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剧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流行于江苏苏州地区的曲艺苏州滩簧,简称“苏滩”,又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
清代时期,苏滩在江浙一带盛行,并流行到江西、福建等地。在这些地区,它被吸收到当地的剧种里面,如浙江的婺剧、和剧及江西的赣剧中都保留着对白南词的剧目,称为“南词”或“滩簧”。
据近代学者徐珂的《清稗类钞·音乐》中记载:
滩簧者,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也。集同业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角色,唯不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板鼓。所唱戏文,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间以谐谑。
由此可见,滩簧是一种所唱内容不拘一格,唱腔也不严格要求像昆曲那样字正、腔圆、板准,具有浓厚地方气息及轻柔委婉、圆润幽妙的艺术风格的民间花鼓小戏。
1796年后,因昆曲开始衰落,不少昆曲演员改唱苏滩,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苏滩的发展。苏滩分为前滩和后滩。
据民间传说,前滩的产生是因为清代的一个皇帝死后,3年中不准大锣大鼓地演戏。
当时有个演员钱某就去掉昆曲的锣鼓,把昆曲脚本中深奥典雅的文词,改成通俗的7字句,成为用丝竹伴奏的苏滩清唱。
当时称为“钱滩”,后来谐音误传为前滩。前滩是正戏,都是由昆曲改编、移植过来的整本戏,是通俗化了的昆曲,也称“全滩”。
后滩是诙谐戏,以地方风土人情为内容,多为一旦一丑的对子小戏,轻松活泼,随意穿插,较多地保存了民间滩簧特色。
由于演唱时油腔滑调,笑料百出,亦称“油滩”。此外,还有一个人独唱的赋,因能及时编唱时事新闻而风行一时。
1862年至1874年,苏滩流传到上海。当时习唱多为商界人士,仅以自娱,称为“清客”。
1884年,苏州名角张筱棣在四马路义园茶馆公演。演员林步青客串三日,备受赞扬。
于是,林步青与徒弟林步瀛以及杜子香和蔡云麟等,组成了上海第一个职业苏滩班。苏州名角朱筱峰和张筱棣等也陆续建班,在茶馆、书场和堂会演唱。因其通俗生动、音乐优美而大受欢迎。
19世纪末,苏滩已成为上海流行的主要曲种之一,并以热闹风趣自成风格,被称为“海道”,以区别于苏州的苏道,常赴北京、天津、武汉、宁波和杭州等地演出。
1875年至1908年,林步青与京剧、昆剧演员周凤文、何金寿和小桂枝等,常在丹桂茶园和新舞台合演京昆小戏,并在幕间化妆表演苏滩段子,如《马浪荡》、《荡湖船》和《卖橄榄》等。
以后,演员朱筱峰和费西冷等也在游艺场表演花装苏滩,各班社纷纷仿效。从此,苏滩便由曲艺坐唱演变为具有简单的舞台表演形式的戏曲雏形。
1912年,苏滩演员郑少赓借鉴文明戏表演方式,开创了苏滩化妆演出。但到1925年以后,才出现了穿古装的生、旦,或丑、旦同台演出于茶馆和水陆码头的现象。其间女子苏滩对苏滩的细腻表演和婉转唱腔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前滩由叙事体的演唱发展为代言体的曲艺,已经接近戏剧。化妆苏滩出现后,坐唱苏滩因其风格独特而仍拥有一定观众。
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化妆表演与坐唱并存,这是苏滩的兴盛时期,其他剧种、曲种有很多演员改唱苏滩。
1931年,专业班社名目繁多,有化妆苏滩、古装苏滩、全班女子苏滩、妇子配角化妆苏滩、化妆坐唱苏滩和素衣坐唱苏滩等。
著名演员有丑角林步青、净角朱菊峰和老生张筱棣,他们三人称为苏滩三鼎甲,还有费西冷、范少山、陈少赓、朱国梁、蒋婉贞、庄海泉、龚祥甫和张凤山等。班名多数以班主姓氏而称某家班,取专名的则有国风社、正风社和玉韵集等。
1935年,上海成立了苏滩歌剧研究会,该会几十位演员联合排演了大型舞台剧《昭君出塞》、《三笑》和《描金凤》,这是化妆苏滩发展成苏剧的重要转折。到30年代末,化妆表演已成为苏滩演出的主要形式,并积累了一定的舞台经验。
在20世纪40年代,苏滩正式成为苏剧。昆腔清唱对苏滩的影响非常深远,苏滩对清唱也极为倚重,所以化妆扮演人物往往只是清唱的点缀。
苏剧兼昆剧著名演员朱国梁将国风社和正风社合并,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标志着苏剧的正式产生。当时昆剧演出团体只剩下金华地区半职业性的民生乐社,以朱国梁领导的国风新型苏剧团也是个半付昆剧班。
国风苏剧团起初不唱昆曲,但当著名的昆剧演员王传淞和周传瑛先后参加后,这个剧团开始采用一种奇特的折子戏演出方式,常常是两折苏滩和两折昆剧加一折滑稽戏。
剧团共有7个演员、一个乐师,采取苏剧、昆剧混合演出的方式,流动于苏南浙北的农村,在草台、茶馆、庙宇和院落中演唱,饱尝艰辛。
剧团中的朱国梁、龚祥甫及张艳云、张凤云、张娴张氏三姐妹开始学习昆曲,成为近代昆剧男女合演的第一辈演员。
苏昆演员的混合演出,使苏剧得以吸收昆剧和其他剧种的艺术营养,在剧目、表演、音乐和舞台美术等方面逐步发展和规范化。
除了上演传统戏外,该团还在大世界等游艺场自编自演了很多大型新戏,如《文素臣》、《林则徐》、《群莺乱飞》和《魂断蓝桥》等,从而提高了演出水平,扩大了苏剧的影响。
国风苏剧团不断延续昆剧的舞台实践,同时也随团培养“世”字辈第一批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国风苏剧团在杭州注册,后更名为国风昆苏剧团。苏滩获得新生,正式在舞台演唱,并发展为苏剧,由坐唱的曲艺形式发展为完整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