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去首都开会的?
那啥的税多,那啥的会多。这种集中开会的情况一般不会在古代出现,特别是作为庞大王朝的官员要进京开个会几乎是很少的。
中国古代王朝的会议一般是地方性的,如果要在首都开会,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在京官员,外地官员。
在京的官员都好说,皇帝下旨,某某官员即可入宫,派出太监也好,侍从也好进行一个个通知,把相关人等集中一起,皇帝一组织,大家议论就算是开会。
还有就是在京官员的每日上朝,因为朝代不同,京官上朝的品级是不同的,也不是所有的京官都要上朝见皇帝,金銮殿没那么大,容不下那么多官,一般来说,基本都是各个部门的主管官员上朝。这种即是朝政,也是开会就很简单,某时刻在宫门外等待,时刻一到,大家鱼贯而入,听皇帝开始支持朝议。
题主所说的问题应该是外地官员如何进京开会,这个问题的确很棘手,就算现代让西藏墨脱的县委书记进京开会,估计他也得走个两三天,更何况是在交通、通讯极其不发达的古代。
古代的王朝很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首先是奏章制度,外地官员一旦外派地方后,几乎是很少有机会回京的,就算是进行异地调动,也不需要进京,接到吏部通知后,直接去新地方上任就行了。那么外地官员如何与朝廷保持联系呢?
该官员使用奏章的形式,把相关事宜详细的记录在奏章上,上呈上级或者皇帝,当然要给皇帝上奏章又要看等级了,如果所有官员都能给皇帝上奏章,估计要把皇帝忙死。
上级官员收到下级官员的奏章后,进行批示或者呈报给他的上级部门或者皇帝,这样,从下至上的奏章制度是保证王朝信息通畅的主要手段。
既然平日里有很顺畅的交流渠道和手段,也就没有必要让地方官员进京开会,在古代,官员的奏章具有非常严肃的法律责任,甚至朝廷主管部门相信奏章甚于相信本人。
如果遇到地方官员必须要进京的情况,那么其主管部门,无论是吏部还是皇帝直接下旨会有专门的渠道把信息送达到地方官员本人,地方官会立刻动身使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比如骑马、坐轿、乘船等等快速进京。
其实古代王朝里首都要举行大规模的会议要么是祭祀活动,要么是新帝登基,真正的涉及到朝务政事进行集中开会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