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是有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代写职称论文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要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辩论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有的学生字写得好,有的学生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这些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教师所做的一切应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再次,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独具匠心的板书等等。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 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把认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学习的对象。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把舞台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不再是一个套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就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一个套子式的过程。而要打破这种机械、沉闷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导演”。如此,课堂气氛才能融洽、热烈,学生才能乐学、好思,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按质完成,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例如我在讲《雷雨》时,课前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小品《雷雨》,让他们都动起来,都参与进去;上课时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体会;演完后,我趁热打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大家讨论。如:①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②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③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 ④你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让学生们都动脑筋思考,动口回答,并逐层深入地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学进去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这就避开了那种对人物形象分析贴标签的传统套子式做法,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一个良好的导语,让课堂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肃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导入,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六月的西湖荷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这样引用诗句来导入,无疑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学非常认真,都努力去品味夏夜荷塘的风韵。
我曾在教授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时,结合学生熟悉的话题来引入课文,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三年后就要考大学了,如果是考广东省的学校,要考就考广东最好的大学——中山大学。同学们知道中山大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广东省历史名人中最有影响力,贡献最大的一个人——孙中山。提起孙中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倡导了三民主义。那么,孙中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来看看孙中山的日常生活怎么样。
事实证明,注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利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标鲜明地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电教媒体,便可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电教媒体可听可视,形象直观,辅以音乐和动态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会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利用软件和录像展现宁静幽美的荷塘,淡雅朦胧的月色,“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叶,“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逼真的形象,美妙的意境感染学生。
又如我教学《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厚嘴辱”、“英子”的形象,我根据课文内容播放相关视频文件。学生看后都作品的内容理解得非常到位、深刻。
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化难为易,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学习兴趣大增,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激励,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因此,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爱护体贴,在思想行为上理解尊重,在学习方面培养指导,让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形成一种积极、和谐、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以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在作文评讲中,决不放过学生的每一处“优点” ,例如“你的作文语言活泼自然,如同你的人”,“读你的作文,简直是一种享受,谢谢你”,“你的文采真棒!”等等。在语文活动中,我及时地表扬、鼓励,“你的记忆力惊人”,“你的字好漂亮”,“你的音质真好”,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唤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在具体教学中的途径很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改风浪的冲击下,语文课肩负着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任,“满堂灌”、教师是“主演”、学生是“听众”的“多快好省”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如下探讨。
一、创造教学情景,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兴趣
好的语文课,不应是简单的语言的堆砌,而是充满美感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课堂。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美从何来?只有展开想像,创设情境,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彰显个性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在课堂上教师少说点,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说欲言,彰显个性——但不是信马由缰,辅以科学地有规律地引导——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翁,“我的课堂我作主”。在教学中还采取了这样一个方法,每个单元都安排一篇课文,让一个学习小组完全代替教师来讲授,他们课前认真地备课,查阅各种参考书,精心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则坐在学生的位置上,耐心听讲,与其他学生一样提出疑问,记录板书等。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讨、传授知识。这样,角色的转变,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乐学”的目的。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的授课艺术即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部分厌学语文的学生的分析来看,其中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等,都是学生厌学的因素。教学是门艺术。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等,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巧妙适时的板书(如,“江山如此多娇和一代天骄”中的两个“娇”“骄”故意将偏旁写大,“乔”写小。学生在嬉笑中掌握了字的写法),老师恰当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等,使师生无形中创设了一个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的完美课堂,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学语文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发挥自身作用,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身教胜于言教”,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等所表现出来的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情感,直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比如: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表演会上感情地朗诵一首诗;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都会给学生以震撼,甚至崇拜,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 “爱屋及乌”就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典型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如个别差生别的课不学,就只在这个老师的课上认真学习,积极发言,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具体表现,简单地说是教师的爱心和人格魅力使然。总之,如果能做到这些,无论是培养兴趣还是对于提高自己这门课的教学成绩都是大有益处的。
五、从学习动机中,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更多是带着一定的学习动机。学习的动机越强,学习的兴趣也就越高。因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就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就可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法:一是目标化。有了目标,学生为会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去学习语文。二是激发学生为得到奖励而学习。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为自身的前途、为自己的未来幸福生活而学好语文。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尽一份力量。另外,还要学生理解学习语文的意义——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学习语文的个人意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止以上这些,也并非朝夕之功所能及。总之,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学生一定会带上“兴趣”这把钥匙,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试着去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代写职称论文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因此,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要创造条件,如组织学生办手抄报、讲故事、成语接龙、答记者问、辩论会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的机会,从而激发对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有的学生字写得好,有的学生普通话讲得标准、流利,要让他们尽情发挥这些特长。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教师所做的一切应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再次,以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逐步形成学语文的兴趣。如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主动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情感和美感作用,并辅之以教师得当的教材处理和动情的朗读、恰当而富于启发性的提问、独具匠心的板书等等。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欢迎你上语文课,喜爱语文课,学语文的兴趣也将会日益形成和加深。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 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强调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把认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学习的对象。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把舞台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不再是一个套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就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一个套子式的过程。而要打破这种机械、沉闷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导演”。如此,课堂气氛才能融洽、热烈,学生才能乐学、好思,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按质完成,课堂教学效率才能真正提高。例如我在讲《雷雨》时,课前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自编自演小品《雷雨》,让他们都动起来,都参与进去;上课时演员用心演,观众用心体会;演完后,我趁热打铁,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大家讨论。如:①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②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③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 ④你怎样理解周朴园“(厉声)不要打人!”?……让学生们都动脑筋思考,动口回答,并逐层深入地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学进去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这就避开了那种对人物形象分析贴标签的传统套子式做法,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倾听他们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之道,贵在善导。一个良好的导语,让课堂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荷塘月色》一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全文通过描绘肃静、淡雅、冷清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现实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和苦闷的心情。我首先引用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导入,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接着引入课文,我说:六月的西湖荷叶满湖,别有一番情趣。那么,夏日的夜晚漫步在清华园的荷塘边,在朦胧的月色里又是怎样一种风韵呢?这样引用诗句来导入,无疑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波澜,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这节课大学非常认真,都努力去品味夏夜荷塘的风韵。
我曾在教授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时,结合学生熟悉的话题来引入课文,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三年后就要考大学了,如果是考广东省的学校,要考就考广东最好的大学——中山大学。同学们知道中山大学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它是为了纪念广东省历史名人中最有影响力,贡献最大的一个人——孙中山。提起孙中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倡导了三民主义。那么,孙中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来看看孙中山的日常生活怎么样。
事实证明,注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可以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利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新课标鲜明地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难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电教媒体,便可引导学生进入“主体”角色。
电教媒体可听可视,形象直观,辅以音乐和动态画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会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的内容。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利用软件和录像展现宁静幽美的荷塘,淡雅朦胧的月色,“亭亭的舞女的裙”般的荷叶,“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逼真的形象,美妙的意境感染学生。
又如我教学《长亭送别》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厚嘴辱”、“英子”的形象,我根据课文内容播放相关视频文件。学生看后都作品的内容理解得非常到位、深刻。
这种直观、生动、形象的动态教学、化难为易,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学习兴趣大增,似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此,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四、注意激励,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目的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因此,在生活方面对学生爱护体贴,在思想行为上理解尊重,在学习方面培养指导,让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形成一种积极、和谐、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以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在作文评讲中,决不放过学生的每一处“优点” ,例如“你的作文语言活泼自然,如同你的人”,“读你的作文,简直是一种享受,谢谢你”,“你的文采真棒!”等等。在语文活动中,我及时地表扬、鼓励,“你的记忆力惊人”,“你的字好漂亮”,“你的音质真好”,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唤起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在具体教学中的途径很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法(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改风浪的冲击下,语文课肩负着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任,“满堂灌”、教师是“主演”、学生是“听众”的“多快好省”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何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如下探讨。
一、创造教学情景,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兴趣
好的语文课,不应是简单的语言的堆砌,而是充满美感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课堂。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面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美从何来?只有展开想像,创设情境,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彰显个性中,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在课堂上教师少说点,扮演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说欲言,彰显个性——但不是信马由缰,辅以科学地有规律地引导——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翁,“我的课堂我作主”。在教学中还采取了这样一个方法,每个单元都安排一篇课文,让一个学习小组完全代替教师来讲授,他们课前认真地备课,查阅各种参考书,精心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则坐在学生的位置上,耐心听讲,与其他学生一样提出疑问,记录板书等。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讨、传授知识。这样,角色的转变,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乐学”的目的。
三、讲究授课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的授课艺术即组织教学艺术和讲授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部分厌学语文的学生的分析来看,其中如讲授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等,都是学生厌学的因素。教学是门艺术。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等,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巧妙适时的板书(如,“江山如此多娇和一代天骄”中的两个“娇”“骄”故意将偏旁写大,“乔”写小。学生在嬉笑中掌握了字的写法),老师恰当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等,使师生无形中创设了一个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的完美课堂,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学语文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发挥自身作用,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 “身教胜于言教”,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等所表现出来的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情感,直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比如: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表演会上感情地朗诵一首诗;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都会给学生以震撼,甚至崇拜,从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 “爱屋及乌”就是对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的典型概括。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兴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教师热爱、理解、尊重学生的挚爱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如个别差生别的课不学,就只在这个老师的课上认真学习,积极发言,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具体表现,简单地说是教师的爱心和人格魅力使然。总之,如果能做到这些,无论是培养兴趣还是对于提高自己这门课的教学成绩都是大有益处的。
五、从学习动机中,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更多是带着一定的学习动机。学习的动机越强,学习的兴趣也就越高。因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就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就可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有以下几个方法:一是目标化。有了目标,学生为会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而去学习语文。二是激发学生为得到奖励而学习。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为自身的前途、为自己的未来幸福生活而学好语文。四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尽一份力量。另外,还要学生理解学习语文的意义——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学习语文的个人意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止以上这些,也并非朝夕之功所能及。总之,面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学生一定会带上“兴趣”这把钥匙,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试着去开启“语文”知识宝库的大门!
2017-04-25
展开全部
体验诗中乐趣,文字之乐,文字很美,看些小说你就知道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