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这三首古诗词,会采纳的,谢谢
其实这三首诗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下面我转载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曾绍仑写的一篇文章《情圣王献之的风月趣闻》,相信你就可以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其中第一首开头二字“七宝”,我的理解应是作者桃叶对丈夫王献之十分亲昵的称呼,因为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排行第七,桃叶与丈夫王献之两人感情甚笃,称丈夫为“七宝”是再亲昵恩爱不过的表现了。
情圣王献之的风月趣闻
作者:曾绍仑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386年,王献之病逝,年仅四十三岁 。
王献之从小随父亲王羲之习书法,与其父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
一、小圣王献之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精通各种书体,行草尤其著名。他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朴拙书风,形成自己的风格。有人评价其书法在逸气、媚趣上超过了他父亲王羲之。
从对书法发展历史的主要贡献和影响来看,父子二人都是重要的。王羲之的主要书法成就,是继承钟繇楷书,完成了楷书的创立,又继承章草和张芝今草,开创了行书这种新的书体。在这方面,献之自然不可能与之比肩。但是王献之在继承王羲之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开创了行书新的流派,对书法历史的影响极为重大。
二王之后的六朝时期,王献之的新派行书较为流行,只是到了唐初李世民独尊王羲之,压制了对王献之书法的评价。王羲之的楷书虽然叫楷书,实际上仍然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包括初唐欧虞褚的楷书也是这样,属于隶书基础上的楷书。只有到了中唐颜真卿及后来的柳公权,楷书才脱离隶书而真正独立。
对于草书来说,虽然有汉末张芝在章草基础上开创了今草,但那毕竟是在章草基础上形成的,在楷书并未完全成熟的历史条件下,在技法上只能依赖于章草。王羲之的草书,严格地说也还是章草基础上的草书,或者隶书基础上的草书。只有到了中唐时期,真正的楷书基础上的草书才得以成熟。与颜真卿同时代的草书,包括贺知章李白等人,更以张旭怀素的狂草为代表,才是真正的楷基草书。
这种新的草书,正是以王献之草书为渊源的。
正是这个缘故,在这个时期,对王献之的成就有了新的认识,如张怀瓘等对王献之给出了高度肯定的评价。
王献之的书法造诣毋庸置疑都是优秀的。但他不仅仅是我们眼中的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爱情至上的性情之人。
二、情圣王献之
王献之留传下来的书法笔迹是不多见的,但从几个流传至今,号称是王献之作品的书法帖子中,可以看见作为普通人的他的丰富的个人情感。这些书帖也表现了王献之在离婚之后对于表姐道茂的思念爱恋之情。虽然,这些书帖也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其中的内容应当是有现实依据的。
《淳化阁帖》里有不少他的墨迹,其中便有几封是他离婚后写给郗氏的情书,记载了他的相思之情,但却似冰宫一样的阴冷,燃不起任何的激情,两个曾经相爱的心活活被人拆开,无法再走到一起,天各一方,甚至在苟且偷生中度日。他在离婚前写给亲友一帖,很简短:“令外甥知问,郗新妇(疾)更笃,忧虑深!”大意是:郗氏生病,越来越严重,担忧不已。
三、驸马爷王献之
东晋大司马桓温病重临死前,将兵权交与三弟桓冲。桓温还有个二弟桓秘,很不服气,联合大哥桓温的长子桓熙和次子桓济欲夺取兵权。此事引起桓冲高度警觉,待桓温死后,他便秘密不发布,一举拘捕秘、熙、济三人。
桓济是简文帝第三个女儿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参与了谋反案,处理后,结果被流放到长沙,司马道福为了划清界线,随之与他离了婚,可以重新自主择婿结婚。于是,万千宠幸于一生的新安公主不甘寂寞,在太皇太后支持下,准备再次嫁夫。
她仰慕王献之的风流蕴藉,对他笔下的草书,一笔连贯数字,豪迈气势宏伟,下笔润秀、飞舞风流,更是崇拜不已。因而在祖母面前表示,非王献之不嫁。
王献之与郗道茂感情甚笃,加上自己宦情淡薄,并不想借驸马的身份升迁,因此,不愿与郗道茂离婚,对新安公主并没太多的好感。为了拒绝,找遍了各种理由,最后他甚至用艾灸足,以致走路一瘸一拐,说称腿脚有毛病,但仍没有什么用,对他一往情深的新安公主非他莫嫁,看来新安公主对他亦是真爱,动了真感情,遗憾的是这是单方面的,真正的爱情是两相情愿。
太皇太后以皇帝的名义,下诏王献之娶新安公主。王献之只得从命,在封建社会,如果反其道而行之,结果可想而知。
他被迫与郗道茂离婚,因为总不能让新安公主做他的小妾。他娶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从此婚姻翻开了新的篇章,但却并不幸福,其中滋味也只有他自知。
四、王献之与桃叶渡
王献之在四十一岁的时候,与公主还是没生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为了续弦,在求得新安公主的同意后,于是便娶了小妾桃叶。桃叶的母家住在秦淮河以南,她时常回家,献之则常去江边迎送,于是传下《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妸娜。春风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凭王献之的知名度与关注度,娶桃叶一时成为佳话,此诗传遍大江南北,一石激起千层浪,成为百姓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话题。
诗显然作于新婚之际,快乐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因为诗中有王献之亲自迎娶桃叶、渡江之类的字眼,因此后人就在南京秦淮河某处附会了一个桃叶渡。多情的文人墨客到此,都要徘徊、吟咏一番。辛弃疾有“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姜夔有“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等等。
桃叶渡,遂成才子迎娶佳人之地的代名词,春风骀荡,令千古读者想入非非。
关于桃叶的身世,历来有多种猜测,有人说是金陵(南京)卖砚女。我们大致可以肯定,桃叶是一位识文断字且相当有文采的女子。《玉台新咏》等文献里收录了桃叶的四首诗歌作品,《答王团扇歌》三首和《团扇郎》。为了方便领略桃叶的文采,照录《答王团扇》和《团扇郎》四首诗如下:
其一: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其二: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其三: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其四: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风任意发。
显然,这些诗都是通过扇子表达爱情的作品,其中第一首表达对爱人的关心,第二首咏扇兼思念,第三首借扇子遮掩憔悴病容,四首却是对扇比喻及想象,可见桃叶的心思都新颖有趣,她是一位多情爱美、俏皮风趣的女子。
桃叶渡在什么地方?
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及宋代祝穆《方舆胜览》记载“在秦淮口”;现在桃叶渡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渡。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
在原渡口处立有"桃叶渡碑",并建有"桃叶渡亭",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在东晋时候就是风俗浓郁、风情别样的地方。那时的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此节起源于远古的祓禊之礼。节日期间,豪门士族和平民百姓,纷纷来到秦淮河与青溪岸边,祈福消灾,继而三月三逐渐演变为水边悠游活动,再后来成为青年男女踏青游乐的春游。他们在桃花绿水之间结伴戏水,踏歌寻春,表达爱意。桃叶和王献之故事,就萌发在这样一个人文环境里。
从此,温情脉脉的桃叶渡,成了与南京都市慢生活紧密相连的人文雅境:
一是桃叶渡变成了“人约黄昏后”的芳馨之园。
由于桃叶和王献之的影响,桃叶渡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爱情代名词。在世世代代年轻人心目中,桃叶渡是他们喜爱去的所在,年年群芳怒放的桃叶渡,仿佛是永不凋谢的爱情伊甸园。清人赵国华用“美人桃叶渡,名士木兰舟”两句诗,形象地概括了古时候美人、名士艳遇桃叶渡的佳话。
二是桃叶渡变成了秦淮风韵的经典之景。
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桃叶渡石坊耸立于桃树之间。岸边游人如织,水上画舫凌波,人们每每经过此渡,不禁叹道:那就是鼎鼎有名的桃叶渡。明清时期,“桃渡临流”先后被列入“金陵十八景”“金陵四十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桃叶渡的魅力,不仅在于景色秀丽,而更在于景中寓情,情更迷人。
三是桃叶渡变成了文人骚客的吟诵之地。
自桃叶与王献之的故事流传坊间,历代数不清的大诗人、大词人、大名人纷至沓来,苏轼、辛弃疾、姜夔、汤显祖、钱谦益、顾炎武、纳兰性德、郑燮、吴敬梓、曹雪芹、乾隆帝等无数文人大家和帝王,纷纷来此寻找桃叶芳踪,并以桃叶渡为题,写下流芳百世的佳作。千秋之下,渡头桃花在诗人们的诗句里盛开,一年比一年开得香艳。
四是桃叶渡变成了心灵休憩的世外之境。芸芸众生,红尘喧嚣,内心静谧,去哪寻觅?当那月色迷蒙之时,抑或细雨霏霏之际,人们可以漫步,也可稍坐;可以独自品茗,也可对饮小酌;可以享受“盈盈一水间”的淡雅,也可领略“佳茗如佳人”的逸趣。正所谓一啜一饮,一酬一和,浓淡由己。在这样的氛围里,再静下心来,烹一壶六朝气韵,实在是一件风雅的事情。
桃叶渡是多情的,他的多情又是诗意的。一朵朵红唇般的桃花,总会生发出人们浪漫的遐想;一片片桃叶似的兰舟,总能勾起人们夜泊的欲望。东晋以后,桃叶渡相伴王献之与桃叶的故事,好像蕴藏着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各路人们纷至沓来,获取灵感,挥洒才情,激扬诗句。
“桃叶歌,歌宛转,旧日秦淮水清浅,此曲之兴自早晚”,“桃叶复桃根,残英委白门。相逢冶城下,犹有六朝魂”、“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千古消魂处,桃叶当年旧渡”,我脑子里时常会冒出一些诗词句子,更有纳兰性德的《南乡子》词:“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着分携泪暗流。”“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这些诗词句子都印证了,爱情是人类心灵中盛开的最美的花朵,是人性深处的精神纯净的结晶品,也是最能撼动人们的性灵的审美对象,所以它才能成为文学的永恒题材,凭传说,凭文学诗词,流传不衰。桃叶渡的遗存,只是个象征物,而这许多关于桃叶渡的诗与词,才真正记录了桃花渡的风雅、风情、风月。
【作者简介】曾绍仑,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集《雨街》《心路履痕》,《南岸作家》主编,曾获多项省(部)级文学作品奖,获中国城市优秀诗人称号。
文章链接:情圣王献之的风月趣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团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