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员上朝需要拿朝板,为什么到清朝的时候却被取消了?
古代官员上朝都需要拿朝板,为什么到清朝的时候却被取消了?大家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总会有天子上朝的情节。底下上朝的大臣几乎人手一个白色的板子,并且在发言的时候有时会盯着这块板子看。那你知道这块板子具体的用途吗?
这块白色的板子叫做,笏板,又叫做朝板,其实也不全是白色的。它就是古代大臣去面见皇上的时候拿的工具。其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大臣想要对皇上说的话,以免大臣有遗忘之处。
朝板的出现大概是在春秋之前,它的材质一般都是象牙、竹子或者是白玉。
到后期的时候,根据官职的不同,官员拿着朝板的材质也分了等级,这个笏板有时还是身份的一个象征。
像唐朝的时候,五品以上的官员,拿的朝板是用象牙所制,六品以下拿的朝板,是用竹子所做。到了明朝的时候,五品以下的官员就不用拿朝板上朝了。
我估计是五品以下的官职根本就很少发言,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好记录的,而且做这个东西还费银子。在后期清朝时,干脆就取消了朝板这个东西。
这个笏板不仅是官员记录自己要发言的话,它还要记录皇帝传达的一些事情。既然这么重要的一个东西,清朝的时候为何还不用它了呢?
可能由于清朝是满族人统治的朝代,满族的礼节又和汉族大为不同。满族有一个礼仪叫做“打千”,是清朝时期,男子向人请安的一种礼节。
行这种礼的时候,手先互相掸一下自己的袖头,左膝在前,右膝向后弯曲,呈现一种半跪的姿势。左手扶着膝盖,右手下垂,身体朝前倾。而当时满族人是穿的多为长褂旗装,袖子较为窄一些,不像汉族穿的大袖子。
大家在许多古装剧里也看见过,有人动不动就从袖子里拿出东西来。是因为他们在里面内衣的袖子上,缝了一个大的口袋。
用来装一些物品。由于外衣袖子的宽松,方便他们从中拿出东西。
但是满族服饰的袖口相对较窄,取东西并不方便,而且动不动还需要行礼,要知道笏板可有2尺6寸的长度。
而且满人多爱好骑射,有的都骑马上朝,两只手一只需要拿鞭子,一只还要拉缰绳。要说用手拿着朝板上朝,根本就没有手去拿。
所以为了方便,到清朝的时候就把这个东西给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