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沟跨越了几个时期,分几个文化层
水洞沟五次发掘及跨越时代与文化层
自水洞沟遗址90多年前首次发掘以来,水洞沟遗址先后经历了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对业界研究古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佐证。此次考古发掘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考古所专家对水洞沟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将有多位外国考古学家参与发掘,国内各省也将派出旧石器时代研究领域顶尖的20多位专家学者分批次来水洞沟遗址参与挖掘并参加旧石器考古的培训课程。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掘主要是进一步考证第五次发掘时出土的文物作用,重点对水洞沟2号遗址开展发掘,专家们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对今后研究石器时代提供更多有价值线索。
水洞沟遗址自1923年首次发掘以来,已经历过5次正式发掘,出土了5万多件石器和300多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等,打破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
水洞沟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水洞沟跨越了新、旧石器时代两个时期,可以分为5个文化层。最上面的文化层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5900年左右。最下面的文化层属旧石器时代,距今约4万至1.5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和北京猿人文化、许家窑文化属同一系统,是细石器文化的源头之一,在史前考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国内外学者公认,水洞沟遗址在中国旧石器时代、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对本地区乃至周围地区以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很多专家认为,水洞沟文化是东亚旧石器文化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和欧洲旧石器文化进行对比的一种文化形态。水洞沟石器中,发现有大量的、罕见的、极为明显的欧洲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技术风格的戈瓦娄哇石核。水洞沟出土的刮削器、尖状器及钻头等工具,"令人吃惊地是同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水洞沟文化"好像处在很发达的莫斯特文化和正在成长的奥瑞纳文化之间的半路上,或者是这两个文化的混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