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学是怎样的?和今天的大学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普通的汉字都能够衍生出名词和动词两种性质完全不一样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背景的变化,很多汉字的含义都发生了改变,有的变得更加复杂,具有多重含义,而有的则是删减了那些赘余的意义,只留下了人们所常用的释义。就拿大学一词来说,这个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可谓是有相同也有不同。
从个人的教育程度和层次上来说,如今的大学更多是指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这些机构为国家培养一定数量的人才,并提供一些良好优质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成功通过大学结业考核的学生则能够拿到受到全国各地认可的学士学位。具体来看这些机构虽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其中也具有一定优劣等级之分,但宏观上来看如今的大学就是教育机构的代称。
而在古代,和现代的大学具有相似之处的地方是存在的,那就是从汉武帝时期就兴办设置了的“太学”,作为当时传道解惑授业的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生无疑是值得朝廷与国家信任的。而从这里出去的学生也大多是官吏的后备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当下的大学概念有着相似之处。
而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古代的大学含义并不像现代一样狭隘,专指一个教育机构,而是泛指一种教育理念。作为儒家经典典籍四书五经中的《大学篇》,这部散文可谓是讲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教育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著名的语句就出于此。除此之外,作为科举考试的必看科目,《大学》的流传对后世的教育以及思想都产生了相当长远的影响。如果说现代的大学更具有具象意义的话,那么古代的大学概念就更具有抽象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