。如何寻找角度?可以从分析材料中的人物开始。上面的材料主要人物有两个:唐太宗和弓匠。
从弓匠入手,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做事情的关键是要找到“脉理”,找到解决问题的“要害”;
(2)看待问题要全面看待,不能只看外表(弓的“强有力”),更要注重本质(弓的“准”);
(3)无论面对什么人,都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从唐太宗入手,可以得出:
(1)山外有山,要虚心向专家学习,而不是凭自己的经验。(相对比“弓匠”来说,对弓的研究要比唐太宗专业)
(2)无论自己处于怎样的地位,都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当然,还可以从献弓者这个次要人物出发,得出认识。找到别人不注意的角度,想别人所不易想到的认识,是新材料作文出新的基本思维。
四、命题作文
【试题呈现】
在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一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在800字以上。
【写作导引】
命题作文,写作者可以不为出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而费心思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思考。命题作文的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判断或暗含着一个判断,这对文章的中心是一个提示或暗示;另一类是题目本身并不包含某个判断,需要写作者想出一个判断来给文章定调。“改变”这个题目属于后者。这就需要围绕着“改变”作一个判断,比如“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是最为基本的思考。如果仅仅是一个题目,那思考是“海阔天空”的;如果题目前面给出一个材料,那就不能无视材料的存在,尽量接受材料的暗示。当然,接受暗示只是一个起点,重要的是以此为起点,延伸到所熟知的生活领域,表达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
上面这个命题作文既给出材料,又给出题目,材料包含着“改变世界”、“改变国家”、“改变家庭”、“改变自己”四个命题,材料的倾向是“改变自己”。这样,写成“家乡的环境需要改变”之类就不甚适宜了。那写作者创造性在哪里?一是改造材料的倾向,二是丰富倾向性认识(包括材料本身所有的和写作者所赋予的)的内涵。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下横山滩望金华山》诗中写道:
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
却被惊涛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
这首诗写了篙师在湍急回旋的江流上驾小船的情形。那篙师好像不把险滩礁石放在心上,只是让小船顺着流水任凭浪涛推打得旋来旋去,有时甚至船头船尾都倒了过来,向后转了。但如果我们把视线延伸到江岸,可以感觉到:轻舟正穿过万重山影,向着目的地前进。
篙师对驾船这事所持的态度和思想方法,形象地说明了“后退与前进”的辨证关系。请以“后退与前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可不用;(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字数在800字以上。
【写作导引】
话题作文往往由材料和话题组成,材料无非是引出话题,在行文过程中可用可不用,作文只要围绕“话题”本身来写就可以了。因此杨万里的诗歌未必要去细致分析,文中也不一定要去引用。当然,把材料的含义和话题完美结合起来是最好的。
“后退和前进”是个并列式话题,写作时要着眼于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写“后退”,也不能只写“前进”,也不能把“后退”与“前进”两者孤立地分开去写,而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船头和船尾有时在惊涛骇浪中倒了过来,似乎是“后退”了,其实,船貌似后退,但不断地向江岸靠近,所以也是在“前进”,如果非要把船调整好再前进,那么既浪费了精力和时间,又没有实质意义。抓住这一点,我们便容易对“后退”与“前进”的辩证关系作出判断,同时也容易联想起生活中的类似事情,貌似退步,其实是前进,有失有得,不能拘泥于表面现象。因此这是一篇思辨色彩很浓的文章,需要我们辩证地去分析一些社会现象,以及自己在面对这些现象时要冷静地作出判断和分析。
二、材料作文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久前,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开发出一套学生寝室分配测评系统并在2007级学生中应用。根据该系统的甄选,被分到同一寝室的都是性格相似、生活习惯相近的学生。这样一来,有人说,现在社会人们所感慨的“知音难觅,良友难求”的难题解决了,学校把“最贴心的人”给你送来了,他们个个都和你性格接近,爱好相似,交流起来没有什么障碍,在一起一定能和睦融洽。
这种人为制造“顺境寝室”的做法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读了上述材料,是赞成还是反对,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你紧扣材料,把你的看法写成一篇作文。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关乎文章的主旨,写作时必须吃透材料的本质内涵——当然,有的材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涵义。材料所包含的内涵写作者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怎么看法,都要与材料本身保持紧密的关系。上面这个材料作文题已经提出了“赞成”和“反对”两种相反的意见,给思考作了定向,那只要循向思考就可;有的材料作文并不定向,但写作者应当清楚,任何材料都包含着正反不同的判断,关键是哪一种判断更为合理。如果是发表议论,一般而言,所给的材料是“非用不可”的,文字长的材料,可以引用大意,或者引用与文章观点相关的部分。材料作文一旦脱离了材料或偏离较大,就是跑题。所以这点要特别注意。
材料作文的定题相对话题作文要多花一番心思,总的原则是与材料或文章的中心保持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中心太远,写作时容易出现背景性文字过多。对“顺境寝室”的看法,赞同或反对都是可以的,没有哪个更加好的问题,关键是要给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要做到这一点,则要充分考虑对立的一方所持的态度和理由,知己知彼,有理有据,提出的理由才能令人信服。这个理由可以通过议论来阐述,也可以通过叙事来表现。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理由的有力程度决定着文章的力度。同学在选择哪种观点时,一般根据个人的喜好,以及自己头脑中的写作素材,果断选择有更多话可说的方向,但一旦确定后,就要据理力争,不能观点骑墙,替对方去说话了。
三、新材料作文
【试题呈现】
唐太宗是马上皇帝,对强弓钟爱有加。因为喜欢,便养成了研究弓的习惯,并自诩研究得比较精通,能一眼分出弓的好坏。有人投其所好,献了一张弓,唐太宗试了试,认为是张好弓,高兴之余,向宫中的弓匠炫耀。弓匠认认真真地看了一番,说:“这不是张好弓,因为它用的材料不是好材料。”弓匠的话如冷水泼得唐太宗吃惊不已,忙问:“这样的强弓怎么会材质不好呢?”
弓匠说:“一张弓的好坏,不但看它是否刚劲有力,射得远,还要看它是否能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取决于做弓用料的脉理是否好。制作这张弓的木头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也就都是斜的。这样的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也如弓的脉理一样射不直,所以它不是一张上等的好弓。”
弓匠的话令唐太宗猛地醒悟。
注意: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新材料作文,只给材料,不给话题,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立角度立意的命题形式,它把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与“材料”的功用都集中到“材料”身上。因此,作文只要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外就算偏离题意。
选择恰当的角度,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认识也不同。“新材料作文”往往要求“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行文。如何寻找角度?可以从分析材料中的人物开始。上面的材料主要人物有两个:唐太宗和弓匠。
从弓匠入手,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做事情的关键是要找到“脉理”,找到解决问题的“要害”;
(2)看待问题要全面看待,不能只看外表(弓的“强有力”),更要注重本质(弓的“准”);
(3)无论面对什么人,都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从唐太宗入手,可以得出:
(1)山外有山,要虚心向专家学习,而不是凭自己的经验。(相对比“弓匠”来说,对弓的研究要比唐太宗专业)
(2)无论自己处于怎样的地位,都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当然,还可以从献弓者这个次要人物出发,得出认识。找到别人不注意的角度,想别人所不易想到的认识,是新材料作文出新的基本思维。
四、命题作文
【试题呈现】
在闻名世界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一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请以《改变》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在800字以上。
【写作导引】
命题作文,写作者可以不为出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而费心思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思考。命题作文的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判断或暗含着一个判断,这对文章的中心是一个提示或暗示;另一类是题目本身并不包含某个判断,需要写作者想出一个判断来给文章定调。“改变”这个题目属于后者。这就需要围绕着“改变”作一个判断,比如“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是最为基本的思考。如果仅仅是一个题目,那思考是“海阔天空”的;如果题目前面给出一个材料,那就不能无视材料的存在,尽量接受材料的暗示。当然,接受暗示只是一个起点,重要的是以此为起点,延伸到所熟知的生活领域,表达属于自己的人生体验。
上面这个命题作文既给出材料,又给出题目,材料包含着“改变世界”、“改变国家”、“改变家庭”、“改变自己”四个命题,材料的倾向是“改变自己”。这样,写成“家乡的环境需要改变”之类就不甚适宜了。那写作者创造性在哪里?一是改造材料的倾向,二是丰富倾向性认识(包括材料本身所有的和写作者所赋予的)的内涵。
追问
?什么意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