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镇的文化遗产

 我来答
曰饮亡何
2016-06-01 · 超过5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0
采纳率:20%
帮助的人:50.7万
展开全部

南旺是运河文化、始祖文化、佛教文化的融集地,境内有远古时代的蚩尤墓、皇林鲁九公墓、分水龙王庙、蜀山寺等众多的文化古迹和古建筑群,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厚的文化积淀而闻名遐迩,是古代著名的交通文化重镇。南旺镇地处京航大运河中段,素有大运河水脊之称,当地古代著名的农民水利专家白英,为根治运河水运在南旺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分水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其科学价值和艺术水平均可与都江堰相媲美,明清两代为纪念白英的丰功伟绩,在南旺陆续修建了以分水龙王庙为代表的颇为壮观的建筑群,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为该建筑群留诗驻词,无数文人骚客留下墨迹。毛泽东主席在了解南旺分水工程时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千古赞叹。蚩尤墓、鲁九公墓目前正在重修整建中,分水龙王庙等古建筑群作为抢救性文物纳入了国家十一五建设规划,古运河分水工程的保护、整建和开发有望列入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中。
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南旺辉煌的现代文明,在这片热土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一大批令豪放的南旺人为之骄傲的优秀儿女,闻名全国的好军嫂韩素云,春蚕到死丝方尽累死讲台的好教师顾继芹,为民致富操碎了心以身殉职的村主任刘咸江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历史悠久的南旺镇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古代的蚩尤冢、周朝姬家皇林、鲁九公墓、分水龙王庙等都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蚩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部落首领、民族领袖。《据汶地理志》:其墓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南旺镇),冢高五丈,秦汶之际。史料载,蚩尤城于涿鹿,宅于淮岱,迁徙往来,号令天下。《史记?二十八卷》载:“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东平陆,即今汶上县;阚乡,即今南旺镇。蚩尤冢现存两幢石碑,石碑高2.3米,宽1.5米,厚30厘米,屹立于蚩尤冢前,石碑的下面刻有文字“蚩尤冢,为清代所刻。“蚩尤祠”碑刻存放在县博物馆内。
蚩尤冢的发现已经引起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关注。2000年5月以来,已有日本历史学博士、韩国有关学者专家多次来蚩尤冢寻根访祖、实地考察,现韩国有关人士已准备募捐修复蚩尤冢。 汶上南旺是运河水脊之地,古籍载:南高于沽头(今江苏沛县城西)38.7米,北高于临清30米,经常出现断流,历来为运河险阻之地,船只往往搁浅,影响漕运。明政权迁都北京后,政治中心北移,京师用粮增加,治理运河列入了朝廷政务。永乐九年(1411年),宋礼受命治理运河。宋礼采纳汶上人白英“引汶济运”建议,并通过水闸、水柜配合使用来控制水流,调节漕运,比较科学地解决了运河航运史上的难题,使明清两代航运畅通无阻。后人为纪念治河功臣,在南旺分水处建分水龙王庙,附以禹王殿、宋公祠、观音阁等建筑群体。
龙王庙古建筑群座落在今汶上县南旺镇汶水入运河处,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群呈扁方形,占地面积561OO平方米,其中建筑物占地9338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相继扩建,至清朝逐渐形成现规模。包括龙王大殿、戏楼、水明楼、禹王殿、宋公祠(宋礼祠)、白公祠(白英祠)、潘公祠、莫公祠、文公祠、观音阁、关帝庙、蚂蚱神庙以及和尚禅室等建筑,共十余院落,每个院落都有小门相通。建筑群布局协调,院落错综,迂回路转,松柏参天,绿荫蔽日,碑碣林立,庙宇巍峨,使人既感宏伟壮观,又觉古林优雅。文化沉淀丰富,为运河文化主要集中地。
龙王大殿是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洪武初年(1368年)敕建,天顺年间重修。大殿7楹5间,2檐9脊歇山顶,飞檐挑角,彩绘斗拱。上下檐3斗4昂,斗拱交错。顶覆绿瓦脊兽,姿态惊人。4个挑角尖端上各立武士一尊塑像,角下挂有风铃。重梁起架,雕梁画栋,20根大红圆柱竖立殿内。正中神龛两旁大红柱上塑有青、火二龙护卫盘绕对峙。正中上悬“广济分流”,下挂“输流利运”两匾,字为镏金,笔法娴熟,雄浑有力。殿内塑有神像22尊,正中神龛内是龙王坐像,高约3米,像前左右有两尊站像,一持“印玺”,一持“圣旨”,再前有一木刻站像。左边靠后墙塑有漳漕河督大王,金龙大王两尊坐像。右边靠后墙为宴公、萧公两尊坐像。殿内山墙两侧,各塑风、雷、雨、闪、雹等神站像,持有不同法器,服饰有别,神态各异。大殿正门檐下悬挂“劈流神勇”等10块大匾。前面是20扇屏隔扇,外围木栅护栏,门前三层青石台阶,三面大红围墙,非常壮观。
龙王殿前戏楼与大门建筑始为一体。大门三间门楼是化妆室,出门便是舞台。戏楼全为木柱扎架而起,顶覆灰瓦,亦是重梁起架,斜山挑角,角下挂有风铃。舞台后背和两边窗户是精工巧制的木质花棂。舞台正中上悬有“大舞成池”四字匾额,匾下方是木制月窗,呈六棱形,雕刻细微玲珑。舞台前场三面均有木质花栏杆。戏楼两旁,左右有钟、鼓楼各一座。
禹王殿位于龙王大殿左侧,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硬山式建筑,屋脊蟠龙如生,瓦为黄绿色。殿门前建有月台,庄严壮观,殿内塑有禹王像,穆如清风。今殿已残旧。水明楼面对汶运交汇口,与禹王殿建于同时。底部为拱型大门,上部平台木柱擎立,前后两壁均设花棂屏门,两山砌八棱月窗。周围是砖砌围墙。楼之正中上悬“水明楼”匾额。楼体结构严谨,造型玲珑优雅。
宋公祠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砖瓦木石结构,有走廊。祠内有宋礼塑像,内外碑碣众多,至今尚藏有8块壁碑,均是明清两代官员来此瞻仰拜谒而作文赋诗,颂扬功德者。祠两旁建有水利家潘叔正,白英二公配享殿。白大王庙即白英祠,建于宋公祠同时,有瓦屋3间,庙内有白英泥塑像,并建有大门院墙。莫公祠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共三间,砖瓦木石结构。
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在水明楼下一侧,假山旁边。亭中有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登临拜谒龙王庙时的赋诗御制碑。今碑已移置于县城博物馆中,碑亭已毁。
龙王庙大门为3个圆门组成,红漆大门上钉着排列整齐的大钉。正门楣上镶嵌着石刻“分水龙王庙”五字壁匾。靠大门墙立有两层楼木质大牌坊,绿瓦斜山,飞檐挑角,4个大石座镶嵌4根木柱支撑着牌坊。中间两根突出坊顶约10米,上顶盆大锡帽,晴空映日,光芒闪烁。坊正顶悬挂“左右逢源”四字匾额。左右两边门上悬挂“海晏”“河清”两块匾额,笔法圆润浑厚,雄健有力。
石剥岸建在龙王庙前,运河西岸,长约230米,与龙王庙建于同时。每块石重约七、八百斤,棱角分明,从河底砌到岸上,河底有木桩。每两块石之间有“铁扒口”。“铁扒口”上铸有“分水石剥岸”字样。石剥岸对大门处砌有石阶,3个石阶两旁雕成6个水兽,体卧面积约1平方米。身有麟,足有爪,两耳鼓竖,两眼突出,令人望而生畏。沿岸竖有13根石桩,供来往船只挽缆之用。 汶运交汇的南旺镇东面,是面积近二千顷的蜀山湖,湖面苍天阔水,物产丰富,蜀山和蜀山寺屹立在碧波荡漾的湖中,具有神奇色彩。
传说中蜀山为古代三大山之一,状如蘑菇,占地20亩,山上百花争妍、苍松翠柏、曲经通幽、柳底茑转、花间蝶飞、山水相映、千古风雅万种情。
秀丽的湖光山色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商贾游人。
蜀山寺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传说是有南方一富家举子进京应试,自恃才情出众,离家前曾向同窗夸下海口,不料三榜出示,名落孙山,无颜返乡,见蜀山清静宜人,把所带银票兑出银两,在此建寺出家。
颜体镏金的“蜀山寺”,匾额高悬在门楼上,面南而立,朱漆圆钉大门,虎头门环,两块汉白玉门枕玲珑剔透,雕刻精细。寺院内翠竹亭立,柳暗花明。主建筑为三十殿堂“圣母殿、释迦牟尼殿、宗鲁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蜀山虽小,但由于其屹立在风光优美的蜀山湖中,又有香火盛旺的蜀山寺和名声广远的蜀山会,宛如海市蜃楼,胜过世外桃源,故而久负盛名。 位于蜀山寺圣母殿前灵观正南不远处,是明代吏部尚书吴岳辞官还乡后给弟子讲习、游乐之地。楼上刻有乾隆皇帝游“蜀山寺”时题写的“清心镜境”回文壁碑。吴岳,明南旺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任南京吏部尚书。任满后辞官返乡。留有《望湖》诗稿一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