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分明是项羽的叔父,为何他要多次去帮助刘邦呢?
在《史记》的记载中,项伯的确多次帮过刘邦,但项伯帮刘邦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侄儿项羽。
项伯第一次帮刘邦,是在鸿门宴。
刘邦和项羽,本是经常合兵一处的两位将军,后被楚怀王拆散,一个奉命北上,一个奉命西进。出发前,楚怀王和大家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因为动作慢,晚刘邦两个月达到关中,但项羽到达关中时,军事实力远在刘邦之上。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生了叛心,给项羽送去一封密报,称刘邦欲在关中称王,任命秦降王子婴为相国,到那时,关中的一切,都是刘邦的。
就因为晚了两个月,就不能把关中据为己有?项羽不服,于是项羽决定率兵偷袭刘邦。在项羽偷袭刘邦之前,项伯跑到刘邦的营地,把项羽的打算跟刘邦讲了,刘邦自知敌不过,用张良计,向项羽俯首称臣,就这样,有了刘邦的拥护,项羽顺利地成为楚国的主宰,楚怀王则成了空有楚王名头的傀儡,项羽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楚地据为己有了。这桩买卖,实际上,是不亏的,因此,虽然项伯帮了刘邦,但其实也是在帮项羽。
项伯第二次帮刘邦,是在项羽分封天下之时,替刘邦讨得了汉中。
按照项羽和范增原本的算计,把巴蜀分封给刘邦,刘邦本应据有关中,现在只把巴蜀给了刘邦,并宣称“巴蜀也属于关中”,刘邦岂能就此罢休?据《汉书·萧何曹参传》记载,刘邦听闻自己的封地在巴蜀,怒不可遏,当即可诸将商量,谋攻项羽。
后世认为,刘邦当时的军事实力不如项羽,但是,刘邦跟项羽斗,可未必要硬碰硬,如果刘邦能成功地拉拢几个实力派诸侯,对项羽进行偷袭,未必不能成事。让刘邦暂时放弃争斗的,一方面是诸将的厌战,另一方面是萧何站在更高点的谋划,还有一点应该就是咱们前边提到的,项伯成功地帮刘邦讨到了汉中,汉中在刘邦手里,只要项羽一撤,刘邦便可轻而易举地拿下关中,到那时,整个大关中还是刘邦的。这件事情,项伯的确是在帮刘邦,但也是在帮项羽,使项羽也有了喘息之机,否则,刘邦发起狠来,项羽还真未必能成功回到楚地,项羽回不到楚地,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撑不了多久的。
项伯第三次帮刘邦,是在两军阵前救下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楚汉对峙晚期,项羽已现颓势,项羽斗不过刘邦,便使了歹计,把彭城之战中抓到的刘太公绑到城头,用刘太公的性命威胁刘邦,刘邦不吃项羽那一套,项羽便想杀掉刘太公,项伯给项羽劝住了。
项伯对项羽说,“为大事者不顾家”,意思是说,要天下的人,从来都不会为了一个小家庭而放弃天下,项伯又说,“杀之无益,只增祸耳”,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已处于下风了,杀掉刘太公也是无济于事,只能增加祸端。
应该说,项伯看得还是挺透彻的,一个活着的刘太公远比死了的刘太公有用。历史也证明,正是因为保住了刘太公的性命,刘邦后来才和项羽签订了和约,以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如果项羽能在和约签订后缓慢后撤,使刘邦不敢贸然追杀,或许项羽也就不会有垓下之败了。也就是说,项伯表面上是在帮刘邦,实际上是在帮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