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克服自己动力缺乏的问题?
一旦确立了理想,明确了追求的目标,动力就可以大大激发出来。
一、理想应与自己的兴趣紧密结合。
唯有兴趣,才可以长久,兴趣可以战胜枯燥无味。
居里夫人曾经长年累月在实验室里,和那些矿石原料打交道,和瓶瓶罐罐化学仪器打交道。她为什么不感到枯燥无味?就是因为她对物理化学的热爱,战胜了单调乏味。最终,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这一成就的获得,当然是对居里夫人努力的认可。唯有热爱才能长久。
二、理想应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把个人爱好跟时代潮流密切结合,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理想具有远大意义和崇高价值。钟南山把自己的专业特长跟抗疫密切结合,为抗疫奉献自己的才学,博得了人们的敬仰。他就是楷模。
三、理想应现实,不可虚幻。
理想应该具有现实性,不可以太虚幻。想寻找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世隔绝,在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那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跟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完全脱离现实的理想是不存在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人们不得不正视,要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行业性质,必须不断学习。
实用性学习热度不减,通过职业提升、技能培训等谋求更好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喜马拉雅FM第二届“123知识狂欢节”畅销榜中,《好好说话》《张萌:人生管理课》《经济学家夏春的投资必修课》等课程榜上有名,销量排名前12个课程中,语言学习、金融培训等课程数量过半。
这些课程瞄准的是同一批学习者:目的明确、希望通过实用的学习给自己带来实际帮助。
来自易观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在整体互联网教育市场中占30.2%,排名第二,仅次于高等教育。边上班边充电正在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旨在提供实用技能的线上知识产品能吸引大量受众。
在线下,教育培训、职业进阶等市场规模同样庞大。根据易观发布的报告,目前在互联网职业教育行业,外语培训、会计培训、公务员考试、IT技能培训等为主的领域发展较为成熟。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已达9.3万所。
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徐经纬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人民大学律师学院开设的法律实务高端研修班,他认为学习能直接产生价值,是尤为必要的,“行业竞争压力大,尤其是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律师,马不停蹄地参加各地培训,取得的研修证书,国内很多客户还挺看重的。”
为了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有人选择学历进修,读在职研究生、MBA等,有人参加外语、会计、IT技能等行业培训,也有人订阅人际沟通、职场情商、人生管理等课程。“
除了专业知识,你在职场中应该有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等能力,这将提升你的软实力。”周晓晗表示,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保持社会参与度和职场竞争力,必须全方位提升自己。
兴趣性学习兴起,科学史、古典音乐等知识也受追捧。
首先,我们应正视这种自然规律。人的情绪和人的精力必然是有一个高峰的,而达到顶峰后必然会往下降,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直处于一个兴奋状态,除非是某种癫狂或者称之是变态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一个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去寻求属于自己的意义感,而寻求意义感并不是去盲目的追求某种兴奋感。尤其是对大一新生而言,高考的指挥棒被撤除之后,来到自由的大学校园,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目标消失无踪了,以致陷入一个真空期。
其次,做有价值的事情,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志趣和价值。北大曾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很多大学生都感觉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觉得干什么事情都觉得索然无味。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要从意义感的发现或者说是意义感的构建出发。对于大家的人生而言,要多读一些哲学与心理学之类的书籍。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我们所要追求的志趣,同时在读书中提高自己的修养。
扩展资料
动力缺乏的原因:
1、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
通常,缺乏动力的人会对自己成功的机会感到非常悲观。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也是一种天生的能力,可以影响一个项目甚至一个项目的结果。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介绍的方法,比如写下你的目标,简单地去想象成功等。不过后者往往没有什么用,因为它在白日梦上浪费了你的很多能量!
2、忘记了好处和回报
大多数没有动力的人会因为一项艰巨的挑战而分心。他们只是提前想到了在完成一项任务或目标时所面临的鲜血、汗水和眼泪。却忘记了去考虑长期的回报和利益,而这是动机的一个基本要素。
3、给自己设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
在商业世界中,有弹性的目标通常被提倡为可以通向成功的道路,因为它可以增加动力。但研究人员和心理学家最近发现,这实际上是错误的。这可能会让人出现消极情绪,因为问题太过复杂,且令人不安。
望楼主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