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为何拖了将近一个半世纪才灭亡,和藩镇有关系吗?
因为唐朝其实还不到该灭亡的时候。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朝其实处在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巅峰期,大致相当于清朝的乾隆时期,这个时候,百姓的生活其实远没有到过不下去的地步,不管是起义造反,还是割据叛乱,其实在整个国家的社会面上并不能得到很大的支持。
所以说安禄山史思明造反也就只是靠着自己卢龙范阳河东的势力,当这部分力量被灭掉之后,安禄山也就算完蛋了,而安禄山玩蛋之后,百姓并不想反朝廷,只想回去继续过安生日子,再加上江南税赋的输入,因此自然可以继续续下去。
但是唐朝也无法真正中兴重振,因为边关割据势力已成,唐朝北方几个重镇都陷入割据之中,唐时不同于汉初,已经没有办法单靠关中压制全国,虽然有忠于唐朝的藩镇,但人家忠于朝廷归忠于朝廷,但关起门来,还是想做土皇帝。
和朱温打的李嗣源正是如此,朱温篡唐的时候,这个沙陀将领伤心欲绝是真的,但唐庭如果想收回他的割据权力,那恐怕老兄也不会愿意。
而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其实是第二帝国时期对封建顽疾的尝试,但其实,就像资本主义永远会爆发经济危机一样,庞大的封建帝国是无法真正解决土地兼并、地方割据的问题的。续的最久的可以说是大明朝,但是明朝后期,军户一样不堪一用,最后还是只能指望将领自己募兵练兵,辽东后期,军阀割据的景象已经初见端倪,而内部的土地兼并也压抑不住了。
藩镇割据使得军人力量成为时代主流。这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至少自代宗开始各代皇帝的有意为之。最直接的证据是,皇帝开始不断地新设藩镇。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军人力量的崛起,意味着士族门阀渐渐衰落。
诚然,军人力量失控确实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军人力量也常常能染指地方行政经济权力造成割据,军人力量在某些时候还能够实现父死子继。但是,与那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隐然能与皇权争锋的士族门阀相比,军人力量的崛起显然使皇权更稳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