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一)生活习惯
生活是人生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儿童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玩具玩完后必须放回原处,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二)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 "谢谢” “对不起” “请原谅”。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三)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儿童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务,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
(四)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儿童的成材直接相关。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陪伴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专心认真,经常进行广泛的阅读,知道珍惜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等。
象.
1、制定执行意图,为实现目标确定的具体行动计划。具体形式是“如果发生情况A,我就采取行动B”。这里的情况A通常指的是特定的时间、地点,比如到晚上八点,我就去xx健身房锻炼一小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执行意图。
2、加入特定的圈子,接受群体的熏陶来改变行为。比如你想培养自己多读书的习惯,就多和爱读书的人做朋友,或者加入一些读书圈子。
3、改变思维模式,多关注好习惯可能带来的益处。比如你想通过学习“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掌握快速阅读的能力,就可以多想想掌握快速也读之后可以帮你提高阅读效率,这样我每个月就能多读几本书,实现自我的快速提升等等。
4、削弱习惯的阻力。比如健身这个行动,在选择健身房的时候,就要尽量选择离家近,上下班顺路的地方。再比如你想早起做早餐,就可以在睡前把做早餐要用到的工具、食材提前准备好,早上起床立刻就能开始做。
5、采用微习惯策略,让自己没有行动压力。比如你想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那就先从读一页书开始。读完一页之后的行为就属于超常发挥了。
6、进行即时奖励。我们的大脑非常重视及时的奖励。但好习惯带来的益处通常是没办法立刻获得,比如锻炼、读书、存钱,其主要的益处都需要时间才能看到,直接收获的却是辛苦、不舒服等。对此,可以通过额外的奖励来激励。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之后,就奖励自己看一部想看的电影、吃一顿大餐(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额外奖励与好习惯造成冲突,比如锻炼的奖励如果是周末去大吃一顿,那锻炼就没意义了)。
7、记录下自己的习惯养成轨迹。比如,每当你完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就在对应的日期上打一个√;或者再详细一点,如读了5页书。这样做的好处是:把记录这种行动本身变成了即时奖励,看着记录,就能让自己觉得在不断变好,从而得到满足,做到坚持。另外,记录会提醒你不要半途而废(已经坚持那么久了,放弃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