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纱为什么大多是白色的?
2019-06-17
婚纱是嫁衣的一种,但不是嫁衣的固定形式。嫁衣顾名思义,就是新娘出嫁时身穿的服装,西方最早的嫁衣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那时的古埃及贵族新娘会于成婚之日身穿白色亚麻纱裙,合身多褶,以象征婚礼之后多子多福。这也被认为是现代婚纱的雏形,婚纱以此为基础在以后的历史中逐渐增添元素,最后成为今天我们看见的模样。公元前九世纪的时候,罗马法学家莫特斯丁称:“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婚礼从这个时候开始带上了神圣的色彩。新娘结婚会穿上父母准备的丘尼卡(拉丁语:Tunica),这种麻制的纯白礼袍代表了新娘的纯洁无暇,也表示了这是神所认可的婚姻。不仅决定了白色在婚礼中的意义,古罗马还为现代婚纱提供了头纱的原型。古罗马的新娘必备的婚礼着装包括一条橘黄色的半透明面纱,象征了处女的守护神维斯塔的灶中之火。同时,新郎揭开新娘面纱也是婚礼仪式中的重要一环,代表了新娘精神身份转变的完成。
因为婚纱来自西方,自从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一身洁白雅致的婚纱,便被众人效仿,很多上流社会的家庭把白色的婚纱作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
白色婚纱的发展史:
西方19世纪以前,少女们出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色规格,直到1820年前后,白色才逐渐成为婚礼上广为人用的礼服颜色。这是因为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婚礼上穿了一身洁白雅致的婚纱。从此,白色婚纱便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
第一个穿着白色礼服和披纱结婚的女性是19世纪最著名的新娘:1840年结婚的维多利亚女王。虽然当时的媒体传播还不像今天这么发达,能像威廉王子那样成为世界的焦点,但是作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的女王其影响自然非同凡响。婚礼当天,女王穿一件英国绸子制成的礼服,配有一条引起轰动的短披纱。
一位新娘头顶披纱在当时是件新鲜事。维多利亚女王的披纱可以理解为对修女披巾的仿效:尘世的新娘也可以出现在神圣的祭坛前。不管怎样,维多利亚女王的新娘礼服成为人们狂热效仿的对象。有了皇室的示范,人们就延续了用白色的长礼服做新娘服装的风俗。这样算来白色的婚纱时尚也不到200年。
为白色婚纱铺路的是欧洲的白色时尚。法国革命后,整个欧洲时髦的女士都穿白色。这些革命女性穿一种没有腰身,无袖的衫裙,胸部以下有褶,胸部上是低领设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种服装的面料,透明,由极薄的纱或者亚麻布制成。
1800年左右歌德在他的《色彩规则》中描写了这种时尚:现在的女性们几乎普遍穿白色,而男性则穿黑色。白色的时尚被视为古典希腊式的风格。符合革命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
虽然这种希腊风格的服装流行的时间很短,但白色作为女式时装的色彩仍然保持了几十年,因为白色象征了穿着者的社会地位,穿白色衣服的太太雇有佣人,什么活都不用自己做。很多上流社会的家庭把白色的婚纱作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如今新娘所穿的下摆拖地的白纱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有的人不懂婚纱的来历,自己别出心裁,把新娘的婚纱做成粉红或浅蓝的颜色,以示艳丽。其实,按西方的风俗,只有再婚妇女,婚纱才可以用粉红或湖蓝等颜色,以示与初婚区别。
扩展资料:
白色婚纱在中国的发展:
自古以来,传统的中式婚礼服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新人们往往喜欢身着红色礼服。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思想,西式的白色婚纱刚流传入中国时,并没有被人接受,反而结婚照却在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20世纪初的中国还在满清的统治之下,结婚庆典仍保持着典型的传统风格,
虽然这时候摄影技术流入国内,但是人们始终对照片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新人结婚很少有拍摄婚纱摄影的。“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追崇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
他们一般会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新郎打领结,穿西装礼服,新娘披婚纱,戴白色手套,手握红玫瑰,代替花轿的是铺满鲜花的小汽车,新人在朋友的簇拥下,步入庄严的教堂,新人交换戒指,互致亲吻,在大家的注目下新郎将新娘抱进车内,去度他们的新婚蜜月。
对穿婚纱的风俗推动最大的,可以说源于一对大人物的婚礼——蒋介石和宋美龄。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在上海举行。蒋介石穿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戴着雪白的手套。宋美龄穿白色长裙礼服,身后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手捧一束康乃馨。
当天国内各大报纸都登出了蒋宋二人的新婚照。此后,国内婚纱厂家相继建立,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如今在中国,几乎所有婚纱照中的新娘都身穿白色婚纱,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婚纱礼服成了每一位新娘第二重要的决定,仅次于挑选自己的丈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婚纱 (结婚专用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