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义及例句有哪些
1、颊毛;胡须。
例句:先秦《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译文:深藏它的爪,在这一天,当作他的王鳞的胡须。
2、通“尔”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译文:你父亲长铨,升我到京城述职,那么你从早到晚侍奉母亲。
3、通“如”。好像
例句:战国时期吕不韦属下门客《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译文:军队惊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词:
(1)表并列关系。
例句: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译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
(2)表相承关系。
例句:先秦韩非《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文:扁鹊看见桓侯就逃。
(3)表示递进关系。
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4)表转折关系。
例句:战国左丘明《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译文:我看见老师出来,却不能看见你带领军队回来啊。
(5)表修饰关系。
例句:战国时期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译文: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设关系。
例句:汉代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译文:我攻打赵国,很快就要下,而诸侯敢救赵的,攻下赵国,一定调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关系。
例句: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例句:清代文学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译文:从今以后,我要再生病了,教我从哪里去呼唤你呢。
5、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例句:先秦《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
译文: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房子是那么远啊。
5、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例句:清代林嗣环《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译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扩展资料
1、概述:
而是一个汉语字,读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词时表示颊毛,作动词时表示能够。一般是做定词后助词或连词。
出自《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译:“而,是颊毛。类似毛发的形状。
2、相关词语:
(1)而后: 以后;后来;然后。
(2)而或:有时候
(3)而今:现在
(4)而况:连词。何况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2018-03-10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一、表示并列,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就""然后",其中表示并列关系时,一般不必翻译。
1.舌一吐而(不必翻译)二虫尽为所吞
2.学而(然后)时习之
3.温故而(然后)知新
4.任重而(并且)道远
5.有一言而(连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6.堕而(并且)折其髀
7.此不为远者小而(就)近者大乎
8.濯清涟而(并且)不妖
9.启窗而(来)观
10.中峨冠而(而且)多髯者
11.随波而(不必翻译)逝
12.溯迎而(并且)上
13.余强饮三大杯而(然后)别
14.执策而(然后)临
15.潭西南而(表递进)
16.而(而且)年又最高
17.得之心而(而且)寓之酒也
18.佳木秀而(而且)繁阴
19.泉香而(表并列)酒洌
20.人知从太守而(表承接)
21.泉而(表承接)茗者
22.罍而(表并列)歌者
二、表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却)不愠
2.为人谋而(却)不忠乎?
3.学而(但是,却)不思则罔
4.而(但是)日中时远
5.后狼止而(表转折)前狼至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却)不染
7.而(但是)乐亦无穷
三、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手段,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有时可不翻译。
1.既而(可不翻译)尽奔腾五阵之势
2.杂然而(表修饰,地)前陈者
3.红装而(表修饰,不翻译)蹇者
4.佣者笑而(表修饰,着)应之曰。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