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怎么靠几千人的兵力守住一座城?
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虽然是有些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有很多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不过在冷兵器时代,其实双方的装备差距不会特别大,因此人数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走势,事实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战争的本质仍然是大兵团消耗战,靠人来堆积出来的胜果。
要想以少胜多,除非是统帅带领的军队非常强,运用战略得当,否则就是发挥在守城战中,相比阵地和野战,守城战中以少胜多的例子就非常多,有很多的守城战争,防守方靠着几千人就能守住一座大城,对方无论是上万还是十万人,都很难打破他们的防守,因此也造就了历史上很多的守城名将。
比如朱文正就曾依靠少量兵力守卫洪都,抵挡住了陈友谅数十万的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韦孝宽依靠玉璧城,抵挡住高欢十万大军,还有钓鱼城这些经典的战例,都在宣扬着这些防守名将们的功。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如何靠着少量兵力就守住大城的呢?
首先古代军事家们非常注重城防建设,城市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囤积资源兵力,还在交通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建造大城,更多还是出于军事上的考量,自然在城防上就不会含糊了。守城战中,防守一方有着一定的优势,城墙就是他们最大的屏障。
小城的话,无论有多少的军力留守,都很难抵挡住对方的进攻,毕竟城市的规模摆在那,一些小城墙壁的高度也就是2,3米,有的根本就是木制墙壁,这种城市就等于是白送,很容易就可以打下来。而大城情况就不同了,出于军事需要,不仅有着非常广阔的护城河,修筑城市的时候也不断提升城墙的厚度与高度。
比如朱元璋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是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策略,他以南京为自己的根据地,修建了一座非常大的南京城,也是后来明北京紫禁城的模板,南京城墙光是外城就已经超过60公里,城砖每块一般重20余斤,层层叠叠垒砌成高达12-24米、底宽8—27米、顶宽3—18米的墙体,城墙还依托地势修建,光是要爬上这个城墙就已经非常困难。
除了城墙自身的优势外,城墙还有着各种的防御设施,越是大的城市,防御设施越是全面,除了正常的藏兵洞这些设施外,主要就是城防武器,比如在南京城中就有一种专门用于防守的投石车,可以抛射30-100公斤重的石弹,一次性扔出去,就可以给敌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还有像尖刀滚木,车弩,诸葛弩,后来随着火器的运用,像大炮,火枪这些武器也成为守城常用的兵器。比如著名的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的时候,就是被对方的火炮打退,自己到死都没有能攻下宁远,综上所述,守城一方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员,去过城墙上面游玩的人应该能明白,古代的这些城墙其实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再宽的城墙也有限度,因此在上面负责守城的人数量相当有限。
通常是轮换来防守,因此守城就算是有十万大军,你防守的时候也用不了这么多的人。当然,防守的军队不见得会擅长攻击,但他们对于防守还是非常擅长的,本身城墙就给了他们一定的优势,上面众多的武器,在战斗的时候也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守军士兵往往都非常善于使用这些武器,毕竟平时都是要经受一些训练的,要像山海关这些险要的地带,只要防守一方抵抗一下,敌人就很难打进来。
在攻城战中,其实人数过多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以少量的守军抵挡住庞大的敌人,看起来是有些不现实,实际上很好解释,敌人要攻城不可能只是攻一面,古代往往有一堆城门,不同的城门都要有军队来负责进攻,这下就分散了进攻方的兵力,比如十万大军去打一个大城,分散到几面之后,每一处城门守军遇到的敌人就没有多少。
还有一点,在进攻的时候攻方兵力会被进一步分散,进攻方往往是使用云梯这些武器,他们没有直接冲上去的路径,因此就只能是操作这些武器来攻城,像云梯这些东西一次性容纳的人数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进攻方在攻击的时候,真正投入的兵力也比较少,那么守军几千人,依靠着城防优势,想要守住城市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然,古代很多的攻城战并非是真的攻城,进攻一方也清楚,自己要全力攻城的话代价太大了,很多人都是选择围城,攻城期间发动的进攻次数有限,守军承担的压力并不在于敌人的数量,而是在于自己的资源。
很多将领都是在等待对方城池里面的资源耗尽,像没有粮食,守城器械用得差不多了,士气也消耗殆尽,这样的话可以避免作战,没准对方会直接投降。当然在进攻方也会遇到这个压力,他们出动的兵力非常多,消耗的资源也就更多一些,通常双方在攻守间,没有发生什么战争,完全就是在比拼资源,看看谁耗得过谁,要是进攻方的资源跟不上,他们就会选择撤退,这也能算是防守方打退了敌人。
况且防守一方本身就是以逸待劳,他们往往是在自己的主场来战斗,而敌人通常都是远道而来,是在敌人的境内来战斗,那样的话,进攻方的压力就更大,一旦短时间没有办法攻下城池,士兵就会开始慌乱,这样的话进攻方的攻势就会越来越弱,反而守城军队消耗较大,但是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他们要是坚决防守下去,进攻一方反而是无计可施。
对于当时士兵素养不高的军队来说,看到一些大城自身就先失去了信心,毕竟人都是怕死的,没有人有把握能打下这样的大城,而守军虽然人数不够多,但他们内部还有很多可以动员的力量,比如守城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号召城内的民众参与到防守中来。
像扔滚石这些工作,只要是个男子就能负责,甚至一些妇女也可以来做,还有像弩箭这些武器,上手难度并不大,而城中还有这些民众可以不断来给守军提供帮助,这就让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不过守城也分为不同的情况,古代有很多的守军是没有退路而守城,比如像钓鱼城这些地方的守军,周围都已经被敌人攻占,他们没有退路,只有与城市共存亡。
还有一些守军就不一样,比如他们是属于吸引敌军来给其他军队争取反包围的机会,还有一些是前面战败了退到城市里面来负责防守,或者是已经得到支援信号来防守。这些守军他们都有退路,而且也明白自己会得到支援,因此他们在防守中也可以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要是真的没有什么退路,很多城市也不见得能支撑下去。
可随着火器的应用,守城的把握也是越来越大,但对于进攻一方来说,攻城把握增加要更多,他们完全可以靠着强大的火力把城市给摧毁,尤其是到了现在,城市就已经失去了之前的屏障作用,随便一个导弹什么的,估计城市就会消失了,因此以少数兵力守住城池,更多还是出现在古代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