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用途的面具有哪些?

 我来答
易书科技
2019-04-10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面具,古称魈头,又称假面、代面和大面;在民间则叫脸壳、脸子或鬼脸。面具源自原始巫术傩祭仪式或原始乐舞。商周时期,青铜制造工艺高度发达,社会各阶级祭祀盛行,傩祭活动兴盛于世,面具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这时期出现了我国传承时间最长、辐射地域最广的方相氏面具。

秦汉时期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

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这时期木、竹、布、绸代替了青铜、兽皮等材料。面具在乐舞中普遍使用,此时出现了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首位。宋元时代是我国面具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流行。明清时代,边远地区的丽具蓬勃发展。面具向以西藏为源头的藏面具和以四川为起点的傩面具发展,到近代没落。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文化,曾普遍地进入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是各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

按形制可分为假面、假头、面饰、面罩、画像、脸谱、变脸等类型。

假面

最为普遍,人们平常所说的面具大多指假面。假面大多大如人脸,戴在人的面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说话、歌唱和朝外观物。其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大多为平面浮雕,外凸内凹,略呈弧形,少数为平板状,采用彩绘、编结、剪凿等手法制作。假面用途也极为广泛,舞蹈、戏剧、战争、驱傩、祭祀以及各种民俗活动均用它进行化装。

假头

指套头式面具,佩戴时大多将整个头颅罩住,留出眼睛和嘴巴位置,以方便说唱表演。历史上假头的出现比其他各类面具均要早,原始社会大多数面具属于假头一类。宋代以后,假头在面具中的重要地位逐步被假面取代。

面饰

系佩在身上当做装饰和辟邪的小型面具。系佩位置一般在胸前、臂上或腰间。其顶部或两侧钻有小孔,以供穿系之用。形状可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种,而以人面形居多。人们经常在面饰上雕刻故去亲人的肖像,戴在胸前寄托自己的哀思。面饰制作多为平面浮雕,也有的为阴刻线雕或采用其他手法制成。

面罩

又叫“死面”,是盖在死人脸上的面具。大小与人面相仿,或略大于人面。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死人脸上覆盖面罩的习俗,原由有五点:使死者游荡的灵魂易于辨认他的肉体,免得迷失方向无所依托;让后人永远铭记死者活时的威仪;延缓尸体腐烂,对尸体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死者灵魂逃逸并留在人间作乱;保护死者面部,使死者在走向黄泉的旅途中避开恶灵的伤害。由于前两种原因,面罩一般都是按死者生前容貌制成,面罩大多以金、银、玉、铜等贵重物为原料,少数用陶土廉价材料制成。

脸谱

又被称为“软性面具”。脸谱可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戏剧脸谱作为一种戏剧的化妆方法,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面像

是悬挂、置放于神庙、社坛、门户、墓室等场所的面具。与假面相类,但大多皆比假面大,眼睛和嘴巴多不留空。造型分人面和兽面两种,用途各异。人形面像大多置放于寺庙或社坛,是供人们祭献、膜拜、祈禳的英雄、祖先或神灵的偶像,具有纳吉驱邪的功效。兽形面像俗称“吞日”,因置放场所不一样,而有“镇墓吞口”和“镇宅吞口”之分。镇墓吞口是悬挂于墓室四壁或棺木之上,普遍用青铜或滑石制作,作用是保护陵墓主人,使其不受魑魅魍魉侵扰。镇宅吞口又叫“天口”、“喷口”和“虎头牌”,放在门首厌胜辟邪,以使妖魔鬼怪不敢侵扰豪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