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的分层结构
小肠其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其结构特点是管壁有环形皱襞,黏膜有许多绒毛,绒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管状的肠腺,其开口位于绒毛根部之间。绒毛和肠腺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关系密切。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全长约4-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参考资料:
小肠(small intestine)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5-7米。上端从幽门起始,下端在右髂窝与大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固定在腹后壁,空肠和回肠形成很多肠袢,蟠曲于腹膜腔下部,被小肠系膜系于腹后壁,故合称为系膜小肠。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
十二指肠(duodenum)上端起自幽门、下端在第2腰椎体左侧,续于空肠,长约25-30厘米,呈马蹄铁形包绕胰头。在十二指肠中部(降部)的后内侧壁上有胆总管和胰腺管的共同开口,胆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空肠(jejunum)约占空回肠全长的2/5,主要占据腹膜腔的左上部,回肠(ileum)占远侧3/5,一般位于腹膜腔的右下部。腔肠和回肠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是逐渐改变的。
小肠粘膜,特别是空肠,具有许多环状皱襞和绒毛,大大扩大了粘膜的表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粘膜下层中有由表层上皮下陷形成的肠腺,开口于粘膜表面,分泌肠液。胰液和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借以分解蛋白质、糖和脂肪。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糖和脂肪必须分解为结构简单的物质,方能通过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也可通过上皮细胞间隙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小肠的肌膜由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在回肠末端突入大肠处环形肌增厚,外覆粘膜形成两个半月形的皱襞叫回盲瓣,具有括约肌的作用。外膜由结缔组织构成,空回肠表面覆以腹膜脏层,叫做浆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肠
1、粘膜:柱状上皮细胞组成。
2、粘膜下层:黏膜下层为一层不固定的结缔组织。包括粘膜下神经丛以及主要的血管和淋巴管网。
3、肌层:肌层由内环肌和外纵肌组成。纵行肌收缩使小肠相应部分增宽,而环形肌收缩使小肠拉长。长肌间神经丛位于肌层间,协调小肠运动。
4、浆膜
扩展资料
小肠
一、解剖结构
小肠上端起于胃幽门口,下端止于回盲瓣,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部分,在成人全长5-7m,按位置与形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管径由十二指肠(约3-5cm)向下逐渐变细,末端回肠管腔仅1.0-1.2cm,异物易在此处嵌顿。
二、生理功能
小肠的组织结构学特点为小肠的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肠的生理功能表现毛小肠的运动、分泌、消化及吸收等方面,并且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如小肠平滑肌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可以完成对食糜的研磨、混合、搅拌等机械消化,小肠腺分泌的小肠液与小肠内胆汁、胰液一起完成食糜的化学消化,小肠粘膜分泌内分散存在有许多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消化道激素,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和胃动素等,它们对胃肠运动和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营养与代谢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开始小肠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及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因此小肠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四、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gobletcell):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潘氏细胞(Paneth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常三五成群。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内含溶菌酶等,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未分化细胞(undifferentiatedcell):位于小肠腺下半部,散在于其它细胞之间。胞体较小,呈柱状,胞质嗜碱性。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以补充绒毛顶端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2~4天。一般认为,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亦来源于未分化细胞。
固有层在细密的结缔组织中除有大量小肠腺外,还有丰富的游走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它的起始部为盲端,向下穿过粘膜肌进入粘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中央乳糜管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故通透性大。
吸收细胞释出的乳糜微粒入中央乳糜管输出。此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等水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绒毛内还有少量来自粘膜肌的平滑肌纤维,可使绒毛收缩,利于物质吸收和淋巴与血液的运行。
固有层中除有大量分散的淋巴细胞外,尚有淋巴小结。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多为若干淋巴小结聚集形成的集合淋巴小结,它们可穿过粘膜肌抵达粘膜下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肠
1、粘膜:柱状上皮细胞组成。
2、粘膜下层:黏膜下层为一层不固定的结缔组织。包括粘膜下神经丛以及主要的血管和淋巴管网。
3、肌层:肌层由内环肌和外纵肌组成。纵行肌收缩使小肠相应部分增宽,而环形肌收缩使小肠拉长。长肌间神经丛位于肌层间,协调小肠运动。
4、浆膜
/iknow-pic.cdn.bcebos.com/9345d688d43f879450a2b3c9dc1b0ef41ad53afc"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345d688d43f879450a2b3c9dc1b0ef41ad53afc?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345d688d43f879450a2b3c9dc1b0ef41ad53afc"/>
扩展资料
小肠
一、解剖结构
小肠上端起于胃幽门口,下端止于回盲瓣,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部分,在成人全长5-7m,按位置与形态,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管径由十二指肠(约3-5cm)向下逐渐变细,末端回肠管腔仅1.0-1.2cm,异物易在此处嵌顿。
二、生理功能
小肠的组织结构学特点为小肠的吸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小肠的生理功能表现毛小肠的运动、分泌、消化及吸收等方面,并且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如小肠平滑肌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可以完成对食糜的研磨、混合、搅拌等机械消化,小肠腺分泌的小肠液与小肠内胆汁、胰液一起完成食糜的化学消化,小肠粘膜分泌内分散存在有许多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种消化道激素,如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和胃动素等,它们对胃肠运动和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三、营养与代谢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开始小肠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及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在小肠内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因此小肠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四、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gobletcell):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潘氏细胞(Panethcell):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底部,常三五成群。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内含溶菌酶等,具有一定的灭菌作用。
未分化细胞(undifferentiatedcell):位于小肠腺下半部,散在于其它细胞之间。胞体较小,呈柱状,胞质嗜碱性。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向上迁移,以补充绒毛顶端脱落的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绒毛上皮细胞的更新周期为2~4天。一般认为,内分泌细胞和潘氏细胞亦来源于未分化细胞。
固有层在细密的结缔组织中除有大量小肠腺外,还有丰富的游走细胞,如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绒毛中轴的固有层结缔组织内有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centrallacteal),它的起始部为盲端,向下穿过粘膜肌进入粘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中央乳糜管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故通透性大。
吸收细胞释出的乳糜微粒入中央乳糜管输出。此管周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肠上皮吸收的氨基酸、单糖等水溶性物质主要经此入血。绒毛内还有少量来自粘膜肌的平滑肌纤维,可使绒毛收缩,利于物质吸收和淋巴与血液的运行。
固有层中除有大量分散的淋巴细胞外,尚有淋巴小结。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多为若干淋巴小结聚集形成的集合淋巴小结,它们可穿过粘膜肌抵达粘膜下层。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5%B0%8F%E8%82%A0/891036?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小肠">百度百科-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