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缺席孩子的成长,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哪些缺陷

 我来答
非筠音2273
2021-01-18 · TA获得超过66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006
展开全部

傅行云时代
高粉答主

2018-07-25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万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2877万
展开全部
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父亲角色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
个案1:一位妈妈说:“我家豆豆太娇气了,今年都要上小学了,但是稍微有点不顺心就哭,不让他喝汽水哭,被才1岁的小表妹打了一下也哭!”
豆豆的爱哭,与父亲的“缺席”有关。豆豆妈妈没有工作,父亲是司机,为让家人衣食无忧,起早贪黑地工作,晚上,豆豆睡了,他才回家;早上还没醒,他已走了。
心理学认为,“性别角色”并非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孩子3-4岁起即开始性别角色同一化的学习。男孩模仿父亲的阳刚、担当与坚韧;女孩则模仿母亲的温柔、爱心与给予。这对男孩、女孩们将来的社会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世卫组织最新研究成果则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2个小时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汉,女孩长大后更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
而个案1每天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二三十分钟。
个案2:有位女大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由妈妈抚养长大。她并非双性恋,但快毕业了,她还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女孩的女性气质是由男人的接纳与赞许来定义的,所以父亲对女孩性别角色的形成也同样重要。
而个案2由于父爱的缺失,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甚至是身份认同也出现了问题,因此难以适应社会。
父亲“缺失”易致孩子性格缺陷
个案3:有位长相秀气的小白领,与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谈恋爱,他对女友很依恋,天天一下班就去找她,女友说向东,他绝不向西,但交往没有一个月,女朋友说他没有男子气要和他分手。他一听,立刻哭了,求女友不要和他分手,甚至哭着找到园长,求她出面说情。园长又好气又好笑地说:“像你这样哭哭啼啼的,没个男人样,哪个女孩能喜欢呢?”
这位小白领的父亲,在他2岁时,为出国和他妈妈离婚,以后除了给他生活费外,从没有回来看过他。
父亲,往往在家庭中是顶梁柱的形象,父爱缺失的男孩,会游离于男性集体之外,难以获得男性亟须的性别归属感,他不知道自己作为男人,应该怎样做,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形象与担当;这往往导致男孩成年后性格懦弱、退缩,行为举止“娘娘腔”。
那女孩缺乏父爱呢?心理学家证实,由于父亲的形象是力量的象征,勇敢、果断、豪爽、眼界开阔、事业心强,所以女孩子受了这些影响,会更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和事业。
缺少父爱的孩子社会适应性差
个案4:有一位初中生,给人的印象是,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卑,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被欺负了也不敢说。这个孩子5岁时父亲死于一场意外事故。
心理学专家调查发现: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并且将影响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
个案5:有位27岁的公司员工,总觉得同事、朋友看不起自己,别人一个眼神或一句话,她都会猜测很久。朋友间偶尔发生的不愉快,人家转头就忘,她却不能释怀,甚至睡不着觉。
她的父亲是长子,她的出生,让父亲很失望,她自懂事起,就觉得父亲对堂弟比对自己好多了。
心理学发现,早年失去父亲的儿童,以及与父亲交往甚少、关系冷漠的儿童,在成年后较难保持与人的良好关系,在人际关系上有不安全感,自尊心较低,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不容易与别人相处,自我概念也不如正常家庭的儿童。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处理与权威人士,上级领导,尤其是男上司的关系方面会有困难,易产生敌意和愤怒。
孩子性格叛逆与父爱有关
个案6:有位16岁的男孩,性格叛逆,3年前开始沉迷网络,经常不回家。初二时辍学,终日逗留在网吧,有小偷小摸行为。
他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即使回来,也很少与儿子交流,父子关系形同路人。
“父亲”,一般在家庭中意味着权威性。在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中,父亲将会于无形和有形中向孩子传授或灌输社会秩序、处世规范、行为准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实施人生观教育。
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到对社会的适应,树立自信和明确责任。母亲的教导往往注重生活细节和习惯的养成,虽然也很重要,但显然不能代替父亲的作用。
个案6由于父爱的缺失,自小对家庭没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所以走上了沉迷网络、离家出走之路。
美国婚姻问题专家所作的统计显示:小时候患“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些充分享受到父爱的孩子比较,他们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如果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
渴求父爱是孩子的天性
个案:有位小学二年级的小女孩的“生日愿望”,是“希望爸爸永远生病!”她说:“他太忙了,只有生病才能陪我。”
个案:在一栋正装修的房子里,房主6岁的女儿向装修师傅提出:“叔叔,抱抱我好吗?”原因是,“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她爸爸两年前出国工作,她特别想念爸爸。
个案:爸爸很晚才下班回家。5岁的儿子问:“爸爸,你一小时挣多少钱?”“20元。”“那我可以跟你借9元钱吗?”男孩接过爸爸给的9元钱,跑回房间,从抽屉里掏出一叠皱巴巴的零钱,开心地说:“爸爸,我有20元钱了,可以买你一小时陪我吗?”
在父亲眼中,事业能给孩子好的生活;而在孩子眼中,他们对父爱的最直接感受就是“陪伴”——
出生: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从孩子出生就已经开始,婴幼儿和儿童都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抚,在爱抚中,发自内心地产生安全感。
2岁: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对父亲产生强烈的依恋情感,此时更偏好于与父亲一起游戏。
心理学专家认为,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衣食抚养之上;而与父亲的关系,更多地建立在快乐的游戏,与最初的人际关系中。
4岁后:孩子会非常地粘爸爸,这是孩子的天性,因为他们要跟随爸爸发展他们的“社会性”,为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做准备。
4~6岁: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好奇、好动又好问,喜欢模仿成人的举动,且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求独自活动。
“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游戏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就是与儿童游戏,满足儿童对刺激、兴奋活动和探索外部世界的需要,可以说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个“小伙伴”。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经常与父亲接触玩耍的孩子更多地表现出勇敢、自信、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有更高的生命激情。也就是说,在和父亲的游戏中成长,孩子们不仅能收获身心健康,更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技能,甚至有益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6岁起:孩子进入“模仿模范阶段”,男孩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女孩也会受父亲冒险、进取、独立、勇于承担、积极参与的影响,个性更全面的发展。
超过10岁的孩子:逻辑思维发展起来了,父亲要与之平等对话,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让孩子从父亲的性格、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影响,为自身的心理与智力发育补充养分。
父亲所给予的这些心理营养,孩子将会受益终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