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戌维新的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回答具体点,谢谢!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戊戌变法,又称 维新变法,是指 1898年6月至9 月21日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主要 领导人物的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 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 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 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但 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 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 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 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 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 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 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 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百日维 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 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 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 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 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 动作用。
中文名:戊戌变法 外文名:Hundred Days Reform 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 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 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 工商业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 派人士 别名:维新变法 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 》 结果:失败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 动 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和发展 序幕:公车上书 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 诏》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 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①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 ;发 展资本主义
②救国方案: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 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 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 抵御外侮,将古老中国变成一个资本 主义国家。
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 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
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 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 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 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 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 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 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 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 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 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 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 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 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 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 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 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 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 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 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 ,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四,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 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影响
戊戌变法虽告失败,但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 瀛台。康有为逃至香港,后转至加拿 大,在1899年7月20日组织保皇会, 又名中国维新会,颂扬光绪皇帝,鼓 吹君主立宪,而梁启超则逃至日本, 创刊《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
在康梁两人出逃的时候,宫内传来康 有为毒杀光绪皇帝的消息,后来又传 光绪久病,由太后训政。民间议论纷 纷,中外盛传光绪皇帝已不在人世。 两江总督刘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惧, 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时任英国 驻华公使窦纳乐亦称假若光绪皇帝去 世,将为各国所不谅。结果大内允许 法国使馆医生入宫中诊治光绪,云无 大碍。
守旧派大臣恐光绪怨于将来,纷纷怂 恿慈禧太后废掉光绪,但议论未决。 各国公使听闻消息后,于元旦入觐诘 问理由。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强干涉, 为测试列强态度,遂依荣禄建议,于 1900年1月24日,以光绪帝名义颁诏 ,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载 漪之子,15岁的溥俊为大阿哥,史称 己亥建储。
不过该诏书一出,随即令天下哗然, 1900年1月27日,上海电报局总办经 元善领衔通电要求光绪皇帝“力疾临御 ,勿存退位之思”。签名者有叶瀚、马 裕藻、章炳麟、汪贻年、丁惠康、沈 荩,唐才常、经亨颐、蔡元培、黄炎 培等1231人。同时发表《布告各省公 启》,要求各省共同力争,“如朝廷不 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各 国公使认为立储事件影响中国形势稳 定,随之提出警告,拒绝入贺。慈禧 太后对列强怨恨甚深,在守旧派大臣 怂恿下,对义和团采放任态度,终酿 成八国联军入侵的大祸。
一开始维新党人在清朝体制内寻求政 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变后他们却成 了被官府缉捕的罪犯。戊戌政变使得 这批人与革命党人在日本相会,当时 宫崎滔天、犬养毅、以及其他热心支 那问题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 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 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 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 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 动作用。
中文名:戊戌变法 外文名:Hundred Days Reform 起始时间:1898年6月11日 结束时间:1898年9月21日 目的:学习西方,改革制度,发展 工商业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 派人士 别名:维新变法 创办报纸:《时务报》、《国闻报 》 结果:失败 性质: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 动 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和发展 序幕:公车上书 正式开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 诏》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 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①两大政治目标:挽救民族危亡 ;发 展资本主义
②救国方案:主张采取不流血的和平 手段,自上而下地改革,兴民权、设 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改革内政, 抵御外侮,将古老中国变成一个资本 主义国家。
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 政变,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
直接原因
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 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 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 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 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 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 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 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 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 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 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 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 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 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 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 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 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 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因王照上 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 ,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四,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 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影响
戊戌变法虽告失败,但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三面环水的南海 瀛台。康有为逃至香港,后转至加拿 大,在1899年7月20日组织保皇会, 又名中国维新会,颂扬光绪皇帝,鼓 吹君主立宪,而梁启超则逃至日本, 创刊《清议报》,丑诋慈禧太后。
在康梁两人出逃的时候,宫内传来康 有为毒杀光绪皇帝的消息,后来又传 光绪久病,由太后训政。民间议论纷 纷,中外盛传光绪皇帝已不在人世。 两江总督刘坤一警告道:“人情危惧, 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时任英国 驻华公使窦纳乐亦称假若光绪皇帝去 世,将为各国所不谅。结果大内允许 法国使馆医生入宫中诊治光绪,云无 大碍。
守旧派大臣恐光绪怨于将来,纷纷怂 恿慈禧太后废掉光绪,但议论未决。 各国公使听闻消息后,于元旦入觐诘 问理由。慈禧太后恐引起列强干涉, 为测试列强态度,遂依荣禄建议,于 1900年1月24日,以光绪帝名义颁诏 ,称其不能诞育子嗣,乃立端郡王载 漪之子,15岁的溥俊为大阿哥,史称 己亥建储。
不过该诏书一出,随即令天下哗然, 1900年1月27日,上海电报局总办经 元善领衔通电要求光绪皇帝“力疾临御 ,勿存退位之思”。签名者有叶瀚、马 裕藻、章炳麟、汪贻年、丁惠康、沈 荩,唐才常、经亨颐、蔡元培、黄炎 培等1231人。同时发表《布告各省公 启》,要求各省共同力争,“如朝廷不 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各 国公使认为立储事件影响中国形势稳 定,随之提出警告,拒绝入贺。慈禧 太后对列强怨恨甚深,在守旧派大臣 怂恿下,对义和团采放任态度,终酿 成八国联军入侵的大祸。
一开始维新党人在清朝体制内寻求政 治革新的方法,戊戌政变后他们却成 了被官府缉捕的罪犯。戊戌政变使得 这批人与革命党人在日本相会,当时 宫崎滔天、犬养毅、以及其他热心支 那问题
展开全部
1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这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原因以及教训: 1、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 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3.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代表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又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原因: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
2、 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
3、 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1)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2)爱国救亡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原因: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
2、 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
3、 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