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钱人不愿意和穷人打交道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个物欲横行的时代,“财产”逐渐成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限制因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钱人与穷人之间似乎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学校可以聚集不同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但是,由于社会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不同家庭条件和地区的孩子教育差异越来越明显。结果,有钱人的圈子在学生时代就固定了,穷人没法踏入。
一位企业家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越有钱越讨厌和穷人交往。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夸张,其实是对社会现状的真实描写,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正在扩大。
通过“人以群分”来巩固阶层
社会学有“人按集体分”的概念。我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的能力、水平、人生经验相似的人交朋友。最终会形成和这样的人相对独立的社团。小组中的每个人都受到小组的影响。并且小组给予个人的归属感,积极的自我评价。某个社团必然会被排除。
以穷人为例,有一天,穷人想走进富裕阶层的圈子,他发现自己根本插不进去。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的追求,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和小组中的人完全不同。
人以群体分开的最终结果是与“阶层凝固”相连。
在古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中,在海上奔跑的巨无霸泰坦尼克号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小社会。
例如,以主人公杰克为首的贫穷人们住在环境简陋的三等舱里,以女主角为首的富裕阶层住在豪华的头等舱。
除了住的船舱环境不同之外,他们在船上的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
有钱人在头等舱品尝丰富的食物,享受高雅的音乐和舞蹈,一边喝白兰地一边谈论政治和商业。贫穷的人们在三等舱里唱歌,喝啤酒,分享生活的琐事。
表面上看,两个群体都能从自己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快乐,彼此之间互不打扰,呈现出一片和谐。然而这种“和谐”的背后,其实是严重的阶层固化。阶层固化,指的是不同社会阶级之间存在流动受阻的现象,即穷人和富人圈子的完全隔离。
在一个层次巩固的社会中,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但在社会认识、教育资源的倾斜、人际关系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穷人往往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富裕阶层。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倾向越严重,社会反而越和谐。穷人彻底放弃了成为有钱人的梦想。没有理想的穷人就空了。
两个阶层之间几乎处于隔绝状态,由于交流不足,共同的话题也渐渐减少了。有钱人也不想和穷人交朋友了。
目光是经济实力和正确的
著名教育家罗伯特·清崎(Robert Toru Kiyosaki)在其著作《穷爸爸富爸爸》中曾提到,一个人的眼光与其经济实力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
贫穷的人因为更关注物质生活,因而眼光往往不够长远。在清崎看来,贫穷不单单指的是经济实力,更是一种穷人身上固有的特质。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人为了拆迁而一夜暴发,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财产都花光了。这是因为他之前的贫困生活对财产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更不知如何管理投资信托。
清崎先生还认为,“贫困”不是经济能力,而是一个“穷人的思考”。贫穷的人们只想要舒适舒适的生活。
但一些有战略眼光的人却看得非常长远,他们希望能靠自己的努力来推动周边环境甚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他们也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功。当然,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基础,“眼光”也无从谈起。
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我们比较熟悉的优秀企业家,如马云、马化腾、雷军等,他们的创业之路都很坎坷。他们放弃了很多人眼中的安逸生活,毅然开始挑战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毫无疑问,他们的成功是有独创性和长远眼光的。
因此,必须承认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的差距。结果,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结构。但是,同时我们也想明确人类有主观能动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这个世界。只是需要强大的实力和敏锐的思考和独创的视野。还需要机会和足够的资金。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没有必要为阶层的固化问题而烦恼。与其解决这个问题,不如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提高自己,寻求更大的成果。
古人说“达则助天下,穷则独善身”。有钱人和穷人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幸福不是拥有地位和金钱,而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