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历史淝水之战东晋硬扛前秦80万大军能赢吗

 我来答
百度网友03c759a
2018-01-24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3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6万
展开全部

公元266年,原属曹魏家臣的司马氏篡夺帝位建立西晋,13年后,西晋大军南下灭吴,结束了三国时代分裂的局面。但西晋的统治并不持久,仅仅过了11年便爆发了八王之乱。全国各王纷纷起兵争夺帝位,内战持续了足足16年。到公元306年内战结束的时候,西晋已经千疮百孔。于是,南下的各路少数民族与起义的汉民纷纷建立政权反抗西晋。在这些势力的攻击下,首都洛阳于公元316年失守,西晋正式宣告灭亡。随后,原先各路反晋的胡人、汉人政权在北方先后建立了16个国家;另一方,司马睿南迁至长江一带后建立东晋,正式开启了长达100多年的分裂局面。

老三国里的司马懿,他恐怕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人所建立的王朝会如此短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战役的主角之一,前秦踏着西晋的废墟登上了历史舞台。

前秦统治者苻氏家族乃是氐族一部,其首领苻洪在西晋时期为一个部落的小帅,西晋末年先后归附于前赵、后赵。公元349年,后赵陷入内乱,他便率部众向东晋请降,获封征北大将军坐镇河北。随后苻洪为麻秋毒死,其子苻健继位,刚一上任的苻健便借东晋大将的名号向西征讨,攻破盘踞长安的杜洪。公元352年,苻健称帝,国号秦,为与秦朝区别,史称“前秦”。前秦军很快便扫荡了关中各个割据势力,占据了整个关中地区。公元355年,苻健病死,三子苻生继位,但苻生荒淫无道,于是苻坚篡位为帝。

苻坚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统治者,他加强集权、发展农业、兴办教育,使前秦国力得以提升,之后以此为基础派遣大军多路出击,先于公元370年灭亡慕容氏所建前燕;又于第二年兼并世居仇池山的氐族首领杨氏;最后在公元376年灭亡张氏所建的前凉和鲜卑拓跋氏统治的代国。

至此,前秦已统一北方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前秦伐东晋

苻坚一系列举动,毫无疑问透露出他的野心,并不止是区区的北方地区,而是整个中华大地。于是,东晋便成了他统一大业的眼中钉肉中刺,不得不将其拔掉。

公元378年,苻坚调派17万大军分四路进击东晋,多路大军于7月会师襄阳。公元379年在内应的帮助下将襄阳攻破,随后苻坚大军和东晋争夺淮南,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夺取了要地彭城,直逼东晋京师建康。

公元382年,由于前秦争夺淮南遭到不小的挫折和损失,前秦群臣反对继续出兵伐晋。苻坚则认为自己有众百万,资仗如山,又接连取得了对东晋的胜利,便力排众议决定以优势兵力一举灭亡东晋,遂于公元383年下令征发兵员与牲畜,史载此次南征共征得60余万步卒和27万骑兵,分东、中、西三路进击南下,军势之大可谓投鞭断流。

面对来势汹汹的前秦大军,东晋以此前多次击败前秦的谢玄为先锋都督,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率军8万沿淮水抵御前秦。是年9月,苻坚率中路军直扑寿阳(今安徽寿县)。由于此地为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因此在夺取了这里后,苻坚便安排大军驻防此处和洛口阻止东晋军反扑,还将一支准备援救寿阳的东晋援军围困于安徽硖石。谢石、谢玄随后便赶赴洛口旁的洛涧,但在听到寿阳失守,以及看到洛涧被占后,便原地驻守等待前秦进攻,双方陷入僵持。

很快被围困于硖石的东晋军即将弹尽粮绝,派人联系谢石请援兵,不料被苻坚截获。得知这个消息的苻坚便在下属的劝导下,带8千精骑赶赴寿阳坐镇,准备彻底击溃被围困于硖石的东晋军。但因为硖石的东晋军不过区区5千人,苻坚不想如此大动干戈就只有这点战果,便安排此前降服的东晋将领朱序去劝降谢石,妄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结果,朱序到达晋营后反过来把驻守洛口的前秦军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谢石,还献计要求突袭前秦这支前锋以打击前秦的军势。谢石在谢琰的劝导下,安排刘牢之率5千精锐乘夜渡过洛水突袭前秦军营,结果猝不及防的前秦军全面溃败,被杀、被俘者高达1.5万人。

后人绘画的苻坚形象

获得胜利的东晋军乘胜追击逼近淝水,得知此事的苻坚心生惧怕,看到八公山上草木摇动,还以为是晋军到来,对着弟弟苻融大喊“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此事便是草木皆兵的由来,虽说统帅草木皆兵,但前秦军骠骑张蚝却不惧怕他们,他渡过淝水迎击晋军还取得了小胜,但因为晋军严阵以待,张蚝无机可乘便退回淝水对岸,双方隔着淝水布阵,大战一触即发。陷入坚持的双方都各有苦恼,前秦军人多势众因此物资损耗极大,当地很难有效的供应大军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而东晋则必须取得胜利扩大战果,否则只会让前秦在失败中反应过来,逐渐的利用兵力优势在此地站稳脚跟,到时自己有限的军力将无从抵抗大军多处的攻击,京师建康便难以保全。

小小诡计与淝水大胜

面对这种局面,谢玄摸透了苻坚的心思,知道苻坚虽心生畏惧但迫于补给压力而求战心切,便派遣使者告知其弟苻融,请求前秦军后退让自己得以渡河,这样的请求看似莫名其妙却紧紧抓住了苻坚的心理,果不其然苻坚同意了这个提议,下令前秦军向后退却,不料前秦军稍一退却便阵势大乱,东晋军见状立刻渡河发动突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朱序还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兵败矣!”结果加速了前秦军的崩溃。苻融想要阻止溃军,却不慎跌落马下被晋军斩杀,失去主帅的大军溃败起来简直应了那句老话“兵败如山倒”,是止也止不住,逃出战场的前秦军甚至听到风声和鹤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杀到,日夜不息的逃跑,结果自相践踏、饥饿困冻而导致大量伤亡,苻坚本人也身中流矢逃回淮北,东晋军得以收复寿阳,以前秦军南征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淝水之战画作

战役的过程非常简单,简而言之就是谢玄耍了个诡计诱使前秦军在后退中大败亏输。但其背后的原因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如前文所提,谢玄的要求之所以可以成功,完全是抓住了苻坚当时作为前秦统帅的心理特点。这个要求提出以后,苻坚部下坚决反对,但作为统帅的苻坚不得不考虑自己巨大优势的兵力背后的劣势--无法旷日持久地和东晋军比消耗的。而另一方面,前秦军主动渡河作战又无法取得进展;相反,东晋军渡河是前秦军一个绝佳的机会,一来可以击其半渡,二来可以发挥兵力优势速战速决。

此等情况下,即便谢玄不提出这个要求,恐怕苻坚也会有类似的打算。

事实上,在围困和强攻无法取得胜利的时候,佯装撤退以诱使敌人是军事中的一个惯用方法。在公元2世纪的西方,罗马人弗龙帝努斯所著的《谋略》一书,就在第3卷第11章“佯撤”部分里提及好几个此类战例。汉初的井陉之战、明朝壬辰战争中李如松围攻平壤时都有撤军或后退的行为,也都以此打开了无法攻克敌人的局面而取得了胜利。

拥有一定军事素养的苻坚不可能想不到用这种手段来打开局面。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说,淝水之战前秦并非败于谢石小小的诡计。那么,是什么导致前秦淝水的失败呢?

不堪重用的军队与军官

前秦军并非在遭到突袭后才溃败,而是在刚一后撤就立刻军势大乱,这足见当时前秦军队的组织能力有多低下;换言之,这也表面包括苻坚在内的一杆前秦将领的指挥水平很低下,这在淝水之战前其实就已有体现。

争夺洛涧期间,前秦军以逸待劳,坐拥5万人还有工事等地利,面临仅有5千人的东晋军突袭,竟然被直接击溃而毫无还击的余地,有8千精骑坐镇寿阳的苻坚对于洛涧的失败也是无动于衷,连最起码的支援和重组战力的举动都没有。如此反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前秦军的指挥能力低下。不但指挥层不行,就整个军队来说,前秦军都不堪重用。

事实上,限于古代的通讯等技术条件,正常情况下,水平普通的将领靠着旗语鼓号,乃至传令兵人肉转达指令,最多能指挥五万左右的兵力(指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度己方部队),所以汉高祖刘邦才为韩信称他能指挥十万人马而沾沾自喜。

指挥超过十万规模的部队,尾大不掉几乎是必然的事情。那些规模达到二十万、三十万甚至更大规模的军队调度,只能依靠己方将领与将领之间事先的谋划和战场上的默契与配合。

显然,此时的前秦军队在指挥层面上就面临着官渡之战的袁绍、赤壁之战的曹操亦或者是高加米拉之战时的大流士三世一样的情况。

前文已经叙述,前秦是在一系列征服行动后统一的北方,又是在刚刚统一后就立刻南征东晋的。因此前秦并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它最新吞并的北方割据势力。曾为苻坚改革和征伐立下汗马功劳的王猛,在临终前的遗言中就直接点明了鲜卑、羌人始终是个祸患,应当优先解决,不应该在此时图谋伐晋。

不但王猛如此劝诫,就连苻坚的弟弟苻融,都在夺得彭城之后劝哥哥注意鲜卑、羌、羯等收编的异族,牢记王猛的遗言。而苻坚却反其到而行,率领这样一群心怀异志,或者首鼠两端的多民族部队进兵肥水,指挥层不问题才是奇迹。

淝水失败后的发展更是印证了这一点,鲜卑、羌人等民族乘前秦大败起义反抗,建立了诸如后燕、西燕、后秦等割据政权。

除开这些被征服不久而怀有二心的民族的军队,其他前秦将士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此次军力庞大,因此体格合适,甚至有军事经验的人是不可能满足兵员征发的要求的,那么必然会降低标准进行征调。这样军队里就会混入大量军心不稳、不堪一击的打酱油士兵。而他们的逃跑又会引发连锁反应,也难怪苻融会在苻坚准备南征时,直接指出前秦军“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晋面对前秦的军事压力,并没有大量征召炮灰,而是以精锐的北府兵为主力,奉行精兵政策,面对号称百万的前秦军也不过出动8万军队抵抗。结果就是东晋军并没有因为巨大的体量和军队本身的素质降低而拖累自己,指挥者在诸如洛涧战役中亦能准确及时的把握战局。

刚刚统一北方的前秦凭着体量藐视东晋,却反而败在了自己的体量上

不难想象前秦军如果强行渡河,仓促之间必会是一片混乱,而渡过河流以后严阵以待的晋军完全可以击其半渡,凭着优秀的素质将前秦军击溃;即便前秦不强渡,而是驻扎河岸和东晋拼消耗,也会在粮食告急的时候面临军心崩溃的情况,届时东晋军稍一突袭便可重复洛涧的大胜。

一场战役的胜利确实有着偶然的因素存在,但在偶然因素之后,亦有着必然因素在推动,甚至在绝大多数的战役里,必然因素才是主导性的,淝水之战就是如此,偶然的小小诡计并不是决定淝水胜负的关键。前秦军诸多的问题所在,才导致了东晋的大获全胜,即便没有这精彩的诡计,战役最后的结果也难以改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