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铁车站》读后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由意象派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
所想到的……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庞德曾说,这是他“在巴黎地铁车站看见一些美丽的面庞热情迸放的一刹那”写成的,他先写的是一首十五行的诗。一年之后,被他压缩成短短的两行。
要理解这首诗——所谓理解,只是一家之言。我向来不大喜欢,也不大主张谈论诗歌。因为文学(艺术)作品一经产生之后,怎么理解是接受者的事,没有什么一定正确的意见;而在诗歌这一文体上,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得先看看意象派诗歌的理论主张,为此,庞德曾指出,“意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做为装饰物来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言语。……意象不仅是一个思想,它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意象派另外两个代表人物彼特·琼斯和S.犹哈兹也分别有过相关言论,彼特·琼斯说:“意象主义者的意象犹如代数中的a,b和x,具有变化的含义。……作者使用意象是因为他看到了或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他认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种信条或某种美学的或经济学的制度。……这就是意象主义的实质”;而S.犹哈兹则认为,“意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一旦形成,意象本身可能成为一个象征”。
由上面这些言论,我谈谈自己对意象派的理解:
很显然,这里所谓“意象”乃某种感性直接呈现,但它又绝不同于中国传统意象中的兴象。这里且举例说明。传统兴象的代表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在这句诗中,“池塘”、“春草”意象乃以最本来,亦即最自然形态的面貌出现,没有经过诗人的丝毫加工:“生”字所表现的也仅仅是一种原始、自然的活动,跟诗人情感、心理、理性无关。一方面,此两个意象本身即呈现了美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意象之所以美,又不仅仅因其自然、原始形态的感性呈现,而跟诗人的遭遇、心理、理性等背景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意象,跟诗人的理性既无关,又有关——但理性却如盐融水般看不出丝毫痕迹,所谓化境即是如此。
但英美意象派诗中的意象,却几乎不是这种自然形态的存在。意思是说,尽管诸如“枝条”“花瓣”等意象是自然存在之物,但它们之出现,却不是以自然形态和自然的方式出现在诗人“眼”中——诗人眼中看到的首先是地铁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乱哄哄的场景、“美丽的面庞”等等这些“社会”存在。在此“社会”存在的背景下,诗人“看到”了有别于此的、不在“现场”的自然之物——枝条、花瓣等等。由此,“枝条”、“花瓣”等意象的出现,虽由现场物直接呈现(通过联想等)而来,但物的不同属性,就使其呈现本身就是理性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即有庞德所说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这里“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枝条”、“花瓣”等这些非现场物的呈现,是诗人直击现场的人群、面庞等的当下结果——联想等所表现出的由现场至于非现场的转换几乎没有“过程”,由此当下,而成为感性的直接呈现;至于理性,这时显然被作为潜意识的存在予以体现的——诗人自己虽对社会、时代及一些具体问题平时有所思想,但这一思想在此时并不以“理性”的面目出现,而是如盐般完全融入了“枝条”“花瓣”之中。至于到底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理性思想,恐怕诗人跟接受者一样,是诗人在诗完成之后的事:只不过诗人的“之后”也许是紧接审美意象“出现”之后。也正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琼斯的理解也许比庞德更接近意象的本来:“作者使用意象是因为他看到了或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他认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种信条或某种美学的或经济学的制度”,即在意象呈现的当下,“理性”是“没有”的,即它只以潜意识方式隐藏于感性存在的背后,即,庞德由人群、面庞等“看到”“ 枝条”、“花瓣”等,并不是他一开始就“想要”用这些来传达他什么“理性”,而是下意识的审美反应。所以,虽说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但这个复合体在呈现的时候,却只有感性,而“无”理性。意象派诗中的感性意象中的理性,需要诗人和接受者“之后”的审美理解和发现,因此,在作品一经产生就与作者无关这点上,意象派诗人与自己的作品相去的距离也许更大更远。
因此,理解庞德这一经典作品,既可在了解、把握诗人写作时的自身遭遇、社会、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予以比较接近诗人“本来面目”的客观理解,也可仅从意象本身来作各人的理解。这又与意象派在艺术主张上其实相当的唯美主义有关。所以,“枝条”、“花瓣”本身即具美感。而且,由诗作本身,我们已可发现并追问:“枝条”为什么是“湿漉漉的”,“花瓣”为什么是“黑色的”?这种追问显然可带给接受者以理解把握的途径。而这种追问显然又跟上一句“幽灵一般”的“面孔”有关。两相联系也许就可知道意象派诗人要传达的“美”在何处了。至于这里“湿漉漉的枝条”、“黑色的花瓣”指向的到底是何种具体意思,我觉得倒用不着深究。说是对现代文明的灰心、失望,乃至绝望,是诗人在那时所感悟到的生命的美的冲动等等的理解,其实对我们欣赏这首诗并产生一种审美的欣悦,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写到这里,回过头来,我才发现,我开始打算做的赏析工作其实一点没完成,只是把我对意象派的看法——其实还谈不上看法,最多算是感受和体会说了说而已,因此,我的题目不得不由开始的“诗歌赏析:《在一个地铁车站》”而改为“由意象派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所想到的……”。聊且在这里跟朋友们谈谈读后感吧,则能否有所帮助则不是我所敢冀望的
所想到的……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庞德曾说,这是他“在巴黎地铁车站看见一些美丽的面庞热情迸放的一刹那”写成的,他先写的是一首十五行的诗。一年之后,被他压缩成短短的两行。
要理解这首诗——所谓理解,只是一家之言。我向来不大喜欢,也不大主张谈论诗歌。因为文学(艺术)作品一经产生之后,怎么理解是接受者的事,没有什么一定正确的意见;而在诗歌这一文体上,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得先看看意象派诗歌的理论主张,为此,庞德曾指出,“意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做为装饰物来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言语。……意象不仅是一个思想,它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意象派另外两个代表人物彼特·琼斯和S.犹哈兹也分别有过相关言论,彼特·琼斯说:“意象主义者的意象犹如代数中的a,b和x,具有变化的含义。……作者使用意象是因为他看到了或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他认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种信条或某种美学的或经济学的制度。……这就是意象主义的实质”;而S.犹哈兹则认为,“意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一旦形成,意象本身可能成为一个象征”。
由上面这些言论,我谈谈自己对意象派的理解:
很显然,这里所谓“意象”乃某种感性直接呈现,但它又绝不同于中国传统意象中的兴象。这里且举例说明。传统兴象的代表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在这句诗中,“池塘”、“春草”意象乃以最本来,亦即最自然形态的面貌出现,没有经过诗人的丝毫加工:“生”字所表现的也仅仅是一种原始、自然的活动,跟诗人情感、心理、理性无关。一方面,此两个意象本身即呈现了美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意象之所以美,又不仅仅因其自然、原始形态的感性呈现,而跟诗人的遭遇、心理、理性等背景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意象,跟诗人的理性既无关,又有关——但理性却如盐融水般看不出丝毫痕迹,所谓化境即是如此。
但英美意象派诗中的意象,却几乎不是这种自然形态的存在。意思是说,尽管诸如“枝条”“花瓣”等意象是自然存在之物,但它们之出现,却不是以自然形态和自然的方式出现在诗人“眼”中——诗人眼中看到的首先是地铁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乱哄哄的场景、“美丽的面庞”等等这些“社会”存在。在此“社会”存在的背景下,诗人“看到”了有别于此的、不在“现场”的自然之物——枝条、花瓣等等。由此,“枝条”、“花瓣”等意象的出现,虽由现场物直接呈现(通过联想等)而来,但物的不同属性,就使其呈现本身就是理性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即有庞德所说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这里“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枝条”、“花瓣”等这些非现场物的呈现,是诗人直击现场的人群、面庞等的当下结果——联想等所表现出的由现场至于非现场的转换几乎没有“过程”,由此当下,而成为感性的直接呈现;至于理性,这时显然被作为潜意识的存在予以体现的——诗人自己虽对社会、时代及一些具体问题平时有所思想,但这一思想在此时并不以“理性”的面目出现,而是如盐般完全融入了“枝条”“花瓣”之中。至于到底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理性思想,恐怕诗人跟接受者一样,是诗人在诗完成之后的事:只不过诗人的“之后”也许是紧接审美意象“出现”之后。也正因此,在这一层意义上,琼斯的理解也许比庞德更接近意象的本来:“作者使用意象是因为他看到了或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他认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种信条或某种美学的或经济学的制度”,即在意象呈现的当下,“理性”是“没有”的,即它只以潜意识方式隐藏于感性存在的背后,即,庞德由人群、面庞等“看到”“ 枝条”、“花瓣”等,并不是他一开始就“想要”用这些来传达他什么“理性”,而是下意识的审美反应。所以,虽说是“感性和理性的复合体”,但这个复合体在呈现的时候,却只有感性,而“无”理性。意象派诗中的感性意象中的理性,需要诗人和接受者“之后”的审美理解和发现,因此,在作品一经产生就与作者无关这点上,意象派诗人与自己的作品相去的距离也许更大更远。
因此,理解庞德这一经典作品,既可在了解、把握诗人写作时的自身遭遇、社会、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予以比较接近诗人“本来面目”的客观理解,也可仅从意象本身来作各人的理解。这又与意象派在艺术主张上其实相当的唯美主义有关。所以,“枝条”、“花瓣”本身即具美感。而且,由诗作本身,我们已可发现并追问:“枝条”为什么是“湿漉漉的”,“花瓣”为什么是“黑色的”?这种追问显然可带给接受者以理解把握的途径。而这种追问显然又跟上一句“幽灵一般”的“面孔”有关。两相联系也许就可知道意象派诗人要传达的“美”在何处了。至于这里“湿漉漉的枝条”、“黑色的花瓣”指向的到底是何种具体意思,我觉得倒用不着深究。说是对现代文明的灰心、失望,乃至绝望,是诗人在那时所感悟到的生命的美的冲动等等的理解,其实对我们欣赏这首诗并产生一种审美的欣悦,并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写到这里,回过头来,我才发现,我开始打算做的赏析工作其实一点没完成,只是把我对意象派的看法——其实还谈不上看法,最多算是感受和体会说了说而已,因此,我的题目不得不由开始的“诗歌赏析:《在一个地铁车站》”而改为“由意象派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所想到的……”。聊且在这里跟朋友们谈谈读后感吧,则能否有所帮助则不是我所敢冀望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