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打遍欧洲,是什么原因导致输掉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中欧沃土上空硝烟滚滚,德国不宣而战,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就此也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一代狂人希特勒又将带领德意志第三帝国走向何方?欧洲错综复杂的局势又该如何发展?
希特勒本人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深知德国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人口资源上都处于劣势,战争一旦陷入拉锯战,德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必定重蹈一战战败的覆辙,因此德国人成功地运用了一种法国人发明的战术:闪击战。
依托机械化装甲集群,快速奔袭敌人,达到一击毙命的效果。很多军迷朋友熟知的豹式坦克、虎式坦克都是出在这一时期,闪击战能够取得成功,不仅是作战思维的代差,更是国与国之间科学技术的较量。
战争伊始,150万德军兵分三路如饿虎扑食一般杀向波兰,德国人利用空军优势,首先进行空中打击,摧毁通行设备、消除地面障碍、制造恐怖气氛,随后利用装甲集群撕开波军防线,占领交通枢纽,将波军分割包围,最后利用摩托化部队和步兵将波军剿灭,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国,英法联起手来与2天后对其宣战,但也只是用海军封锁了德国港口,法军依旧认为,德国人是无法越过马奇诺防线的。
这也被成为“奇怪的战争”,宣战却不战,仅仅是从资源贸易上钳制德国,企图以此来规避战争,然而德国人却早已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1940年2月,《苏德贸易协定》正式签署,德国向苏联提供技术、工业设备等支持,苏联向德国出口原料,解决了后勤上的顾虑,德军迅速横扫丹麦、挪威,再次打开了被封锁的海岸线,并于5月发动著名的“爱因斯坦计划”,绕道荷兰比利时,避开马奇诺防线,直扑法国。
于是,耗资50亿法郎的马奇诺防线沦为了摆设,英法联军仓皇出逃,这也是著名的“敦刻尔克撤退”,这里也为二战的转折埋下伏笔,因为德军是完全有能力全歼英法联军的,但是希特勒却下令停止进攻。
关于这一做法,有几种不同观点,一是希特勒为日后与英国议和故意放水;二是希特勒认为法国形式以定,英法再无战斗意志;三则是古德里安领导的德国装甲集群长途奔袭,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强攻对德军也是一种危险,总之希特勒丧失了消灭英法有生力量的最佳机会,也为日后盟军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1940年6月,德国对法发动总攻,仅仅12天,法国投降,德国俨然成为西欧大陆的霸主,此时的德国似乎消除了两线作战的隐患,方言整个欧洲大陆,只剩下苏联可以和德国“掰扯掰扯”,“卧榻岂容他人酣睡”的念头在希特勒脑海中盘旋,终于在1941年6月,德国对苏宣战,550万德军和5000余辆坦克踏入了苏联领土。
然而,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苏联拥有这广袤的国土,也就等于拥有大纵深迂回的可能,德军的闪击战失效了,双方在莫斯科附近陷入拉锯战,这本身对于德国而言就是致命的,然后苏联还有用一个更为致命的“天气武器”,冬季。按照希特勒的计划,只需3个月便可拿下苏联,对苏联的寒冬完全没有准备,士兵拉不开枪栓,坦克无法发动,多年以前发生在拿破仑身上的情况再次发生在了希特勒身上。
德军在东线战场损失了大量资源,尤其是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2年后,苏军发动全面反攻,德军在东线则只能被动防御,一退再退,二战也已经变成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对决。
随着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盟军迅速组织反攻。蒙哥马利在北非击败隆美尔,英美军队于1943年登陆西西里,希特勒的同伙墨索里尼垮台,苏军在东线也高歌凯旋,德军相继丢失华沙、布拉格甚至是东普鲁士地区,战争的态势已经明朗了,44年8月,巴黎解放,45年盟军已经饮马莱茵河。
四年时间,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被苏联拖垮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全线崩溃,战火已经烧到了首都柏林,此时的希特勒安慰自己,曾经的苏联也面临此般绝境,最后不也“起死回生”,我也可以。
于是开始号召全民皆兵,甚至将未成年的孩子武装起来,组成希特勒少年团,但是这场困兽之斗是无法阻止正义的反法西斯力量的,4月30日,国会大厦被苏军占领,希特勒在地堡中自杀,邓尼茨接替国家元首职位并于5月8日宣布投降。
回顾德国甚至是德意志名族的发家史,简直就是一部战争史,从当初松散的德意志联邦,发展到后来的普鲁士帝国,从威廉家族的第二帝国到纳粹德国,只是善战者不应好战,邪恶终将被正义击败,单纯从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上看,德国是强大的,所以它可以打遍欧洲,但是在德国人赢了战役却输了道义,最后只能输掉战争,这或许就是“正道的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