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重在“感”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离不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联系实际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实例:
从2008年至今,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品牌节目《开学第一课》已经陪伴全国中小学生走过了6个新学年,今年仍将在9月1日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晚八点黄金时段与全国中小学生如约相见,
2014年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
2014年,在总书记号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开学第一课》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旨在引导父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孩子的好榜样,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节目分为“孝”、“礼”、“爱”三个篇章,以“强”作为尾声。在嘉宾演讲、人物故事、文艺表演和互动游戏等环节选取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和明星嘉宾一起展示“家风”的力量;同时节目还引入了创新环节——“说文解字”,通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来阐释各篇章主题字的构成和含义,力求以生动、活泼、多元的方式寓教于乐,带领广大中小学生去发现并传承父母身上的良好习惯和美好品质。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讲嘉宾有“童话大王”郑渊洁、青年歌手容祖儿、来自震后灾区藏族武艺班的孩子,还有“摇滚爸爸”秦勇与儿子大珍珠,
观后感:
《2014年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童话大王”郑渊洁讲述了关于“孝”的家庭小故事,他给孩子们总结出可以实践孝心的具体方式,比如把好吃的先让给父母,尽量陪伴父母,为父母洗一次脚。他认为“让父母对你放心、让父母为你自豪、让父母有你踏实、让父母因你富足,这就是孝顺”。青年歌手容祖儿为孩子们带来的故事从“妈妈从小就教育我,爱干净、爱整洁,就是最基本的礼仪”开始。妈妈教育她关心长辈、并时时考虑他人的感受,家里甚至连吃饭都有不少礼仪规矩。她用自己的故事鼓励孩子们:“一个懂礼貌的人往往会赢得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文明礼貌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摇滚爸爸”秦勇十年前毅然退出舞台,只为陪伴患有重度感统失调症的儿子大珍珠,他们携手克服困难、相互陪伴、一起长大的故事,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充满“爱”的课,不仅仅只为表达父母之爱,更是教会孩子爱自己、爱生活、爱生命。在尾声环节——“强”,一群来自震后藏区的孤儿,讲述了自己在志愿者张家振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家乡、来到武艺班学习武术,并在这个大集体中逐渐摆脱阴霾、自强自信起来的故事。孩子们曾因为失去父母而痛苦、自卑,但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张阿爸”的鼓励变得自信坚强,并在“张阿爸”的感染下,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当志愿者、当老师,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武术去帮助其他孤贫儿童。武艺班孩子们与张老师一起,用充满自信的武术表演,向大家展示“少年强,中国强”的精气神,铿锵有力地喊出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口号。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首次将“父母”的角色引入了孩子们的开学课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希望通过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让孩子和父母们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将“父母教会我”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组织集体收看或通知到每一位学生,让孩子在家与父母共同观看。
九月,献给老师;九月,如期而至。世界因此灿烂。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请您干杯。斟满一杯美酒,为自己干杯。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重在“感”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离不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火烧圆明园》的观后感,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联系实际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实例:
从2008年至今,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品牌节目《开学第一课》已经陪伴全国中小学生走过了6个新学年,今年仍将在9月1日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晚八点黄金时段与全国中小学生如约相见,
2014年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
2014年,在总书记号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开学第一课》以“父母教会我”为主题,旨在引导父母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孩子的好榜样,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节目分为“孝”、“礼”、“爱”三个篇章,以“强”作为尾声。在嘉宾演讲、人物故事、文艺表演和互动游戏等环节选取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和明星嘉宾一起展示“家风”的力量;同时节目还引入了创新环节——“说文解字”,通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两个卡通人物的对话来阐释各篇章主题字的构成和含义,力求以生动、活泼、多元的方式寓教于乐,带领广大中小学生去发现并传承父母身上的良好习惯和美好品质。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讲嘉宾有“童话大王”郑渊洁、青年歌手容祖儿、来自震后灾区藏族武艺班的孩子,还有“摇滚爸爸”秦勇与儿子大珍珠,
观后感:
《2014年开学第一课:父母教会我》童话大王”郑渊洁讲述了关于“孝”的家庭小故事,他给孩子们总结出可以实践孝心的具体方式,比如把好吃的先让给父母,尽量陪伴父母,为父母洗一次脚。他认为“让父母对你放心、让父母为你自豪、让父母有你踏实、让父母因你富足,这就是孝顺”。青年歌手容祖儿为孩子们带来的故事从“妈妈从小就教育我,爱干净、爱整洁,就是最基本的礼仪”开始。妈妈教育她关心长辈、并时时考虑他人的感受,家里甚至连吃饭都有不少礼仪规矩。她用自己的故事鼓励孩子们:“一个懂礼貌的人往往会赢得更多的机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文明礼貌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摇滚爸爸”秦勇十年前毅然退出舞台,只为陪伴患有重度感统失调症的儿子大珍珠,他们携手克服困难、相互陪伴、一起长大的故事,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充满“爱”的课,不仅仅只为表达父母之爱,更是教会孩子爱自己、爱生活、爱生命。在尾声环节——“强”,一群来自震后藏区的孤儿,讲述了自己在志愿者张家振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家乡、来到武艺班学习武术,并在这个大集体中逐渐摆脱阴霾、自强自信起来的故事。孩子们曾因为失去父母而痛苦、自卑,但通过武术的学习和“张阿爸”的鼓励变得自信坚强,并在“张阿爸”的感染下,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当志愿者、当老师,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武术去帮助其他孤贫儿童。武艺班孩子们与张老师一起,用充满自信的武术表演,向大家展示“少年强,中国强”的精气神,铿锵有力地喊出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口号。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首次将“父母”的角色引入了孩子们的开学课堂。“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希望通过这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让孩子和父母们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将“父母教会我”的优良“家风”传承下去。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校组织集体收看或通知到每一位学生,让孩子在家与父母共同观看。
九月,献给老师;九月,如期而至。世界因此灿烂。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请您干杯。斟满一杯美酒,为自己干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如何写读后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