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归来》?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电影舍弃了原著大部分的情节,仅截取其中陆焉识潜回家乡的故事加以发挥。主要情节是陆焉识真正“归来”后的一切,来自于小说那一节的最后一句。 电影编导采取如此的策略,可能有其外部运作更为顺畅免得节外生枝的考虑。但就原著文本而言,它对陆焉识的大半生用的都是叙述人主观的叙述,且时序颠倒或交错,情节繁复,电影难以按照其脉络作较忠实的改编。电影如果不采取画外音的手法,很难保持原著的风格;如果用全知视点的客观叙述,似乎又缺少了什么,需要补充更多具象的情节和细节。编导可能出于外部和内部的双重考虑,才决定把小说中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度缩短到最后的十多年,把横跨上海、华盛顿、青海三地的地域空间压缩并易为以北方某个城市为主,这样电影的时空就大大浓缩了。
展开全部
《归来》对我有很强的共鸣,不仅仅因为我读了原著,还在于我来自于新疆,那个年代的痕迹和思维,在90年代以前仍旧长久的残留在那块土地上,以至于我熟悉电影中那一切味道:右派、革委会、组织、粮食关系、语录歌、纺织厂、集体宿舍……保留至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些东西都曾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如今都已经渐渐消散,以至于绝大部分的观众在影院看到这些元素的时候,要么无动于衷,要么笑出了声。所以,在这个时候,在这个时候,拍这样一部片子,其历史价值要大于娱乐价值。至少,在新一代人对过去那段历史彻底失去明确感知之前,它提醒我们回头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归来》举重若轻,开片凝重宏大,火车站天桥上近在咫尺却被强行分开是第一个高潮,后面却越来越归于市井烟火,寓深沉于平淡,这种手法让我想起了前苏联的《士兵之歌》。而陆焉识苦心回归,冯婉瑜坚持等待的情节,又让我想起了《幸福的黄手帕》。张艺谋自己也说,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前苏联和日本的现实主义题材和手法是他非常推崇的,因此他的作品里总有丘赫莱依、邦达尔丘克、山田洋次、黑泽明等大师的影子,这次也不例外。精巧的镜头设计、平静的配乐、简单的人物和场次切换,一切都如流水一般在静谧中发生,间或的浪花显示出水下暗流的激荡,但不着痕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放在电影本身来说,《归来》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高度,尽管它有一些迹象。它想说的太多,但说出来的太少,犹如水面上冰山露出的一角,真想要借助这部电影来感受那个年代,容量远远不够。这或许是张艺谋为了应付审查的不得已而为之,却让进入电影院的主力观众对此感到陌生,严重影响了影片应有的体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觉得,从故事的轴心上来说,其实这次张艺谋讲了一个很古典的中国爱情故事。《汾河湾》、《秋胡戏妻》、《孟姜女》,别离、思念、等待和相聚,这样的故事我们的先人就已经讲了无数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东坡的一首《江城子》,就已经可以概括出《归来》的全部内容,而陆焉识的名字也大抵来自于此。只是相对于传统戏曲舞台上主人公因时间变迁容貌变化而相对不相识,电影中的不相识却更多来自于人为,将两人强制分离20多年的动荡,将冯婉瑜打翻在天桥上的手,让冯婉瑜惊恐万状顶住门的那个人……一切都隐隐约约,说不清楚,却无法逃避。没有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人不是受害者。更多在戏外的东西,让这个中国古典爱情悲剧与现代历史贯通,从几百年前直接过渡到现代人的心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