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列宁曾用这个金光闪闪的比喻来揭露托洛茨基的假革命的真面目。这个否定性的判断提醒人们,对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去伪存真。如果真伪不辨,就容易上当受骗。
其实,对去伪存真的重要性,古人早有切身体会。《战国策》中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议论文,通过邹忌用现身说法谏请期望要广开言路,说明不能偏听偏信的道理。有一天,邹忌先后问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他和城北徐公谁更美丽。三人一致回答都说他比徐公美的多。第二天徐公来见邹忌,在谈话过程中,邹忌反复观察徐公的容貌,已深感自己不如他漂亮,再偷偷地照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身影和面貌,更觉得相差太远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想了又想,终于领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吾妻之美我者也,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本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形体容貌虽美,但与徐公相比,则相形见绌。妻子,小妾和客人不顾事实,硬说他比徐公美,完全是以假乱真,颠倒黑白。而他们三人之所以要用假话来赞美邹忌,又各有其真正的原因。说穿了,妻子是由于喜欢他而赞美自己的丈夫,小妾是由于害怕而赞美他,客人则是有求于他而赞美。三人的赞美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并不是从事物的本质而去真实反映的。
“去伪存真”,也是人们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的重要方法。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事物的现象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现象中真相和假象互相夹杂,特别是许多事物外表相类似,而实际却不一样,本质上不同的东西,在现象中却往往相类似,这就更增加了分辨真假的困难。《战国策》的《西门豹为邺令》里有段话指出:“夫物多相类而非也。”接着,文中举了许多实例:莠草很像禾苗,白骨同象牙疑似,武夫石类似玉石……说明这些都是“似之而非者也。”相传诸葛亮作《十六策》,其中《察疑篇》也提到“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为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蒌似瓜,愚者食之。”这些话其意思也就是说,许多东西从外表上看非常相似,愚笨的分辨不了真假,必然上当受骗。的确,有许多事物,从表面上看不无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而言,却是根本不相同的东西。有些表面上看起来是真实的东西,实际上却是虚假的。有些似乎是正确的事情,实际上又是错误的,反之亦然。总之,真的和假的,善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如果不去认真识别,往往使人难以分辨。我们经常也碰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商品特别是一些保健品和药品,它们的包装非常精美,说明非常诱人,各种宣传和广告铺天盖地,被商家宣传的如何好,专治各类疾病,甚至可以包治百病,说的天花乱坠,使消费者心动。而人们使用后并不像推销商说的那样,有什么特别的效果,有些患者服用后明显感到不适,反而耽误了治疗,更加重了自身的病情,现在社会上的假货可以说泛滥成灾,绝大多数假货就是靠外表包装,虚假广告,来迷惑消费者。如果人们放松警惕,不去认真辨别,很容易上当受骗。近年来,电信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诈骗的数额越来越大,有些被骗者家破人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从骗子的诈骗手段来看,骗子们经常以获奖为诱饵进行诈骗,其实骗术并不高明,但总有人经不住骗子的诱惑,轻易上当。这些都是对事物缺乏分辨,不善于“去伪存真”的现实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真伪一时难以分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认识论来说,一方面是因为事物本身和事实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往往不是一致的。而在现象中又常常夹杂着许多假象。加之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当它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时,人们要真正的把握它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主观方面如知识、经验、方法乃至于立场、观点的影响的原因,人们的认识不可能绝对地正确反映客观现象。甚至主观和客观完全不符合,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把假象当作真相,把现象看作是本质,产生种种错觉,乃至于铸成认识上的重大错误。当然,我们说真假一时难辨,决不意味着真假永远不可分辨,真假没有一个标准。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无是非论”了。白居易有两句诗:“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萤之非火,露不是珠,告诉我们一切真假终究是可以分辨的。问题是要不断提高我们鉴别真伪的能力。像孙悟空一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去伪存真”,即使人妖颠倒,也不受其迷惑。
“去伪存真”,首先要有疑似精神,就是说,对事物间的相似之点敢于提出质疑,做到“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我们不是主张随心所欲的怀疑一切,而是主张有科学根据的怀疑。一个人的脑袋是长在自己的脖颈子上的,听到任何一桩未经证实的传闻,看到任何一种可疑的现象,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一番,既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也不能偏听偏信,囿于己见。《吕氏春秋》的《察传》篇有段话说的好,“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貜。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以至会闹出“白为黑,黑为白”,颠倒黑白的笑话来。有的人开始也对传闻存疑,但人言可畏,众人一说,就六神无主,只好信假为真了。正像《战国策》中“三人为虎”的寓言说的一样,热闹的市场上怎么会闯来老虎呢!一个人说“市有虎”,你不信;二人说“市有虎”,你就会怀疑动摇了;三人说“市有虎”,你是信还是不信?寡人信之矣!这样“三人言而成虎”,结果仍然是信假为真了。曾参号称贤人,他的母亲本来对他最了解,但“三告投杼,其母生疑”,只听到别人接二连三地说“曾参杀人了!”母亲就居然相信了,急忙丢下织梭翻墙逃走了。其实,后来终于弄明白,是一个和他儿子同名的杀了人。这也是信假为真的一个历史故事。更有甚者,有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做独立思考,听到风就是雨,一味盲从。“矮人欢聚何曾见,皆是随人说短长。”明代赵南星撰写的《笑赞》有一则笑话很发人深省“一瞽者与众人坐,众有所见而笑,瞽者亦笑。众问之曰:‘何所见而笑?’瞽者曰:‘你们所笑定然不差。’”瞎子无目,只好随人而笑。让我们感慨的是,“然有目而事事随人,人差亦差者,颇亦不少。”这种一味盲从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不是时有所见吗?一些腐败官员蜕化变质,贪污成性,道德败坏,与他们结交的形形色色的“朋友”的一味盲从不无关系。有目而不明察事物,为他人之言是听,或者不躬亲视事,偏听偏信,也同样会受到蒙蔽而不明真实。邹忌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如果他偏听偏信,不亲自从同徐公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容貌比徐公差得远,那也就会受到蒙蔽,而不可能有自知之明了。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认识过程中,把真、善、美同假、恶、丑这些对立的东西做一番比较,是去伪存真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鲁迅先生在一篇杂文中曾谈到,乡下人常常把硫化铜误认为是金子,空口和他争论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如果遇到一点真的金矿,只要用手掂一掂轻重,比较比较,他就会明白了。因此,他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
去伪存真,不仅要有正确的逻辑加工方法,更重要的是靠实践来不断去检验,辨别真伪。一切结果和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它不是在它的开始和先头。离开了调查研究就不会获得真知。特别是要推翻前人的谬论,更需要深入虎穴的实践勇气。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轻重不同的武器从空中落地,“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一千八百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的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真可谓:圣人立言千钧句,后生循道万世则。直到十六世纪意大利出了个伽利略才敢于跳出前人的枷锁,向权威提出了挑战。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彻底宣告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定律的破产和终结。一五八九年的一天,伽利略——一个年方二十五岁的比萨大学的青年数学讲师,同他的辩论对手和许多人一道来到了比萨斜塔。他登上塔顶,将一个重一百磅,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人所料地两个铁球差不多是平行的一齐落到地上。面对这个无情的实验,在场观看的辩论对手,各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当然也有个别的死硬反对派,仍坚持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绝不会错误的”,胡诌这是伽利略施了什么魔法阻住了大铁球的速度,但又无可奈何,拿不出什么证据来。最后在众人的哄然大笑中耸耸肩膀溜走了。
这个被科学界誉为美谈佳话,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加速度都是一样的,如果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它们将是同时着地的。这就是为伽利略所证明的,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科学常识的自由落体定律。它打破了一千八百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
“比萨斜塔实验”,从自然科学史上为实践辨别真伪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岁寒知松柏之后凋,实践辨理论之真伪。”伽利略同其对手的辩论由实践作出了最公正的裁判,自然科学的任何一种假说、学说,哪怕它的体系完美无缺,天衣无缝,它的逻辑严谨周密,无懈可击,只有当它被实践证明了之后,才当作真理而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凡事不目见耳闻,是不可臆断有无,不能去伪存真的。我们要继承一切优秀文化和正确学说,通过鉴别真伪,去伪存真,提出新的看法,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其实,对去伪存真的重要性,古人早有切身体会。《战国策》中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议论文,通过邹忌用现身说法谏请期望要广开言路,说明不能偏听偏信的道理。有一天,邹忌先后问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他和城北徐公谁更美丽。三人一致回答都说他比徐公美的多。第二天徐公来见邹忌,在谈话过程中,邹忌反复观察徐公的容貌,已深感自己不如他漂亮,再偷偷地照着镜子看着自己的身影和面貌,更觉得相差太远了。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想了又想,终于领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吾妻之美我者也,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本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形体容貌虽美,但与徐公相比,则相形见绌。妻子,小妾和客人不顾事实,硬说他比徐公美,完全是以假乱真,颠倒黑白。而他们三人之所以要用假话来赞美邹忌,又各有其真正的原因。说穿了,妻子是由于喜欢他而赞美自己的丈夫,小妾是由于害怕而赞美他,客人则是有求于他而赞美。三人的赞美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并不是从事物的本质而去真实反映的。
“去伪存真”,也是人们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的重要方法。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些材料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事物的现象五光十色,千奇百怪,现象中真相和假象互相夹杂,特别是许多事物外表相类似,而实际却不一样,本质上不同的东西,在现象中却往往相类似,这就更增加了分辨真假的困难。《战国策》的《西门豹为邺令》里有段话指出:“夫物多相类而非也。”接着,文中举了许多实例:莠草很像禾苗,白骨同象牙疑似,武夫石类似玉石……说明这些都是“似之而非者也。”相传诸葛亮作《十六策》,其中《察疑篇》也提到“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为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蒌似瓜,愚者食之。”这些话其意思也就是说,许多东西从外表上看非常相似,愚笨的分辨不了真假,必然上当受骗。的确,有许多事物,从表面上看不无相似之处,但从本质上而言,却是根本不相同的东西。有些表面上看起来是真实的东西,实际上却是虚假的。有些似乎是正确的事情,实际上又是错误的,反之亦然。总之,真的和假的,善的和恶的,美的和丑的,如果不去认真识别,往往使人难以分辨。我们经常也碰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商品特别是一些保健品和药品,它们的包装非常精美,说明非常诱人,各种宣传和广告铺天盖地,被商家宣传的如何好,专治各类疾病,甚至可以包治百病,说的天花乱坠,使消费者心动。而人们使用后并不像推销商说的那样,有什么特别的效果,有些患者服用后明显感到不适,反而耽误了治疗,更加重了自身的病情,现在社会上的假货可以说泛滥成灾,绝大多数假货就是靠外表包装,虚假广告,来迷惑消费者。如果人们放松警惕,不去认真辨别,很容易上当受骗。近年来,电信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而且诈骗的数额越来越大,有些被骗者家破人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从骗子的诈骗手段来看,骗子们经常以获奖为诱饵进行诈骗,其实骗术并不高明,但总有人经不住骗子的诱惑,轻易上当。这些都是对事物缺乏分辨,不善于“去伪存真”的现实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真伪一时难以分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认识论来说,一方面是因为事物本身和事实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往往不是一致的。而在现象中又常常夹杂着许多假象。加之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当它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时,人们要真正的把握它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主观方面如知识、经验、方法乃至于立场、观点的影响的原因,人们的认识不可能绝对地正确反映客观现象。甚至主观和客观完全不符合,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把假象当作真相,把现象看作是本质,产生种种错觉,乃至于铸成认识上的重大错误。当然,我们说真假一时难辨,决不意味着真假永远不可分辨,真假没有一个标准。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无是非论”了。白居易有两句诗:“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萤之非火,露不是珠,告诉我们一切真假终究是可以分辨的。问题是要不断提高我们鉴别真伪的能力。像孙悟空一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去伪存真”,即使人妖颠倒,也不受其迷惑。
“去伪存真”,首先要有疑似精神,就是说,对事物间的相似之点敢于提出质疑,做到“疑似之迹,不可不察”。我们不是主张随心所欲的怀疑一切,而是主张有科学根据的怀疑。一个人的脑袋是长在自己的脖颈子上的,听到任何一桩未经证实的传闻,看到任何一种可疑的现象,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一番,既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也不能偏听偏信,囿于己见。《吕氏春秋》的《察传》篇有段话说的好,“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貜。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以至会闹出“白为黑,黑为白”,颠倒黑白的笑话来。有的人开始也对传闻存疑,但人言可畏,众人一说,就六神无主,只好信假为真了。正像《战国策》中“三人为虎”的寓言说的一样,热闹的市场上怎么会闯来老虎呢!一个人说“市有虎”,你不信;二人说“市有虎”,你就会怀疑动摇了;三人说“市有虎”,你是信还是不信?寡人信之矣!这样“三人言而成虎”,结果仍然是信假为真了。曾参号称贤人,他的母亲本来对他最了解,但“三告投杼,其母生疑”,只听到别人接二连三地说“曾参杀人了!”母亲就居然相信了,急忙丢下织梭翻墙逃走了。其实,后来终于弄明白,是一个和他儿子同名的杀了人。这也是信假为真的一个历史故事。更有甚者,有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做独立思考,听到风就是雨,一味盲从。“矮人欢聚何曾见,皆是随人说短长。”明代赵南星撰写的《笑赞》有一则笑话很发人深省“一瞽者与众人坐,众有所见而笑,瞽者亦笑。众问之曰:‘何所见而笑?’瞽者曰:‘你们所笑定然不差。’”瞎子无目,只好随人而笑。让我们感慨的是,“然有目而事事随人,人差亦差者,颇亦不少。”这种一味盲从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不是时有所见吗?一些腐败官员蜕化变质,贪污成性,道德败坏,与他们结交的形形色色的“朋友”的一味盲从不无关系。有目而不明察事物,为他人之言是听,或者不躬亲视事,偏听偏信,也同样会受到蒙蔽而不明真实。邹忌就悟出了这个道理。如果他偏听偏信,不亲自从同徐公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容貌比徐公差得远,那也就会受到蒙蔽,而不可能有自知之明了。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认识过程中,把真、善、美同假、恶、丑这些对立的东西做一番比较,是去伪存真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鲁迅先生在一篇杂文中曾谈到,乡下人常常把硫化铜误认为是金子,空口和他争论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如果遇到一点真的金矿,只要用手掂一掂轻重,比较比较,他就会明白了。因此,他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
去伪存真,不仅要有正确的逻辑加工方法,更重要的是靠实践来不断去检验,辨别真伪。一切结果和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它不是在它的开始和先头。离开了调查研究就不会获得真知。特别是要推翻前人的谬论,更需要深入虎穴的实践勇气。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轻重不同的武器从空中落地,“快慢与其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一千八百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的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真可谓:圣人立言千钧句,后生循道万世则。直到十六世纪意大利出了个伽利略才敢于跳出前人的枷锁,向权威提出了挑战。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彻底宣告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定律的破产和终结。一五八九年的一天,伽利略——一个年方二十五岁的比萨大学的青年数学讲师,同他的辩论对手和许多人一道来到了比萨斜塔。他登上塔顶,将一个重一百磅,一个重一磅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人所料地两个铁球差不多是平行的一齐落到地上。面对这个无情的实验,在场观看的辩论对手,各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当然也有个别的死硬反对派,仍坚持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绝不会错误的”,胡诌这是伽利略施了什么魔法阻住了大铁球的速度,但又无可奈何,拿不出什么证据来。最后在众人的哄然大笑中耸耸肩膀溜走了。
这个被科学界誉为美谈佳话,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加速度都是一样的,如果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它们将是同时着地的。这就是为伽利略所证明的,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科学常识的自由落体定律。它打破了一千八百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
“比萨斜塔实验”,从自然科学史上为实践辨别真伪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岁寒知松柏之后凋,实践辨理论之真伪。”伽利略同其对手的辩论由实践作出了最公正的裁判,自然科学的任何一种假说、学说,哪怕它的体系完美无缺,天衣无缝,它的逻辑严谨周密,无懈可击,只有当它被实践证明了之后,才当作真理而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凡事不目见耳闻,是不可臆断有无,不能去伪存真的。我们要继承一切优秀文化和正确学说,通过鉴别真伪,去伪存真,提出新的看法,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