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
一、在实际生活寻找数学,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俗话说:“与其拉马饮水,不如让其感到口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如饥似渴投入到学习中。经过实践,教师与其不断地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不如让学生轻轻愉快地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从中体现到感知数学的地位与价值。为此,要求每个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记录自己或别人应用数学的情况,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并及时加以记录和整理。
有一次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日记部”中记录应用数学知识的问题向同学汇报,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她买洗衣粉用去12元,买苹果用去18元,买猪肉用去23元,共用人民币53元。学生的踊跃发言,扩大学生信息交流,扩大学生的信息储备,从中领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学完《最大公约数》后,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铺会议室长是8.3米,宽是7.5米,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学生设计用40c m× 40c m、50c m× 50c m、60c m×60c m、70c m×70c m等规格的方砖来铺地的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交流和优化,最后选出用50c m×50c m的方砖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块的方砖,既美观,又不造成浪费,比较经济实惠。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识识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信息中学会做数学,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收集和运用信息进行学习是新新课程的要求,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时,教师不光从数学角度还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取舍这些信息,让学生运用这些正确的信息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有一位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编了一道题:星期天我们全家去运河商场买东西,爸爸买了一包4元钱的红梅烟,妈妈花5元钱买了一袋花生,我买了一本词典和两本书,一共用了45元钱。我花的钱是爸爸妈妈花的和的几倍?他列式为:45÷(4+5),计算结果等于9。这个学生做出这样的结果使我心中受到触动,我问全班同学:“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还有什么话要补充的?”这时,有的学生说:“这个学生用的钱太多了。”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舍不得花钱,我们也不能太浪费,应该向他爸爸妈妈学习”还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让我们吃得好、穿得好,我们要更加认真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他们”……这些话不正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要同时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数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挥数学知识的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把学校的篮球场面积计算出来,在第三天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求让学生把自己计算的结果告诉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我丈量出篮球场长是56米,宽45米,根据长方形公式=长Ⅹ宽,即是56Ⅹ45=2520平方米、;有的学生说我尺来量出来;由于学生通过亲自的丈量,并通过计算,把学校的一块空地计算出来,学生能够计算出来,这表现了学生不但能够亲自实践,而且在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让学生在开发性的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利用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更敏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生学习“10的加减法”时,教材上有一副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知道画的是8个小朋友,10把椅子,教师启发学生:“小朋友坐下来后,还有2把椅子是空着的?”学生经地思考,有的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答方法。张小明同学提出的是用连线的方法:“一个人和一把椅子相连,最后还有两把椅子没有人相连,就有两个椅子是空着。”同学们在互相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其它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各种数学运算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一、在实际生活寻找数学,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俗话说:“与其拉马饮水,不如让其感到口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如饥似渴投入到学习中。经过实践,教师与其不断地强调数学应用的重要性,不如让学生轻轻愉快地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从中体现到感知数学的地位与价值。为此,要求每个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记录自己或别人应用数学的情况,从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并及时加以记录和整理。
有一次在上数学课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在“日记部”中记录应用数学知识的问题向同学汇报,这时,学生纷纷举手,争着回答:有的说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她买洗衣粉用去12元,买苹果用去18元,买猪肉用去23元,共用人民币53元。学生的踊跃发言,扩大学生信息交流,扩大学生的信息储备,从中领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学完《最大公约数》后,让学生设计一个用方砖铺会议室长是8.3米,宽是7.5米,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学生设计用40c m× 40c m、50c m× 50c m、60c m×60c m、70c m×70c m等规格的方砖来铺地的几种方案。再经过学生的交流和优化,最后选出用50c m×50c m的方砖的方案。理由是:选用这种方案,可以全部都用整块的方砖,既美观,又不造成浪费,比较经济实惠。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识识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信息中学会做数学,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收集和运用信息进行学习是新新课程的要求,在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时,教师不光从数学角度还要从多方面去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取舍这些信息,让学生运用这些正确的信息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有一位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编了一道题:星期天我们全家去运河商场买东西,爸爸买了一包4元钱的红梅烟,妈妈花5元钱买了一袋花生,我买了一本词典和两本书,一共用了45元钱。我花的钱是爸爸妈妈花的和的几倍?他列式为:45÷(4+5),计算结果等于9。这个学生做出这样的结果使我心中受到触动,我问全班同学:“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还有什么话要补充的?”这时,有的学生说:“这个学生用的钱太多了。”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舍不得花钱,我们也不能太浪费,应该向他爸爸妈妈学习”还有的学生说:“爸爸妈妈让我们吃得好、穿得好,我们要更加认真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他们”……这些话不正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要同时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数学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发挥数学知识的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把学校的篮球场面积计算出来,在第三天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求让学生把自己计算的结果告诉同学,谈谈自己是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说:“我丈量出篮球场长是56米,宽45米,根据长方形公式=长Ⅹ宽,即是56Ⅹ45=2520平方米、;有的学生说我尺来量出来;由于学生通过亲自的丈量,并通过计算,把学校的一块空地计算出来,学生能够计算出来,这表现了学生不但能够亲自实践,而且在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让学生在开发性的问题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并利用教材中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思维更敏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生学习“10的加减法”时,教材上有一副图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学生知道画的是8个小朋友,10把椅子,教师启发学生:“小朋友坐下来后,还有2把椅子是空着的?”学生经地思考,有的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解答方法。张小明同学提出的是用连线的方法:“一个人和一把椅子相连,最后还有两把椅子没有人相连,就有两个椅子是空着。”同学们在互相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法,其它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各种数学运算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