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5-09-02 · 知道合伙人音乐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一、 我国古代的定音乐器
我国古代的音乐艺术有着辉煌的成就,据《国语?周语》记载,公元前8?11世纪的周朝就有了“金、石、土、木、丝、竹、
匏、革”的八音分类。这“八音”分为的依据,乃是八类乐器的发声体:用铜(金)制作的钟,用石制作的磬,用土制作的埙,用木制作的?和?,以丝弦发声的琴
和瑟,用竹作的箫和笛,以匏为气室的竽和笙,以及蒙上皮革的鼓。这些乐器中的金石乐器钟和磬,吹奏乐器竽、笙、埙、箫、笛,都是具有比较稳定音高的;而钟
磬在当时却是极其重要的旋律乐器,这有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和编磬足可为证。
当然,具有稳定音高,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音高标准。但是乐器若无绝对音高标
准,一件件各具自身稳定音高的乐器就无法用来合奏;可从音乐生活的实际,以及考古发掘的实物,都证明着它们都应该具有稳定的绝对的音高。我国先秦时期的乐
器具有绝对音高,并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这充分说明当时我国在音律学、音乐声学、乐器制作工艺诸方面都具有非凡的成
就。
从先秦时期起,一些具有稳定音高的乐器,制作起来是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的。就以钟磬来说,先秦时期帝王所使用的礼乐,都常用编钟、编磬,如今出
土的曾侯乙编钟,由于其规模大,音律丰富而齐全,被誉为世界奇观。编钟、编磬的用于演奏,对音律无疑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关于钟磬的制作,《周礼?考工
记》就有很清楚的记载。钟,《周礼?考工记》卷十一有如下记载:“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间,以其鼓间为之舞修,去二分以
为舞广,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以其甬长为之围,三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三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这段文字讲述了钟各部分的(比例规
格)。又说:“最薄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之所由兴。有说,钟已最则石,已薄则播;侈则祚,?则郁,长甬则震。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
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这段说明则又道出了各部
分的比例和形态与音质之间的关系。至于磬,《周礼?考工记》卷十二载:“磬氏为磬,倨句一距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三分其鼓博,去一以为鼓博:
三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摩其旁,以下,则摩其端。”这儿不仅说出了磬的各部分之比例,而且指出了校音方法。这是极深刻的经验总结。
钟磬
之外,具有稳定音高的吹奏乐器就是竽笙。竽笙的簧片具有双向振动的特性,即吹、吸都能发声,这是与最初笙、竽采用竹簧,竹簧无法焊铆相关的。它属于音乐声
学的问题,此处不做讨论。至于竽、笙,它们也都具有比较稳定的音高,并借助点簧来校音,但是音的高低校正范围毕竟有限,这范围的限定可惜在古籍中却未见记
载。
吹奏乐器中具有稳定音高而又最常用的乐器便是笛。笛,虽然《周礼》中就有记载,但无法证明“笙师”所教“竽、笙、埙、龠、箫、?、笛、管”中的
笛,就是今日之笛或汉魏时的笛。汉魏时期的笛乃是唐宋尺八的前身,它是由羌笛演化而来的;它始于汉,延续至明末清初而改制。
关于汉魏长笛乃是由羌笛
演化来的问题,东汉著名学者马融的《长笛赋》便是证明。《长笛赋》中有这样的记载:“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过) 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原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剡共上孔”而又两端“通洞”,并有后出孔
的,这完全就是尺八的制作样式。
汉笛、魏晋长笛、唐宋尺八,尽管它的音孔由四孔演变为六孔,又变为五孔,但它那剡其上孔,两端通洞的样式始终未变。
这一样式样我国一直沿袭到明末清初,清以后尺八才在我国消亡。尺八直至明末清初还在我国存在,明末学者方以智以《通雅?乐器》中的记载就可证明。方以智
说,马融《长笛赋》中“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1] 尺八于宋代之后就发生了改变:一个分支是传入日本演变成
日本的现代尺八(唐代传入日本的尺八被称作古尺八,并没有流传下来),另一支则演变成今日的洞箫(包括今日福建的南音洞箫)。
关于汉魏长笛,其制作
应该是有严格规定的。京房将羌笛改制作汉笛时,从筒音起依次向上分别能奏出角、徵、羽、宫、商各音,理当是合律的。魏晋长笛的制作情况,从《宋书?律志
序》所载列和的叙述来看,它虽然不合十二律吕,但有制作规格则是没有疑问的;而荀勖设计于泰始十年的“泰始笛”,不仅有严格的制作规范,而且与律吕相合。
唐初,吕才设计并制作了十二支“与律谐和契”的尺八,这套尺八与泰始笛有着同样的性能。吕才所设计的尺八,其详情虽然已无从可知,但从日本留存下来的隋唐
尺八来看,不仅选材有着严格的标准,而且音孔的确定也同样有站严格的标准。这有日本法隆寺藏存的隋尺八(笛)和正仓院的尺八可做证明。
从日本藏存的
隋唐尺八的选票标准来看,都是三节半,每节三也,音孔有着严格的定位。
隋唐尺八有着统一的选材标准,这有下仓院所藏八支尺八可资证明。正仓院所藏的
八支尺八的材料,不仅多数为竹子制作的,同时还有玉石的和象牙制作的,其材料不论是玉石还是象牙,其样子都车削得与所选竹子完全相同的标准。最应该引起我
们注意的是,法隆寺所藏据说为圣德太子(上宫厩户丰耳聪,574?662)所吹奏过的笛(尺八),为求符合定孔标准,共中的第四孔竟开在了节上!
[2]
日本藏存在九支隋唐尺八,对于竖笛(尺八与洞箫)的演变、制作工艺与笛律的探求,无疑都是极其宝贵的材料。
我国古代的音乐艺术有着辉煌的成就,据《国语?周语》记载,公元前8?11世纪的周朝就有了“金、石、土、木、丝、竹、
匏、革”的八音分类。这“八音”分为的依据,乃是八类乐器的发声体:用铜(金)制作的钟,用石制作的磬,用土制作的埙,用木制作的?和?,以丝弦发声的琴
和瑟,用竹作的箫和笛,以匏为气室的竽和笙,以及蒙上皮革的鼓。这些乐器中的金石乐器钟和磬,吹奏乐器竽、笙、埙、箫、笛,都是具有比较稳定音高的;而钟
磬在当时却是极其重要的旋律乐器,这有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和编磬足可为证。
当然,具有稳定音高,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音高标准。但是乐器若无绝对音高标
准,一件件各具自身稳定音高的乐器就无法用来合奏;可从音乐生活的实际,以及考古发掘的实物,都证明着它们都应该具有稳定的绝对的音高。我国先秦时期的乐
器具有绝对音高,并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为这充分说明当时我国在音律学、音乐声学、乐器制作工艺诸方面都具有非凡的成
就。
从先秦时期起,一些具有稳定音高的乐器,制作起来是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的。就以钟磬来说,先秦时期帝王所使用的礼乐,都常用编钟、编磬,如今出
土的曾侯乙编钟,由于其规模大,音律丰富而齐全,被誉为世界奇观。编钟、编磬的用于演奏,对音律无疑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关于钟磬的制作,《周礼?考工
记》就有很清楚的记载。钟,《周礼?考工记》卷十一有如下记载:“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间,以其鼓间为之舞修,去二分以
为舞广,以其钲之长为之甬长,以其甬长为之围,三分其围,去一以为衡围,三分其甬长,二在上,一在下,以设其旋。”这段文字讲述了钟各部分的(比例规
格)。又说:“最薄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之所由兴。有说,钟已最则石,已薄则播;侈则祚,?则郁,长甬则震。是故大钟十分其鼓间,以其一为之厚,
小钟十分其钲间,以其一为之厚。钟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钟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为遂,六分其厚,以其一为之深,而圜之,”这段说明则又道出了各部
分的比例和形态与音质之间的关系。至于磬,《周礼?考工记》卷十二载:“磬氏为磬,倨句一距有半,其博为一,股为二,鼓为三。三分其鼓博,去一以为鼓博:
三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已上,则摩其旁,以下,则摩其端。”这儿不仅说出了磬的各部分之比例,而且指出了校音方法。这是极深刻的经验总结。
钟磬
之外,具有稳定音高的吹奏乐器就是竽笙。竽笙的簧片具有双向振动的特性,即吹、吸都能发声,这是与最初笙、竽采用竹簧,竹簧无法焊铆相关的。它属于音乐声
学的问题,此处不做讨论。至于竽、笙,它们也都具有比较稳定的音高,并借助点簧来校音,但是音的高低校正范围毕竟有限,这范围的限定可惜在古籍中却未见记
载。
吹奏乐器中具有稳定音高而又最常用的乐器便是笛。笛,虽然《周礼》中就有记载,但无法证明“笙师”所教“竽、笙、埙、龠、箫、?、笛、管”中的
笛,就是今日之笛或汉魏时的笛。汉魏时期的笛乃是唐宋尺八的前身,它是由羌笛演化而来的;它始于汉,延续至明末清初而改制。
关于汉魏长笛乃是由羌笛
演化来的问题,东汉著名学者马融的《长笛赋》便是证明。《长笛赋》中有这样的记载:“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
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过) 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原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剡共上孔”而又两端“通洞”,并有后出孔
的,这完全就是尺八的制作样式。
汉笛、魏晋长笛、唐宋尺八,尽管它的音孔由四孔演变为六孔,又变为五孔,但它那剡其上孔,两端通洞的样式始终未变。
这一样式样我国一直沿袭到明末清初,清以后尺八才在我国消亡。尺八直至明末清初还在我国存在,明末学者方以智以《通雅?乐器》中的记载就可证明。方以智
说,马融《长笛赋》中“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1] 尺八于宋代之后就发生了改变:一个分支是传入日本演变成
日本的现代尺八(唐代传入日本的尺八被称作古尺八,并没有流传下来),另一支则演变成今日的洞箫(包括今日福建的南音洞箫)。
关于汉魏长笛,其制作
应该是有严格规定的。京房将羌笛改制作汉笛时,从筒音起依次向上分别能奏出角、徵、羽、宫、商各音,理当是合律的。魏晋长笛的制作情况,从《宋书?律志
序》所载列和的叙述来看,它虽然不合十二律吕,但有制作规格则是没有疑问的;而荀勖设计于泰始十年的“泰始笛”,不仅有严格的制作规范,而且与律吕相合。
唐初,吕才设计并制作了十二支“与律谐和契”的尺八,这套尺八与泰始笛有着同样的性能。吕才所设计的尺八,其详情虽然已无从可知,但从日本留存下来的隋唐
尺八来看,不仅选材有着严格的标准,而且音孔的确定也同样有站严格的标准。这有日本法隆寺藏存的隋尺八(笛)和正仓院的尺八可做证明。
从日本藏存的
隋唐尺八的选票标准来看,都是三节半,每节三也,音孔有着严格的定位。
隋唐尺八有着统一的选材标准,这有下仓院所藏八支尺八可资证明。正仓院所藏的
八支尺八的材料,不仅多数为竹子制作的,同时还有玉石的和象牙制作的,其材料不论是玉石还是象牙,其样子都车削得与所选竹子完全相同的标准。最应该引起我
们注意的是,法隆寺所藏据说为圣德太子(上宫厩户丰耳聪,574?662)所吹奏过的笛(尺八),为求符合定孔标准,共中的第四孔竟开在了节上!
[2]
日本藏存在九支隋唐尺八,对于竖笛(尺八与洞箫)的演变、制作工艺与笛律的探求,无疑都是极其宝贵的材料。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