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许多人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不如第一季?
《舌尖上的中国》不知怎么就火起来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它,火爆程度还是相当的好。于是乎,团队也从业余变得专业,成为了央视的项目组。接下来的第二季,虽然也很火爆,但是有许多人都认为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这是为什么呢?看了网上的评论,总结了这么几个点。
1.期望值太高
续集,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客观的说,不管什么剧,续真的不好的拍。对于第一季来说,观众对它一开始就没有期待值,但是《舌尖2》,有了《舌尖1》作对比,观众对于它的要求,不管是从素材,剪辑,拍摄上来说都有更高的期望值。
2.从素材上来说
舌尖2在某些部分已经重复拍摄,有炒冷饭之嫌,比如养蜂人,挂面工艺,干丝儿,辣椒油,菜籽油这些都有其他节目专集呈现,拍摄剪辑都是新的,但是素材本身确实重复的。所以会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
3.从定位来说
舌尖1是更加注重美食的展现,舌尖2注重的中国人文情怀,生活方式的体现。这是不同的命题,不论好坏。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舌尖1》里面选择美食的制作者,要么是擅长烹饪,要不是对食物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总之跟烹饪的关系是比较近的。但是《舌尖2》里面对于人物的选择可能只是因为恰好,在外打工的儿子从外面回来,妈妈做了一顿美食给他。人们都是喜欢看故事的,也不是说这个不好,但是对于吃货的我来说,还差那么一点。
4.网上有文章说过《舌尖2》和《舌尖1》体质上的差别。
文章是这么说的“《舌尖1》是体制外人首创,《舌尖2》是央视帝国内部人马重金打造的。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任长箴在家里浇花,闫大众(首席摄影)在拍广告,胡迎迎(第二集编导)是在给公司拍宣传片,马羽洁(第三集编导)是在拍农业科教片,顾洁(《花絮篇》编导兼摄像)在找人要上一个片子的工钱。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经在央视工作过,但现在多转做自由职业者。
任长箴被任命为执行总编导之后,把他们都找了回来。这帮人都有了15年以上的电视拍摄经验,但近些年已经很少拍纪录片了,用胡迎迎的话说“养不活自己”。这次被任长箴召集拍片,多少有几分《少林足球》里周星驰游说当年那帮师兄弟踢球的味道。朱乐贤说这在央视叫项目制,跟项目管理一样,央视自己的人不够,再临时外聘一部分人,“因为我们要团结更多的力量来做一个片子。””
其实体制内外都有它的好处。体制外没有更多的限制,特别是在选题的时候,大家天马行空能做的事情更多,但是想想,体制内的话,剧组能得到的资源也会更多,原本舌尖1的资源上的限制就会少很多。
其实就个人来讲,觉得它还是不错的。咱们讲一讲优点。
1.舌尖2比舌尖1有深度
不得不说,在立意上,第二季比第一季有深度的多。第一季注重的是舌尖,第二季注重的是中国,一下子从小的“舌尖”跳跃到了“中国”这个命题,从美食讲到了人文和情怀,用这种特别的方式道出了中国特色,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让中国人和外国人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和每一点蕴含在中国人生活当中的内涵。
2.依然立足于美食,重视美食
续集真的是太容易跑偏了,尤其是这些比较火的剧,有些甚至会大改革,比如小编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忘记了美食的初衷,一集里面美食不到10分钟就去聊生活啊,智慧啊等等,这里就不一一提到了。所幸虽然舌尖2更加注重情怀了,但是依然有不错的美食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