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别人发财,心里起涟漪,这究竟是什么心理?
仇富心理,一直根植在我们潜意识中,或轻或重,或少或多,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富人的认知,也影响着我们的心理行为倾向和价值取向。就像在同学聚会时,觉得那个开宝马的同学应该买单;家里有人富裕了,去拿钱帮助身边的穷亲戚天经地义;闺蜜的婚房又大又漂亮,就默想有钱家的公子哥必定花心不顾家。
我们对富人或者"比自己富有的人",难以控制地萌发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反应,甚至表现出厌恶、嫉妒、以及仇恨。这是人性使然,还是错谬心理,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第一,从社会文化背景角度来看。
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追求"平均主义",我们可以接受要么大家一起富要么一起穷,却见不得自己穷别人富。比如太平天国时期的"无处不平均",以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都是追求平均利益的体现。
同时,儒家思想和错误的金钱观念造成了我们对富人的刻板印象。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意思是,富贵谁都想要,但是如果不是正当途径得来的,那是不OK的。
西晋文学家鲁褒说:有钱可使鬼,况于人乎?
我们的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原始出处。
唐代张谓在《题长安壁主人》写到: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他告诫我们,没有钱的友谊,都是塑料友谊。
有史以来,很多富人的故事并不光鲜亮丽,国人的金钱观也深受一些文学经典的影响。所以我们现代人,会对金钱有着错误认识,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富人。
第二,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
人本身的心理问题,才是产生仇富心理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错误的归因。也就是你把富有或贫穷这件事,"算到谁头上"。
H.凯利提出了三度归因理论:
归因于行为者,
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
归因于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
产生仇富心理的根源,是我们把这一切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富人),也就是我们把所有的账都算在了富人自己拥有的外部因素上:
是他有好的机遇、好的家庭,又通过自己的非法手段或者特殊的人际关系,才成为了富人。而我自己,没遇上好机会,也没有好背景,只有一个贫穷的背影,自然很穷。
其次,是社会对比带来的挫折感。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们喜欢和同龄人相比,喜欢和身边的朋友、亲戚、同事相比,喜欢拿自己有的和别人有的相比,更喜欢拿自己没有的和别人有的相比。于是,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了我们的挫折感,我们就开始仇富。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年轻人,比过去的父辈更容易仇富。其实,这是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互通所带来的。我们可以在手机上轻易地看到别自己更富有的人,比如抖音上有陌生人晒房子、晒车子、晒首饰,朋友圈里有亲友在晒旅游、晒奖金、晒工作,看多了之后,我们自然会黯然神伤。这比过去年代里,我们有了更多的对比对象,心理失衡带来的焦虑、烦恼犹如巨大的洪流,将我们的心理堤坝一次次击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