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坟景区

谁知道有关三苏坟景区的来历?... 谁知道有关三苏坟景区的来历?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5361010236
推荐于2016-03-09 · TA获得超过10.4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4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1亿
展开全部
三苏坟,是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和苏辙的墓冢,位于河南省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坟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平方米,院门古朴雅致。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入院,、,“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苏东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苏先生文》。穿过石坊、飨堂、祭坛,就来到三苏墓冢前。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冢前耸立墓碑,碑前分别设石供桌、石蜡台、石香炉。现在整个坟院内有588株古柏,交错葱郁,遮天蔽日,柏香扑鼻,傲干奇枝,山风袭来,满园幽穆。 三苏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又是宋朝命官,走南闯北,作古后为何安葬于河南郏县?追溯其中缘由,归于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他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个皇帝。在朝官至吏部尚书、翰林学士,在地方上当过8个州的太守,政绩卓著;在诗词文赋和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高造诣,是我国古代天才的文学家。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汝州团练副使时,其弟苏辙也落职汝州。在此期间,兄弟二人多次路过此地,见这里北靠嵩山,南眺汝水,峰峦绵亘,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因而赞赏此处“形胜类其乡”,继而想到:生前壮志难酬,死后就埋在这里关注国家安危,以尽忠贞之志!苏东坡专嘱其弟苏辙:无论我日后死于何处,也要设法运到此地安葬,并由你为我写墓志。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在常州病重期间,又给其弟苏辙写信说:“即死,葬我于嵩山下,子为我铭。”次年(公元1102年)闰六月二十日苏辙遵其遗嘱,与轼之子苏过扶柩将其运至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安葬。苏辙难忘与兄长苏轼手足之情,不忍心让兄长独眠他乡,便嘱其妻子待自己死后,也葬此地与兄作伴。政和二年(公元1112)十月三日,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其妻也将其葬于此,始称“二苏坟”。 其父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廿十五日卒于京师(开封)安葬于四川彭山县安镇乡。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郏县尹杨允渭:“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和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遂置老泉衣冠瘗诸两公之间。”遂称“三苏坟”。 三苏父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大影响,后人为表彰苏轼父子之功绩,扬其美名,又在三苏坟西南300米处修建一座“三苏祠”,祠内至今还保存着元代“三苏”泥塑像,苏洵居中,轼、辙并列左右,三人身朝服、面含微笑。。如今,郏县人民政府又筹巨资对三苏坟内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每天来这里拜谒凭吊的游客络绎不绝。 注:同[左加丝旁] 重点保护范围:自苏坟及寺院围墙起,向东、西、南、北各100米。 一般保护范围:自重点保护区边界线向外扩200米。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更多请查看乐途旅游问问 http://my.lotour.com/ask/AskTopicInfo.aspx?id=322940

西安艾灸先生
2019-05-23 · TA获得超过57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万
展开全部

苏轼临终遗言也未说明为何要葬在郏县。据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苏轼在公元1101年病逝于常州,而当时苏辙正在颍州(许昌)任上。两地相隔千里,苏轼来不及与苏辙商讨确定的归葬瘗所,“嵩山下”只是泛指,是郏县,也可能是周边其他地方。

《中国名胜词典》(1981年版)对郏县三苏坟的注释为:据史料及苏辙次子苏仲南墓志铭考证,苏轼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贬为汝州团练副使时,曾经赞赏此处似其家乡峨眉山,因嘱其弟在他死后葬他于此地。数百年以来,此种解释几乎成了正史,陈陈相因,时至今日,仍是解读苏轼归葬郏县来因的主流。

不过,这一解释遭到了众多学者的否定。从《宋史》《苏东坡年谱》及有关历史文献里发觉,苏轼生前虽被贬汝州,但赴任途中就向皇帝请示,说路费已尽,离汝州还有很远等,不便继续前行到汝州任职,于是皇帝批准了他的请示,让他到常州居住。苏轼未能去汝州赴任主要有几个原因:苏轼疾病连年,穷困潦倒,心灰意冷,身体条件不允许;囊中羞涩,举家北迁,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常州微有薄田,尚能维持生活,迁居常州可以养老。因此,苏轼任汝州团练副使期间曾多次到郏县游览,“爱当地的山水之美,卜葬于此”的学说纯属主观臆断。

可也有“苏轼没到汝州上任不代表未曾来过汝州”的说法。曾有专家根据史料记载考证,苏坟的位置位于古代许(昌)洛(阳)交通要冲,苏轼当时进京(指北宋都城开封)办事,必须得走这条路,其间苏轼经过许洛古道的机会至少有5次。第一次是公元1055年,苏轼、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从四川老家到开封参加礼部秋试。他们过成都,经西安,“骑驴至渑池”,当年5月到开封。此次,他们走的就是许洛古道。第二次是公元1057年,从京都回四川为苏轼、苏辙的母亲程夫人奔丧,也有可能走这条路。第三次是公元1061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赴陕西上任。第四次是公元1064年12月17日,苏轼自凤翔回长安,第二年正月还朝。苏轼生前最后一次经过许洛古道,是在公元1094年闰四月。当年3月,苏轼在谏议中引用汉武帝的故事激怒了哲宗皇帝,“罢门下侍郎”,“出知汝州”。闰四月,朝廷又“贬苏轼出知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苏轼在赴岭南途中,折道汝州找苏辙筹集路费,兄弟两个在汝州团聚了好几天。

关于苏轼缘何葬于郏县还有一种解释。据说北宋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出生于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员死后都要葬在距京城方圆500里之内的地方。比如出生于苏州吴县(今苏州市)的范仲淹葬在伊川彭婆乡,出生于江西吉州(今吉安市)欧阳修葬在新郑,老家合肥的包拯葬在巩义,出生于成都华阳(今成都市)的范镇葬于襄城……再者四川眉山距中原路途遥远,来去无论是走水路——逆长江而上过三峡,还是走陆路——翻秦岭行蜀道都是很艰难的行程,所以苏轼归葬故里的愿望很难实现。还有,据史料记载,苏轼去世时,二苏的子孙大都散居在今郏县、汝南、许昌等地,离郏县小峨眉山较近,而四川眉山老家已经没有直系亲属了。

也有些论者指出苏轼、苏辙葬在郏县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嵩少南簏的郏县峨眉山‘土厚水深’,既宜在世人之生存,当也宜过世人亡灵的安息”。

大量史料表明,苏轼葬郏并非出自本意。他生前无论身为朝廷重臣,还是被贬海南蛮荒,魂牵梦绕的都是回归眉山故里,兄弟“夜雨对床”,终老归葬老翁泉下。早在1067年,32岁的苏东坡在眉山老翁泉安葬嫡配夫人王弗时,就将坟墓“凿为二室,期于子同”,期望将来与亡妻“死能同穴”。晚年,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中说得更明白,“先垄在西,老泉之山,归骨其旁,自昔有言,势不克从,夫其不怀?”看来在葬地问题上,父亲曾有遗言,兄弟也曾有约,他们的本意都非常想安葬在故乡祖茔父母的身旁。

关于苏轼和苏辙为何葬在郏县这个问题,数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造成这种原因的是目前尚未发现有三苏葬在郏县可靠文献的记载,时至今日学术界仍然没有公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