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是什么?(三十岁到一百岁)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展开全部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23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2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
????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
????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
????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
????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
????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
????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
????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
???? 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望,颐是养。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礼记·曲礼上》说:“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3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
????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增多,遇事能辨是非,不再疑惑。后称40岁为“不惑之年”。
????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谓男子40岁,智慧、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
???? 天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称50岁为“天命之年”。
????
???? 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发苍白如艾也。意谓头发苍白如艾的年龄。
????
???? 花甲:60岁。由天干、地支互相组合排列的60个名号而得名。循环一次为60岁,称作一个“花甲”。
????
???? 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
???? 耆: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指使。”
????
???? 古稀: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 耄耋:《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诗经·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后因以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
????
???? 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是期望,颐是养。就是说,人活到一百年,是期望中的高寿,所以到了这个年龄,就要很好地养起来。于是,后人把“期颐”作为百岁的代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