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已经大规模使用火器,为何还会败给使用冷兵器的后金?
明代火器的发展,是建立在宋元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发展和使用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明朝火器在自己发展的同时,还引进了西洋的火炮技术,这使得明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对付后金最初的几场战役中,明军的火器具有较大的优势,这也解释了为啥后金的战斗力如此彪悍,却始终没有逾越过山海关的道理。然而明军最后还是败给了后金,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家层面上的重视
对于火器,在明朝的统治阶层一直有着巨大争论。一派是在第一线和后金人作战的明朝官员,以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为代表。这部分的人,都是长期在一线和后金人作战的人。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同后金人真刀真枪的互殴中,非常清楚敌方的优势,以及我方的优势。比如,后金人就善于骑射,骑兵单人作战的技术,就比明朝的边兵要强很多。而明朝的边军,除了关宁骑兵之外,其余的战斗力就非常弱。
同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朝廷的腐败,导致很多的饷银和战略物资储备,都被军官贪污。也只有关宁骑兵这样的特殊战斗力存在的部队,才可以每月及时的拿到军饷。所以,在当时,最好最有效的对敌方式,还是依仗高大的城墙,用大炮对付后金的骑兵。
另一派则是主张,朝廷每年收取大量的赋税,几乎都用在了军饷和制造火器兵器上,而且这样的消耗是巨大的,导致预算不断的提高。除此之外,他们还极力的反对,认为夷人的东西绝对不能用,认为这些用火器的大臣,无非骗官盗饷之谋”,“以朝廷数万之金钱,供一己逍遥之儿戏,越俎代庖其最小,而误国欺君其罪大”。这群大臣认为,国家要想治理的好,就必须要以道德为主,用仁义之心感化那群蛮夷和为乱之人,军事手段和经济手段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
这群人最为明显的代表,就是明末的理学名臣左都御史刘宗周。崇祯十五年,明朝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御史杨若桥推荐传教士汤若望帮助朝廷铸造新式的西洋大炮,用来对付北方的威胁局面。但是,就在这已经的非常时刻,刘宗周却在朝堂上争论说,解决问题最为主要的还是要多行仁义之道。只凭借这些杀人的器械,是不对的。领兵的将军也应该以品德为重,能力倒是其次的。
后金的重视
而在天聪五年,汉人佟养性就将投诚过来的汉人组织在一起,帮助满人制造明朝的火器红夷大炮。随后,在火炮研制成功后,皇太极还让佟养性总理所有的汉人事务,并组织了一支炮兵部队,由佟养性统领。果然在随后的大凌河战役中,清军使用的大炮成功地攻占了此城池,并俘获了大量明军的火器。从此,皇太极出兵,必要携带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