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C。本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汉字字音,应该说不难,只要能够认真复习课本,就答出本题。A中的“厉兵秣马”中的“秣”的读音错误,应该是“mò”;B中的“倾轧”中的“轧”读音错误,应该是“yà”,D中的“解剖”中“剖”的读音应该是“pōu”。
2.B
【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3.B
A中的“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是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我们斟酌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是“我们斟酌后拟以大师的儿子的说法为标准。”C中的“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并列的两部分无法并列,建议改成“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 “基地”与“机构”搭配不当D中的错误比较隐蔽,它在“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中的“采取”没有宾语,属于成分残缺。
4.D
【解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5.C。在完成这类试题的时候,得明白它其实是考信息的筛选和判断。A的内容在文章之间有下面的解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就可以做出判断。B中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就有“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就可以判断。C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D中的内容在文章有“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据此就可以作出判断。
6.D
【解析】“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A项将冬季抑郁症视作更严重的例子,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可以从症状中勉强推断出。
【考点定位】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A
【解析】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不是多巴胺量的多少。
【考点定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B。“宠”在高中语文中是没有“重用”的意思的。而且将该义项回归原文,就会发现根本就说不通,因为该句的意思是“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所以该选项是错误的。
9.B。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弄明白题意,不知道要求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非凡胆识”的意思是“超过一般胆量和见识,不寻常胆识卓绝”,依据这样的理解来看选项,就可以明白选择的标准。然后再观察选项,就可以发现可以采用少数来决定答案。①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就可以说的是他看到元朝朝政衰颓凋敝而做的事情,表现了他的见识,显然符合题义的要求,据此就可以淘汰CD两项。⑥句在文中是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说的话,他没有求饶而是义正词严的警告对方,表现了他的胆识,应该选。所以决定了答案是B项。
10.D
【解析】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1.(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1)【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3.(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屈原《离骚》)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 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来源:学科网ZXXK]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阅序》)
14.(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15.(1)说明: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往往是无法下手,为了分数只好乱写乱猜。其实解释含义,就是要说明该语句的来龙去脉,简单的说就是要说明“为什么”。(1)句可以这样进行,首先分析原句意,在脱离原文的基础下有哪些地方意思不明确。经过分析,会发现有两处不明,分别是“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他们具体指什么,不清楚。其次回到原文判明该句是针对什么对象而言的。回到原文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是在说明了自己在雪天中保护灯火时的心态之后的一句解释性话语,表明本句的解释是要求说明作者的心态的。第三,结合原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判明不清楚部分的含义。“那情景”指的是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的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则是指小心翼翼的,特别珍惜的心情。将二者联合起来,从上下文中找出为什么答案就可以了该句的上文有“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下文有“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了。
答案参考:
(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
(2)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2)分析说明:本句中只要解释明白“我为什么要喃喃自语和我到底迷失了什么”就可以了,在文章关注政作者自己的议论抒情文段就可以了。方法同第一句的解释。
答案参考:
(1)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
(2)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16.解析说明:关于人称,早在2000年的高考中就出现过,这是文章学研究中的一个比较新的话题,一般的语文教师不大关注,对学生并不做具体的说明,因此本题可以说击中了语文教师的软肋。这个知识点如下:具体详见下面的表格。
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答案参考:
第一问(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2)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
第二问(1)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2)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17.解析说明:这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其实,我们只要根据“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就可以判断出此时的灯火已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灯火了,而是成了作者心目中某种思想情感的代名词了。根据象征性散文的特征,我们只要能够在文章之间找见作者强调的灯火的特征就可以完成该题。而这在文章中间有两个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个是作者进行的详细描写的地方,就是细节部分,二是作者在文章中间进行的议论抒情文段所针对的对象,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了,然后进行必要概括归纳就可以了。
此外还要说明的,所谓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作用。
答案参考:
(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2)灯光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光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18.解析说明:本试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涉及到了下面的能力点,1、词语的积累。准确理解词语是运用的前提。题中选用的词语可以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要准确理解恐怕有点难。这就体现了语文的本质——贴近生活。2、就是文段的理解能力。能够从整体理解全文,明白文段的语言环境的具体要求,弄清楚上下文意、感情色彩、陈述对象、对应关系等,同时要明白思路的特性——同一性、向心性以及连贯性在文中的具体应用。3、具备一定的语感。这是针对语文教学中不注重感悟的一种矫正,这种倾向其实在新课程中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学生和教师由于惯性的毛病不大注意。一定要引起即将参加明年高考的学生的注意。具体词义解释和文段分析略。
【答案提示】①赫然 ②悄悄③散落 ④缀满
⑤扩散 ⑥显现⑦陶醉 ⑧映衬
19. 解析说明:本试题考核的是语言概括能力。其实这种问题并不新鲜,它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的中心句,是“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发现其实是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的解释和产生。然后分析提出问题的上下文,就会发现有两个词语给我们暗示:“其实”“ 涉及”。分析它们就可以发现答题的大致范围,既命题者要求从什么方面进行解答。“其实”是解释它的实质;“涉及”说明它的外延范围。两个题的答案范围就是,1、那么多的解释有什么本质内容在里面。2、解释中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对象。
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原文,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发现那些例子中的解释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既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其次我们发现它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科领域繁杂。将其总结出来,就是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1、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 2、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20.解析说明:仿例造句是 一个非常陈旧的题型,但是有其能够考查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而在高考中挺立不倒,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这类试题完成的时候,要求考生必须注意,答案必须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一般的学生在句式的仿写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在神似方面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分析示例所给的句子,我们会发现是一个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排比句内部关系,看看它们是层递还是平行排列,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设喻的角度。例句分别从听觉、味觉和视觉角度进行设喻,并且形成了一个并列的句式。这样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示例:
1、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
2、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调;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1.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解析说明:作为漫画作文并不新鲜,2007年的全国试卷1就是,当时不少的学生大呼意外,太难了,其实只要把漫画换成文字叙述就简单了,之所以难是因为多了一道手续,要审读漫画的主题,进而判明作文的话题和立意。由于语文教学的失误,我们的学生在审读漫画上倍感困难。
漫画就是利用变形或者是扭曲等手法,使用线条来反映作者对社会上的某一现象或者事件的看法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不仅仅用来讽刺和鞭挞,也可以进行赞美和表扬。审读漫画时,要在抓住没,漫画的重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背景知识进行联想,发现作者的用意,就可以审出主题,从而开始进行作文了。
试题中的漫画,整个画面简洁,主题所指非常明确的。四只猫,面前的桌子上有四盘鱼,四只猫情形各异,左边第一只毛,双手抚摩着自己的肚皮,一脸满足,第二只猫瞪着眼睛看着第三只猫,一只手摸着嘴,满脸惊讶,第三只猫一手指着第四只猫,张着大嘴,瞪着眼睛说着话,话的内容是“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第四猫纵身扑向一只老鼠。这就是整个画面内容。
漫画中,第三只猫的话非常容易引起人的联想,其实该漫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想,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猫吃鱼原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在于第三和第四只猫之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好奇,猫抓老鼠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结果因为有鱼吃就成了别人的笑柄了,由此我们持续联想,向人生社会开拓,就会发现这幅漫画的寓意原来如此,生活水平高了,我们是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本分呢?我们的本分是什么?警察的本分就是维护社会治安,军人的本分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尊严,教师的本分是全心全意教好自己的学生,学生的本分就是认真搞好自己的学习。如果由于尽了自己的本分而遭受到别人的嘲笑,这就有点不不正常了,可是现在人们嘴中不是经常说“都什么年代了”了吗?考生在社会生活一定听过见过,那么这样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仅仅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鱼吃了就可以放弃自己做人的本分吗?分析到这里,考生的话题不是就出了吗?由此开始作文就可以了!
附:文言文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后来拜柳罐、黄缙为师学习文章,于是当时以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攻取婺州后,召见他,拜他为中书省掾史。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很高兴,说:“江南又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李文忠推荐了王祎及许元、王天锡,于是被召置礼贤馆。不久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由于不合上意而获罪,出为漳州府通判。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不久,奉命出使吐蕃,还没到,就被召回。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天朝骁勇的将领率领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你在昆明会战,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证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遇害那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梁王派人去祭奠,收集他所有的衣物入殓。建文年间,王祎的儿子王绅颂扬他父亲,朝廷追赠王祎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年间又改谥忠文,成化年间,下令建立祠堂祭祀他。
2.B
【解析】A、始作俑者: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D、附庸风雅: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3.B
A中的“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是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我们斟酌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是“我们斟酌后拟以大师的儿子的说法为标准。”C中的“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并列的两部分无法并列,建议改成“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 “基地”与“机构”搭配不当D中的错误比较隐蔽,它在“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中的“采取”没有宾语,属于成分残缺。
4.D
【解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D
5.C。在完成这类试题的时候,得明白它其实是考信息的筛选和判断。A的内容在文章之间有下面的解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就可以做出判断。B中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就有“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就可以判断。C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D中的内容在文章有“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据此就可以作出判断。
6.D
【解析】“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是两个不同的原因。A项将冬季抑郁症视作更严重的例子,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可以从症状中勉强推断出。
【考点定位】筛选并 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A
【解析】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是多巴胺传导顺畅与否,不是多巴胺量的多少。
【考点定位】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B。“宠”在高中语文中是没有“重用”的意思的。而且将该义项回归原文,就会发现根本就说不通,因为该句的意思是“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所以该选项是错误的。
9.B。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弄明白题意,不知道要求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非凡胆识”的意思是“超过一般胆量和见识,不寻常胆识卓绝”,依据这样的理解来看选项,就可以明白选择的标准。然后再观察选项,就可以发现可以采用少数来决定答案。①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就可以说的是他看到元朝朝政衰颓凋敝而做的事情,表现了他的见识,显然符合题义的要求,据此就可以淘汰CD两项。⑥句在文中是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说的话,他没有求饶而是义正词严的警告对方,表现了他的胆识,应该选。所以决定了答案是B项。
10.D
【解析】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1.(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1)【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3.(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屈原《离骚》)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 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2)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来源:学科网ZXXK]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阅序》)
14.(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15.(1)说明: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往往是无法下手,为了分数只好乱写乱猜。其实解释含义,就是要说明该语句的来龙去脉,简单的说就是要说明“为什么”。(1)句可以这样进行,首先分析原句意,在脱离原文的基础下有哪些地方意思不明确。经过分析,会发现有两处不明,分别是“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他们具体指什么,不清楚。其次回到原文判明该句是针对什么对象而言的。回到原文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是在说明了自己在雪天中保护灯火时的心态之后的一句解释性话语,表明本句的解释是要求说明作者的心态的。第三,结合原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判明不清楚部分的含义。“那情景”指的是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的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则是指小心翼翼的,特别珍惜的心情。将二者联合起来,从上下文中找出为什么答案就可以了该句的上文有“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下文有“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了。
答案参考:
(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
(2)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2)分析说明:本句中只要解释明白“我为什么要喃喃自语和我到底迷失了什么”就可以了,在文章关注政作者自己的议论抒情文段就可以了。方法同第一句的解释。
答案参考:
(1)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
(2)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16.解析说明:关于人称,早在2000年的高考中就出现过,这是文章学研究中的一个比较新的话题,一般的语文教师不大关注,对学生并不做具体的说明,因此本题可以说击中了语文教师的软肋。这个知识点如下:具体详见下面的表格。
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答案参考:
第一问(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2)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
第二问(1)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2)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17.解析说明:这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其实,我们只要根据“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就可以判断出此时的灯火已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灯火了,而是成了作者心目中某种思想情感的代名词了。根据象征性散文的特征,我们只要能够在文章之间找见作者强调的灯火的特征就可以完成该题。而这在文章中间有两个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个是作者进行的详细描写的地方,就是细节部分,二是作者在文章中间进行的议论抒情文段所针对的对象,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了,然后进行必要概括归纳就可以了。
此外还要说明的,所谓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作用。
答案参考:
(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2)灯光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光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18.解析说明:本试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涉及到了下面的能力点,1、词语的积累。准确理解词语是运用的前提。题中选用的词语可以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要准确理解恐怕有点难。这就体现了语文的本质——贴近生活。2、就是文段的理解能力。能够从整体理解全文,明白文段的语言环境的具体要求,弄清楚上下文意、感情色彩、陈述对象、对应关系等,同时要明白思路的特性——同一性、向心性以及连贯性在文中的具体应用。3、具备一定的语感。这是针对语文教学中不注重感悟的一种矫正,这种倾向其实在新课程中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学生和教师由于惯性的毛病不大注意。一定要引起即将参加明年高考的学生的注意。具体词义解释和文段分析略。
【答案提示】①赫然 ②悄悄③散落 ④缀满
⑤扩散 ⑥显现⑦陶醉 ⑧映衬
19. 解析说明:本试题考核的是语言概括能力。其实这种问题并不新鲜,它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的中心句,是“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发现其实是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的解释和产生。然后分析提出问题的上下文,就会发现有两个词语给我们暗示:“其实”“ 涉及”。分析它们就可以发现答题的大致范围,既命题者要求从什么方面进行解答。“其实”是解释它的实质;“涉及”说明它的外延范围。两个题的答案范围就是,1、那么多的解释有什么本质内容在里面。2、解释中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对象。
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原文,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发现那些例子中的解释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既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其次我们发现它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科领域繁杂。将其总结出来,就是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1、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 2、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20.解析说明:仿例造句是 一个非常陈旧的题型,但是有其能够考查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而在高考中挺立不倒,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这类试题完成的时候,要求考生必须注意,答案必须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一般的学生在句式的仿写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在神似方面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分析示例所给的句子,我们会发现是一个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排比句内部关系,看看它们是层递还是平行排列,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设喻的角度。例句分别从听觉、味觉和视觉角度进行设喻,并且形成了一个并列的句式。这样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示例:
1、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
2、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调;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21.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解析说明:作为漫画作文并不新鲜,2007年的全国试卷1就是,当时不少的学生大呼意外,太难了,其实只要把漫画换成文字叙述就简单了,之所以难是因为多了一道手续,要审读漫画的主题,进而判明作文的话题和立意。由于语文教学的失误,我们的学生在审读漫画上倍感困难。
漫画就是利用变形或者是扭曲等手法,使用线条来反映作者对社会上的某一现象或者事件的看法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不仅仅用来讽刺和鞭挞,也可以进行赞美和表扬。审读漫画时,要在抓住没,漫画的重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背景知识进行联想,发现作者的用意,就可以审出主题,从而开始进行作文了。
试题中的漫画,整个画面简洁,主题所指非常明确的。四只猫,面前的桌子上有四盘鱼,四只猫情形各异,左边第一只毛,双手抚摩着自己的肚皮,一脸满足,第二只猫瞪着眼睛看着第三只猫,一只手摸着嘴,满脸惊讶,第三只猫一手指着第四只猫,张着大嘴,瞪着眼睛说着话,话的内容是“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第四猫纵身扑向一只老鼠。这就是整个画面内容。
漫画中,第三只猫的话非常容易引起人的联想,其实该漫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想,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猫吃鱼原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在于第三和第四只猫之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好奇,猫抓老鼠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结果因为有鱼吃就成了别人的笑柄了,由此我们持续联想,向人生社会开拓,就会发现这幅漫画的寓意原来如此,生活水平高了,我们是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本分呢?我们的本分是什么?警察的本分就是维护社会治安,军人的本分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尊严,教师的本分是全心全意教好自己的学生,学生的本分就是认真搞好自己的学习。如果由于尽了自己的本分而遭受到别人的嘲笑,这就有点不不正常了,可是现在人们嘴中不是经常说“都什么年代了”了吗?考生在社会生活一定听过见过,那么这样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仅仅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鱼吃了就可以放弃自己做人的本分吗?分析到这里,考生的话题不是就出了吗?由此开始作文就可以了!
附:文言文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后来拜柳罐、黄缙为师学习文章,于是当时以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攻取婺州后,召见他,拜他为中书省掾史。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很高兴,说:“江南又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李文忠推荐了王祎及许元、王天锡,于是被召置礼贤馆。不久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由于不合上意而获罪,出为漳州府通判。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不久,奉命出使吐蕃,还没到,就被召回。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天朝骁勇的将领率领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你在昆明会战,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证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遇害那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梁王派人去祭奠,收集他所有的衣物入殓。建文年间,王祎的儿子王绅颂扬他父亲,朝廷追赠王祎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年间又改谥忠文,成化年间,下令建立祠堂祭祀他。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