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紫砂壶是朱泥,紫泥,还是段泥
1、紫泥的色泽应该是紫里泛青、泛红,红泥应红而不艳,表面不管是偏紫还是偏红,养壶不久都应有油润的感觉,而不枯、乏,显得没有活力,像枯燥皮肤一样缺乏油润感。
2、朱泥是紫砂红泥中的一种,因主要成分为红泥(含铁量极高)而呈现朱红色。朱泥一般分三种:红中略带黄、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紫(高温朱泥)。养成的效果主要是看“出浆”的速度以及“润”度。
3、缎泥,古称团泥,有人说黄龙山、青龙山之间有团山,产出泥料为团泥,也有人说团泥类矿烧成后多呈黄缎色,故称为缎泥。缎泥一般为共生矿,绿泥与紫泥共生矿,绿泥与红泥共生矿,烧成后有米黄色、棕黄色、赭灰色、褐紫色等。
扩展资料:
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或称朱泥)的土质成份,最大的特色是含有极高的氧化铁,约在14%到18%之间,这是朱泥所以烧成后壶身成为红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而朱泥由生坯至烧成,因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成品良率约仅七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紫砂壶
2. 紫砂 粗点的料 肉眼可见微小颗粒(均匀的) 细点的料 也有小颗粒 (确实要买 你带把放大镜吧) 外表有光泽 也有的料是暗的 但和泥依然有光泽的区别 100-过万不等 名人的就更是天价
3. 声音 把盖子拿起来 轻扣壶口 泥的声音不同 (这个要慢慢品)
从泥质的结构中分析朱泥壶的土质与建筑工程所称的红砖的土质可以说是完全一样,除了铅、硅、钙、石英为基本组成外,最大的特色是含铁量极高,(这一点与紫砂相类似,参看拙贴《闲话紫砂》)大约可达14%-18%,这 ...从泥质的结构中分析朱泥壶的土质与建筑工程所称的红砖的土质可以说是完全一样,除了铅、硅、钙、石英为基本组成外,最大的特色是含铁量极高,(这一点与紫砂相类似,参看拙贴《闲话紫砂》)大约可达14%-18%,这也是朱泥壶会成为红色的主要成因。一般陶土如果含铁量4%左右,呈青灰色;7%左右,呈淡灰色;10%左右,呈土黄色;13%左右则成棕色或咖啡色。朱泥的蕴藏几乎遍布各地,这也是红砖成为最普遍的建材的原因。所以把红砖土淘洗筛选至100--160目便可得到最基本的朱泥了。
宜兴制壶艺人在得到最基本的朱泥后,再按一定比例加入石黄,调配炼制成做壶原料。石黄,在宜兴当地称小红泥,是从嫩泥中选出的。宜兴嫩泥矿主要分布在川埠砂山西北、伏牛山、香山等地,矿床接近地表,非常适宜开采。石黄的加入,大大的提高了朱泥的可塑性,使朱泥在加工拍制时延展性加强,泥片弯曲时不易断裂。所以很多朱泥老壶十分精巧细薄,泥片厚度大都在1mm--1.5mm之间,而未见紫砂有此表现。
所以从泥质的结构中分析,朱泥与紫砂中的红泥有着严格的区别。
从成品分析,朱泥壶的结晶度比紫砂红泥高出许多,烧成收缩率也比紫砂红泥高出80%以上(朱泥18--27%,紫砂红泥10--13%)由于收缩率大,使朱泥壶在烧成后壶体表面产生出或多或少的皱折,这些皱折在经久使用后,又只能看到而手却感觉不到,所以在玩壶高手中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这一点在各个博物馆及壶友手中的朱泥老壶上均可印证。
由于泥性的不同,在预热烘干、高温、冷却这一烧制过程中,朱泥和紫砂红泥在任何一阶段中的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首先,烧制温度不同,朱泥1000--1040度,紫砂红泥1100--1200度;其次,预热烘干时间必须比紫砂红泥长,因为朱泥的密度高、气孔小水分不易散发,只能用时间克服这个问题;甚至在高温带,时间也要拉长并缓慢升温,因为朱泥在烧成结晶过程中比较活跃,特别在最高温时特别剧烈,这是高结晶度泥质的特性;第三,朱泥的冷却过程也必须十分缓慢,否则极易炸裂。朱泥壶从泥料制作到烧制成型,成品率大约只有60%左右,这就是连许多制壶名家及成型老手也不愿多做朱泥壶的原因。这样的情形就为许多造假者提供了空间,估计是面上95%的朱泥壶都是以紫砂红泥冒充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样多的商家众口一词的讲:“朱泥就是紫砂红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