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的五月三十隔几年才会有?有什么原因?
我国的阴历月份分大小月,而且大小月是不固定的。因为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制定的。也就是按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时间而定。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举个例子,如果塑望月正好在五月初一,就稍大于29天,那就是大月,是30天。否则就是小月。
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阴历以月为基本单位,一个月以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为开始之日,直至下一个新月出现的前一天,一个月才算结束。由于月亮公转的周期介于29到30天之间,阴历的一个月也就由新月出现时刻的早晚或是29天或是30天。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
与阳历不同的是,大小月在不同的年中不固定。如春节的前一天常称为大年三十,但有不少年如2000年的阴历十二月只有29天。另外,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会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那么,为什么阴历的五月三十隔几年才会有?这个问题就能解释清楚了。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阴历是根据地月关系推算出来的,它与月球真正围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是有出入的。这种细微的不一致处,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就会形成巨大的误差。所以,每年的五月三十出现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比如说,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阴历五月都没有三十。到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阴历五月都有三十。事实上,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缘故,不光是农历五月,每个月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