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药草叫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鱼腥草,又名折耳根。
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阴干用或鲜用。除具有食用价值外,鱼腥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根茎部分是四川凉菜名菜之一。
原产地:中国西南三省阴冷潮湿的山区
产品规格:原草,条形,切段,T.B等。别名:岑草、蕺、菹菜、蕺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猪鼻孔、九节莲、重药、鸡虱草、狗贴耳、肺形草、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秋打尾、狗子耳、臭草、野花麦、臭菜、热草、臭质草、臭腥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草摄、红桔朝、臭蕺;因其外形颜色,还叫猪屁股。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其他:
(1)鱼腥草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常与桔梗、鲜芦根、瓜蒌皮、冬瓜子、生苡仁、桃仁、象贝等用同用,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等症;与百部、鹅儿不食草、麦冬、蜂蜜等药配伍,可用于百日咳。用于热毒痈肿,可单味煎汤内服,也可用鲜草捣烂外敷。
(2)鱼腥草原名蕺菜,因它的新鲜净叶中有一股浓烈的鱼腥气,不耐久闻,故以气味而得名。一般人在未使用它的时候,往往顾名思义,以为此药气腥味劣,难以下咽。这是未经实践的原故。其实,此药阴干后,不但没有腥气,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时,则挥发出一种类似肉桂的香气;它煎出的汁如淡的红茶汁,仔细口尝,也有类似红茶的味道,芳香而稍有涩味,毫无苦味,且无腥臭,对胃也无刺激性。鱼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故前人用以治肺痈(肺脓疡)的要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本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用于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肠炎、腹泻等疾患,颇有疗效;本否又有利尿作用,故又可用于尿路感染、尿频涩痛。
摘录:
鱼腥草又名蕺菜、蕺儿根、摘儿根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鱼腥草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区,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及西藏也有分布,常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河畔溪边及湿地草丛中。鱼腥草植株矮小,茎下部伏地或作地下根状茎生于浅层土壤中,白色,节上生根;茎上部直立,叶心形或宽卵形,常见绿色,偶有紫色;花期5-6月,果期10-11月。鱼腥草生命力极强,直接用其根茎插于潮湿泥地,即可成活,并生根发芽,广为繁衍。
在西双版纳,鱼腥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野生蔬菜,当地居民大多喜食之,常见的吃法有几种:一是将鱼腥草地下茎除去节上的毛根,洗净后切成2至3公分的小段(也可将嫩叶加入其中),放入醋、酱油、辣椒粉、味精等佐料凉拌生吃,清脆爽口,但腥味较重;二是将地下茎连同嫩茎叶一同煮汤、煎、炒或炖,清香宜人,入口宜化,略有腥味;三是腌渍加工成咸菜食用,酸香生脆,令人开胃。
野生鱼腥草腥味较重,初食者大多不适应,地下茎纤维多,适口性不理想,因此作为商品性蔬菜发展较晚。起初以鱼腥草作为蔬菜食用的,多为知其功效的医生。近年来由于受“回归大自然”、“药食同源”之风的影响,民间采挖鱼腥草出售和作为特色山野菜食用之风渐盛,尤其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开发利用鱼腥草的规模不断扩大,野生资源供不应求,市场价格较高。目前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开始出现人工大量种植,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鱼腥草由野草变为栽培作物后,由于生境改善,生长周期短,植株生长快,地下茎粗状,淀粉含量增多,纤维含量减少,食用时鲜嫩可口,易于消化吸收,特异的鱼腥味变淡,适口性增强,更受食者欢迎。
在西双版纳,鱼腥草又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民间医师大多认为,它性味辛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涌淋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脓溃疡、肺热咳喘、热痢热淋、水肿、脚气、尿路感染、白带过多、痈肿疮毒等症。所以,鱼腥草在中医处方中往往成为有关肺病、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药。
现代医学则对鱼腥草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其特异气味主要来源于鱼腥草挥发油中的一种有效成分——鱼腥草素(癸酰乙醛)。鱼胆草素是鱼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鱼腥草还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鱼腥草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气管炎、慢性宫颈炎、百日咳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急性结膜炎、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疗效。另外,鱼腥草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镇痛、止咳、止血,促进组织再生,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作用。
鱼腥草既可作为野生蔬菜进行产业化生产,深入开发利用,也可作为医药原材料,加工成西药针剂或中成药,因此目前具有较为理想的市场前景。
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菜的干燥水上部分。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收,洗净,阴干用或鲜用。除具有食用价值外,鱼腥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根茎部分是四川凉菜名菜之一。
原产地:中国西南三省阴冷潮湿的山区
产品规格:原草,条形,切段,T.B等。别名:岑草、蕺、菹菜、蕺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猪鼻孔、九节莲、重药、鸡虱草、狗贴耳、肺形草、鱼鳞真珠草、猪姆耳、秋打尾、狗子耳、臭草、野花麦、臭菜、热草、臭质草、臭腥草、臭牡丹、臭灵丹、辣子草、奶头草、草摄、红桔朝、臭蕺;因其外形颜色,还叫猪屁股。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其他:
(1)鱼腥草清热解毒的作用颇佳,常与桔梗、鲜芦根、瓜蒌皮、冬瓜子、生苡仁、桃仁、象贝等用同用,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等症;与百部、鹅儿不食草、麦冬、蜂蜜等药配伍,可用于百日咳。用于热毒痈肿,可单味煎汤内服,也可用鲜草捣烂外敷。
(2)鱼腥草原名蕺菜,因它的新鲜净叶中有一股浓烈的鱼腥气,不耐久闻,故以气味而得名。一般人在未使用它的时候,往往顾名思义,以为此药气腥味劣,难以下咽。这是未经实践的原故。其实,此药阴干后,不但没有腥气,而且微有芳香,在加水煎汁时,则挥发出一种类似肉桂的香气;它煎出的汁如淡的红茶汁,仔细口尝,也有类似红茶的味道,芳香而稍有涩味,毫无苦味,且无腥臭,对胃也无刺激性。鱼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故前人用以治肺痈(肺脓疡)的要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本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用于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及肠炎、腹泻等疾患,颇有疗效;本否又有利尿作用,故又可用于尿路感染、尿频涩痛。
摘录:
鱼腥草又名蕺菜、蕺儿根、摘儿根等,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鱼腥草广泛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区,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及西藏也有分布,常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河畔溪边及湿地草丛中。鱼腥草植株矮小,茎下部伏地或作地下根状茎生于浅层土壤中,白色,节上生根;茎上部直立,叶心形或宽卵形,常见绿色,偶有紫色;花期5-6月,果期10-11月。鱼腥草生命力极强,直接用其根茎插于潮湿泥地,即可成活,并生根发芽,广为繁衍。
在西双版纳,鱼腥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野生蔬菜,当地居民大多喜食之,常见的吃法有几种:一是将鱼腥草地下茎除去节上的毛根,洗净后切成2至3公分的小段(也可将嫩叶加入其中),放入醋、酱油、辣椒粉、味精等佐料凉拌生吃,清脆爽口,但腥味较重;二是将地下茎连同嫩茎叶一同煮汤、煎、炒或炖,清香宜人,入口宜化,略有腥味;三是腌渍加工成咸菜食用,酸香生脆,令人开胃。
野生鱼腥草腥味较重,初食者大多不适应,地下茎纤维多,适口性不理想,因此作为商品性蔬菜发展较晚。起初以鱼腥草作为蔬菜食用的,多为知其功效的医生。近年来由于受“回归大自然”、“药食同源”之风的影响,民间采挖鱼腥草出售和作为特色山野菜食用之风渐盛,尤其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开发利用鱼腥草的规模不断扩大,野生资源供不应求,市场价格较高。目前为了缓解供需矛盾,开始出现人工大量种植,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鱼腥草由野草变为栽培作物后,由于生境改善,生长周期短,植株生长快,地下茎粗状,淀粉含量增多,纤维含量减少,食用时鲜嫩可口,易于消化吸收,特异的鱼腥味变淡,适口性增强,更受食者欢迎。
在西双版纳,鱼腥草又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民间医师大多认为,它性味辛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利尿涌淋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肺脓溃疡、肺热咳喘、热痢热淋、水肿、脚气、尿路感染、白带过多、痈肿疮毒等症。所以,鱼腥草在中医处方中往往成为有关肺病、泌尿系统疾病的主药。
现代医学则对鱼腥草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其特异气味主要来源于鱼腥草挥发油中的一种有效成分——鱼腥草素(癸酰乙醛)。鱼胆草素是鱼腥草的主要抗菌成分,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此外,鱼腥草还含有槲皮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病毒和利尿作用。临床实践证明:鱼腥草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慢性气管炎、慢性宫颈炎、百日咳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对急性结膜炎、尿路感染等也有一定疗效。另外,鱼腥草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白细胞吞噬能力,具有镇痛、止咳、止血,促进组织再生,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流量等方面的作用。
鱼腥草既可作为野生蔬菜进行产业化生产,深入开发利用,也可作为医药原材料,加工成西药针剂或中成药,因此目前具有较为理想的市场前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