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中从麻醉中醒来会发生什么状况?
麻醉觉醒又称“术中知晓”,必然在全身麻醉手术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其他麻醉方式(半身麻醉、神经阻滞、局部麻醉)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通俗说,术中知晓是在全麻下发生的麻醉恶性事件。其次,说一下症状:患者所有的感觉神经全部正常运行:被手术刀划过的疼痛感,被冲洗的冷热感,医生的手在器官上的触碰感等感觉,都被患者感知…患者的意识清醒,能听到声音,能自我思考,患者所有的运动神经完全麻痹状态:有强烈的溺毙感和濒死感,却无法睁眼,无法呼吸,无法求救,无法动弹。然后,说一下原因:外源性术中知晓(自创词汇):由于麻醉医生没有准确评估患者的各方面情况,麻醉药的剂量使用不合适,导致患者术中知晓。内源性术中知晓(自创词汇):由于患者对麻醉药有抵抗性,比如先天性对某些麻醉药的使用有抗药性,再比如后天性长期大量酗酒的患者,麻醉药的作用减效或者失效,导致患者术中知晓。最后,说一下处理和防范:针对外源性术中知晓,麻醉医生必须认真做好每个患者的术前访视,详细掌握患者的病史和基本情况,准确计算麻醉药术前诱导和术中维持的剂量。针对内源性术中知晓,麻醉医生必须严密监控手术全程,观察监护仪的数据分析,包括心律不齐、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情况;此外,对患者在术中身体情况的观察,包括流汗、流泪,分泌物增多等情况,往往对术中知晓有预判作用。在患者经济条件(耗材很贵)和医院设备条件(仪器很贵)允许下,尽量使用术中BIS(脑电监测),最大程度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概率;若条件不允许,请记住八字真言:加深麻醉,注意监测。
麻醉医生的职责就是保证病人无痛无知觉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在全身麻醉下,病人的各种反射不同程度受到抑制,无法保护自己,麻醉医师就充当起病人的保护者的角色,需要时刻关注病人的各项指标,随时关注出血量,在紧急情况下要承担起挽救病人生命的任务,在病人在手术室处于生死之间时使其脱离危险。从病人进入手术室一开始,麻醉师就会建立静脉通道,术中输液量较大,所以选用的穿刺针也比病房要粗。病人全身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时,静脉麻醉药(常用的是丙泊酚)会一直通过静脉输液泵来以相对恒定的速度通过静脉通道进入机体,同时,吸入性麻醉药(如七氟烷)也会通过麻醉机的作用由气道进入人体,保证在全身麻醉病人在术中一直处于麻醉状态,不会醒来。同时,肌松药会根据情况隔一段时间注射,保证病人的肌肉处于松弛,这既是为了机械通气的需要,同时很多手术(尤其是腹部手术)对肌松要求很高,麻醉医生会时刻关注手术进展,继续追加肌松药,保证肌松。
麻醉医生有很多方法观察全身麻醉病人是否会突然醒来。麻醉机会有各项指数,如果病人有醒的趋势,气道压力,呼吸曲线,ETCO2(呼气末二氧化碳)都会有变化,血压可能会升高,术者也可能会报告“患者好像动了”,这些变化监测仪器都会有报警。同时BIS监测(脑电双频指数)现在也广泛应用于术中监测病人的意识深度,如果BIS忽然升高,也会提示病人有清醒的可能。此时,麻醉医师会增加麻醉药剂量,或者增加使用肌松药,加快输液速度,通常几十秒时间监测指标就会恢复正常。所以题主所述的全麻患者在术中醒来的情况,其实是麻醉医生极力避免发生的。发现患者有任何可能清醒的趋势或者肌松减弱产生自主呼吸,麻醉医师都会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当然,也会有术中知晓的可能。术中知晓。就是在全麻过程中发生意识的恢复。由于当前的全麻基本上为复合式麻醉,即多种不同作用的药物同时使用。镇静遗忘、镇痛、肌肉松弛为主要的三个部分。如果出现术中知晓,意味着镇静遗忘作用消失,而肌松、镇痛作用还可存在。在这样的状况下,患者可存在意识,可听见周边环境的声音,但是无法控制肢体的任何运动,包括例如睁眼、咳嗽。同时,伴或者不伴有对疼痛的感知。
曾经做过一个小手术(男生们你们懂的),局部麻醉。
开始手术了,没啥感觉,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看着医生护士在旁边忙活。
突然,不对劲,感觉有种被针刺的感觉。越来越强,慢慢变成一堆针在扎我的感觉。我只有对医生说,麻醉药貌似开始失效了。
医生看了一下满头大汗的我,又拿出一根针管,打了一管麻药。舒服多了,继续直愣愣的看着天花板。
又过了一段时间,妈的,又感觉到有针扎我,这下我反应快,急忙报告医生,又有感觉了。医生看看我,又看看站我旁边的爸,说,孩子,不能再打了,成年人一般一管麻药都够了,你都打了两管了,不能再打。并且,我这也快完了,最后再缝一针就好了,你忍一忍啊。
这是麻醉效果完全褪去了,我紧紧抓着我爸的手,咬着嘴唇,结结实实挨了那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