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清朝错过一位好皇帝?
在清朝十二帝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了,前者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平准噶尔叛乱,基本奠定了大清的完整版图,中间的雍正皇帝刷新吏治,不避艰难险阻,力行新政,整顿了康熙晚年的官僚腐败,恢复了大清的经济状况,而后者乾隆皇帝则文治武功沿着康熙雍正的步伐顺水推舟,将大清综合国力推向了顶峰,因此这三位皇帝都是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但是要说这清朝综合能力最强的是哪位帝王,我想皇太极应该排第一吧。
凡是熟悉清朝在入关之前的历史的人就应该知道,皇太极不仅在清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都应该算是少有的英主,他能征善战,是最具远大战略眼茄芦光的大政治家。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据清朝史料记载,皇太极本人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文件举止端庄,他聪明伶俐,在努尔哈赤的诸将与子孙中,皇太极是少有的热爱学习的,能够识字的将领。
皇太极7岁的时候,当父兄们出征作战的时候,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的,不仅把家里日常事务财政等管理的井井有条,许多特别重要的事情还不用劳烦努尔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极也能干得很出色,因此努尔哈中并赤从小对皇太极都十分的喜爱。明万历四十年的时候,皇太极随父亲出征海西女真乌拉部落,攻克六城,在逐步完成统一女真各部的历史上,皇太极拥有巨大的功劳,直接帮助他父亲建立了新的后金国。
明天启六年的时候,努尔哈赤因宁远之战失败抑郁而终。经过众人推举,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汗位。皇太极继位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卖纳迹外皇太极制定了先征服朝鲜和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朝则采取接纳汉族降官建议,重用汉人削弱明朝势力,励志要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1636年的时候,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大清,在盛京称帝,改元崇德。在此之前,同年3月的时候,蒙古16个部落齐聚盛京,正式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自成吉思汗之后,皇太极是第一个不是成吉思汗子孙而当上蒙古大汗的人。在举行登基称帝典礼的时候,由于朝鲜的使臣自称是明朝属国而拒绝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大礼,于是这一年年末,皇太极征伐朝鲜,最终迫使朝鲜断绝了与明朝的关系,而向大清称臣。
甲午战争的结局,几乎超出了全世界所有人的意料:因为当时的清朝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并且清朝的财颤碰政实力也是日本的若干倍,并且,即便是日本在军事上比清朝强大,但战争的本质毕竟是财政的较量,因此,甲午战争的结局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清朝败了,并且支付给日本一大笔赔偿。
其实,清朝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和错失一位好皇帝有迹洞键关。而这一切,还得从清朝道光皇帝在位时期说起。道光帝在位时期,在皇位继承人方面产生了犹豫:因为道光帝的三儿子和六儿子,都让道光帝觉得适合继承皇位。但是大清的皇位只有一个。因此道光帝经过一番权衡,决定册立三儿子为皇帝,这便是咸丰皇帝。
恭亲王奕欣
其实道光皇帝在位期间,清朝已经遭遇了鸦片战争。而清朝战败后,该如何面对世界?当时清朝内部产生两种想法:一种是多看看世界,比如道光帝的六儿子恭亲王奕欣就是这个主张。另一派则反对和洋人有太多联系,比如咸丰帝就这样想。而当时的清朝,最应该做的,就是多看看世界。
恭亲王奕欣,是后来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此人比较开明,倘若当年道光皇帝选择让恭亲王继承皇位的话,清朝的情况会发生变化:恭亲王的开明,会主张进行革新,并且,很可能采取普鲁士模式的立宪:因为在当时的世界上姿巧,先进的政体不外乎三种:美国的共和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模式和普鲁士的君主立宪模式。
而普鲁士当时的国情和清朝较为相似。因此如果恭亲王做了皇帝的话,清朝会成为一个巨无霸模式的普鲁士,并且,还可以完全避免甲午战争的悲剧。只是,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清朝近代的悲剧,也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