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液型铂族元素矿床的成矿模式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描述性模式
(1)名称:大岩子式细脉浸染状铂族元素矿床。
(2)特征:细脉浸染状蓝铜矿、黄铜矿等产于白云岩中,附近有基性-超基性岩。
(3)主要资料来源:本次工作及赵支刚等(2004)。
(4)地质环境:
1)岩石类型:橄辉岩、辉绿岩、辉长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2)矿化结构:基性-超基性岩呈岩脉或岩墙状侵入,一部分矿化赋存在基性-超基性岩中,但主要部分的矿化和高品位的矿石赋存在围岩中(白云岩)。
3)成岩成矿时代:未确定,但可以是各个时代的。
4)成矿环境:可以是大陆内部的,也可能出现在其他环境但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断裂系统。
5)构造背景:二叠纪峨眉地幔柱及其相关的暗色岩套,二叠纪之后的断裂系统。
(5)伴生矿床类型:铜、(金、银)。
(6)矿床工业类型:铜矿石呈细脉浸染型,铂钯矿物的具体赋存状态还不清楚。
(7)矿物组合:主要金属矿物主要有孔雀石、蓝铜矿、黄铁矿、辉铜矿等,次要矿物成分有黄铜矿、自然铜、褐铁矿、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等;微量矿物有斑铜矿、铜蓝、蓝辉铜矿、自然银、铂钯矿物等,表生矿物有孔雀石和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为白云石、石英、方解石、辉石、角闪石、透闪石、绿泥石、滑石等。
(8)矿石组构:细脉浸染状、角砾状、块状、网脉状构造,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破裂变余粒状变晶结构等。
(9)矿体结构:主要沿断裂破碎带产出,但顺层交代同样可以发生,“油条切大饼”。
(10)容矿围岩:震旦系灯影组的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比较有利,其他时代的富镁地层也可能。
(11)围岩蚀变:方解石化、硅化、铁白云石化、褐铁矿化等,白云岩重结晶。
(12)矿化分带:地表可能以氧化带的形式出现,深部可能出现原生硫化物带。
(13)蚀变分带:外接触带或围岩中主要是浅色蚀变(碳酸盐化和硅化),内接触带基性-超基性岩中主要是深色蚀变(绿泥石-透闪石-滑石化),地表则是黄褐色(褐铁矿化)和蓝色(黄铜矿和蓝辉铜矿)及绿色(孔雀石化)。
(14)风化:孔雀石、辉铜矿化和褐铁矿化强烈,铂族元素富集与次生富集带,其规模与断裂破碎带的规模有关。
(15)地球化学标志:Cu、Ag、Pd、Pt。
(16)变质变形:不显著。
2.成因模式
1)名称:大岩子式低温热液型铂族元素矿床。
2)矿石成因类型:低S系统中的浅成-低温热液性铂族元素矿床。
3)成矿期次:主要是热液期和表生富集期。
4)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资料不足。
5)成矿物质来源:PGE从基性-超基性岩中转移出来,但可能有独立来源。
6)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研究不够,但可能主要是地表水沿断裂破碎带下渗循环。
7)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不够,但主要是低温、常压条件。
3.找矿模型
1)地表直接找矿标志:橄榄岩、橄辉岩、辉绿岩、孔雀石化。
2)区域重力场:沿安宁河大断裂带分布的正负布格重力异常的梯度带上。
3)区域磁场:区域性弱磁异常?
4)区域地球化学场:Cu、Ni、Co、Pt、Pd、Ag。
5)矿区地球物理场:研究不够,但可能是低重力、低-中磁、中低高激化。
6)矿区地球化学特征:Cu、Ni、Ag、PGE元素组合异常(地表岩石测量)与地表露头对应。
7)遥感图像特征:未解译但可能是大规模线性断裂构造与环状构造(对应岩体)的组合。
综上所述,寻找大岩子式热液型铂族元素矿床的区域找矿模式可以初步归结为:玄武岩盖根部基性-超基性岩床群、韧脆性剪切带、白云岩“三位一体”,后期区域性断裂破碎带切割玄武岩及其外围。物探磁、电异常;化探Cu、Ni、Pt异常。应用这一模式,在区域上已经获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2024-10-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