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进食障碍为何愈发普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进食障碍概述与背景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可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进食障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瘦为美的风潮就在西方贵族小姐们之间流行起来,原因是维多利亚风格的欧式宫廷裙会显得腰粗,所以束腰、节食等减肥方法应运而生,进食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进食障碍属心理疾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本人认为进食障碍的流行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将进食障碍的普及列入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之内。
二、中国进食障碍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加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以“胖”为有福相、忠厚的观念,进食障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近二十年来“进食障碍”这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2013年在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对女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中国的进食障碍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当,该调查被认为是对中国进食障碍发生率进行的最准确评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988 年 12 月至 2000 年 12 月的 13 年间收治进食障碍患者 51 例,平均收治 3.9 例/年;2001 年后进食障碍住院患者迅速攀升,由每年几十例增加到百例左右,到 2014 年住院患者达 150 例以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近 10 年(2004-2013 年)收住院的进食障碍患者为 134 例,前 10 年(1994-2003 年)仅为 49 例,前者为 2.7 倍。
神经性厌食症在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Steinhausen 等(2002)报告成人神经性厌食症的平均死亡率为 5%,Treasure(2005)报告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约为 5.9%。进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 5%。
三、进食障碍易患病人群
从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发表的论文可得根据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维度划分,进食障碍高发病人群聚焦于青少年、女性、白人和亚裔、模特与舞蹈生这类对体重要求严格的工作中。
四、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此部分将结合“进食障碍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一文中的进食障碍调查现状,根据具有不同特点的患病人群及部分临床病例来分析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1.个人
(1)遗传因素
在ed的基因学研究中,遗传因素可能达28%~83%,影响ED的基因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情绪基因、代谢基因和性别。在ED表观遗传机制中,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的ED症状与母亲孕期和分娩时所处的环境和情绪以及硬件条件(以营养摄入为主)有关。具体表现为环境恶劣、情绪低落和营养缺乏对胎儿的表观遗传产生负面影响。
(2)性格特点与个人经历
通过本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身边病友的采访归纳出进食障碍患者的相似的性格特点与经历:
一、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较为优秀
二、有特定的诱因导致患者对体型极度不满意
三、都通过极度节食的方法来减少体重
2.社会因素
(1)经济:经济发展与进食障碍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繁荣让越来越多的人的消费类型从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一对应并逐级向上推进,我们可发现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往上的需求层次与这个时代“以瘦为美的观点均有联系,且随着需求等级的上升,体型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加。在情感和归属需要这层,你还不需要“瘦”来维持友情和爱情,交友与恋爱更注重的是性格和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外貌与之相比显的就不太重要了。但是在尊重需求和审美需求中,外貌的姣好就比较有优势了。古语有言:相由心生。虽然这句话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貌条件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是很重要的。除去被他人羡慕的满足感和优越感,通过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也会让人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带给人高度的精神满足感,而精神满足往往是钱所无法带来的。
(2)文化:文化可以说是造成进食障碍流行的罪魁祸首了。以瘦为美的观点始于西方,主要归结于宗教,物质和政治三个因素。首先说宗教。宗教在欧洲有着极高的地位。基督教中,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行,少吃少喝,忍受饥饿的煎熬。教皇甚至把把"暴食"列为七宗罪之一。其次是物质,欧洲开辟新航路后,大量财富流入了欧洲,穷人的温饱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胖”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利,人们也就不再羡慕那些身材肥胖的人了。最后一点就是政治对审美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肥胖的代表,革命群众把胖和腐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不会以胖为美了。
除了美,健康也是促使瘦成为主流的一个原因。诚然,超重和肥胖是不健康的表现,然而健康要求的“瘦”并不是真正的“瘦”,而是BMI在18.5到24之间的适中体重。在个体完美主义和“害怕反弹”的想法与社会传媒、营销的大肆宣传下双重作用下,部分的减肥者走了极端,演变成了“进食障碍”。
随着“以瘦为美”观点的普及,体重管理的产业应运而生:减肥药、薄荷健康app、keep……除去减肥药不说,健康监测、运动健身的app既然能合法进入手机的应用市场就说明合理使用它对人是无害的。但是根据进食障碍的年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14岁到19岁是进食障碍的高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一般都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三观未定型,情绪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大,而由于国内对进食障碍了解相对较少,此类app也没有相对的使用指南和年龄限制,部分孩子可能会突破最低体重的红线从此掉进进食障碍的深渊。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患病的几率更大。根据我国大学生活现状,第一,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空闲时间多,花在“抖音”“快手”和各类综艺节目的时间更长,会在网红和各类偶像团体的视频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一种“瘦即是美”的观念。第二,不管是通过兼职还是家庭支持,大部分大学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就为神经性贪食提供了基础,即大量进食然后通过泻药、催吐的方式来防止发胖。第三,除了个别走读生,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采取住校模式的,家长的管控难以触碰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ED提供了可乘之机。
传媒对进食障碍的传播起了重要影响。首先是传媒内容。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男孩对体型的管理没有女性那么苛刻。但是近些年来男孩患进食障碍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考虑到男性在此问题上更倾向于隐瞒,进食障碍女性与男性之比可能高于2:1,此现象与近年韩流文化的入侵导致男性“娘化”的现象有着一定的关联。
虽然进食障碍的男性比例在提升,但在整体上女性的患病率仍然高于男性。
其次是传媒手段。当今的传媒手段愈发丰富,报纸、广播的功能性在逐渐减弱,电视、互联网和手机这几种信息传递媒介在当下极为火热。传媒手段的丰富开阔了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的通道,大众在媒体的宣传下潜移默化地被“瘦就是美、就是好、就是优秀”的观念影响。但由于“减肥”在社会大观念下只是女孩子追求美丽的一种方式,且健康的瘦是对人有利的,所以薄荷app、keep在合法的范围内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除了减肥产业的发展,小视频领域的网红也市场通过秀身材而吸引流量——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这些“热点”只是网红哗众取宠的噱头,一开始人们也只是处于觉得好玩和跟风的心理去模仿,但是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被洗脑,观念发生扭曲,觉得这样才是“好”,是“优秀”,是炫耀的资本,这样的影响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
五、预防措施
由于发病率逐年增高,近些年进食障碍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央视发文整治吃播不良现象、广电开展“扫娘”行动,由此估计进食障碍的发病率速度会小幅减缓,除此之外,作者对进食障碍的预防提出以下建议:
1.坚决执行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
2.规范身材管理行业的标准,设置体重下限,对于app要求企业发布科学的使用指南,限制适用年龄。
拿薄荷app来说,里面不少用户反映有个别营养师和教练也是进食障碍患者,所以要严格限制从业人员标准,不能让有害之风传播。
3.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监测,将心理健康包括进食情况纳入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要专业人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4.国家对进食障碍的危害进行宣传,发布政策让学校、公司组织进行有关进食障碍疾病的学习,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的危害与严重后果。
六、结语
进食障碍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但由于国内对此方面缺少关注导致患病率逐年增高,很多没有意识到饮食异常行为是一种病的患者最后会被活活饿死。但现在不少专家已经认识到此问题严重性,国家也开始采取相对措施,相信通过国家辅助人们改变对于体型和饮食的认知和相关政策的加持,进食障碍致死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控制,进食障碍导致的悲剧有一天将不再重演。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可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进食障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瘦为美的风潮就在西方贵族小姐们之间流行起来,原因是维多利亚风格的欧式宫廷裙会显得腰粗,所以束腰、节食等减肥方法应运而生,进食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进食障碍属心理疾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本人认为进食障碍的流行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将进食障碍的普及列入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之内。
二、中国进食障碍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加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以“胖”为有福相、忠厚的观念,进食障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近二十年来“进食障碍”这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2013年在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对女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中国的进食障碍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当,该调查被认为是对中国进食障碍发生率进行的最准确评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988 年 12 月至 2000 年 12 月的 13 年间收治进食障碍患者 51 例,平均收治 3.9 例/年;2001 年后进食障碍住院患者迅速攀升,由每年几十例增加到百例左右,到 2014 年住院患者达 150 例以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近 10 年(2004-2013 年)收住院的进食障碍患者为 134 例,前 10 年(1994-2003 年)仅为 49 例,前者为 2.7 倍。
神经性厌食症在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Steinhausen 等(2002)报告成人神经性厌食症的平均死亡率为 5%,Treasure(2005)报告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约为 5.9%。进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 5%。
三、进食障碍易患病人群
从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发表的论文可得根据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维度划分,进食障碍高发病人群聚焦于青少年、女性、白人和亚裔、模特与舞蹈生这类对体重要求严格的工作中。
四、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此部分将结合“进食障碍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一文中的进食障碍调查现状,根据具有不同特点的患病人群及部分临床病例来分析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1.个人
(1)遗传因素
在ed的基因学研究中,遗传因素可能达28%~83%,影响ED的基因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情绪基因、代谢基因和性别。在ED表观遗传机制中,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的ED症状与母亲孕期和分娩时所处的环境和情绪以及硬件条件(以营养摄入为主)有关。具体表现为环境恶劣、情绪低落和营养缺乏对胎儿的表观遗传产生负面影响。
(2)性格特点与个人经历
通过本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身边病友的采访归纳出进食障碍患者的相似的性格特点与经历:
一、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较为优秀
二、有特定的诱因导致患者对体型极度不满意
三、都通过极度节食的方法来减少体重
2.社会因素
(1)经济:经济发展与进食障碍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繁荣让越来越多的人的消费类型从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一对应并逐级向上推进,我们可发现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往上的需求层次与这个时代“以瘦为美的观点均有联系,且随着需求等级的上升,体型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加。在情感和归属需要这层,你还不需要“瘦”来维持友情和爱情,交友与恋爱更注重的是性格和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外貌与之相比显的就不太重要了。但是在尊重需求和审美需求中,外貌的姣好就比较有优势了。古语有言:相由心生。虽然这句话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貌条件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是很重要的。除去被他人羡慕的满足感和优越感,通过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也会让人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带给人高度的精神满足感,而精神满足往往是钱所无法带来的。
(2)文化:文化可以说是造成进食障碍流行的罪魁祸首了。以瘦为美的观点始于西方,主要归结于宗教,物质和政治三个因素。首先说宗教。宗教在欧洲有着极高的地位。基督教中,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行,少吃少喝,忍受饥饿的煎熬。教皇甚至把把"暴食"列为七宗罪之一。其次是物质,欧洲开辟新航路后,大量财富流入了欧洲,穷人的温饱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胖”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利,人们也就不再羡慕那些身材肥胖的人了。最后一点就是政治对审美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肥胖的代表,革命群众把胖和腐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不会以胖为美了。
除了美,健康也是促使瘦成为主流的一个原因。诚然,超重和肥胖是不健康的表现,然而健康要求的“瘦”并不是真正的“瘦”,而是BMI在18.5到24之间的适中体重。在个体完美主义和“害怕反弹”的想法与社会传媒、营销的大肆宣传下双重作用下,部分的减肥者走了极端,演变成了“进食障碍”。
随着“以瘦为美”观点的普及,体重管理的产业应运而生:减肥药、薄荷健康app、keep……除去减肥药不说,健康监测、运动健身的app既然能合法进入手机的应用市场就说明合理使用它对人是无害的。但是根据进食障碍的年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14岁到19岁是进食障碍的高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一般都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三观未定型,情绪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大,而由于国内对进食障碍了解相对较少,此类app也没有相对的使用指南和年龄限制,部分孩子可能会突破最低体重的红线从此掉进进食障碍的深渊。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患病的几率更大。根据我国大学生活现状,第一,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空闲时间多,花在“抖音”“快手”和各类综艺节目的时间更长,会在网红和各类偶像团体的视频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一种“瘦即是美”的观念。第二,不管是通过兼职还是家庭支持,大部分大学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就为神经性贪食提供了基础,即大量进食然后通过泻药、催吐的方式来防止发胖。第三,除了个别走读生,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采取住校模式的,家长的管控难以触碰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ED提供了可乘之机。
传媒对进食障碍的传播起了重要影响。首先是传媒内容。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男孩对体型的管理没有女性那么苛刻。但是近些年来男孩患进食障碍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考虑到男性在此问题上更倾向于隐瞒,进食障碍女性与男性之比可能高于2:1,此现象与近年韩流文化的入侵导致男性“娘化”的现象有着一定的关联。
虽然进食障碍的男性比例在提升,但在整体上女性的患病率仍然高于男性。
其次是传媒手段。当今的传媒手段愈发丰富,报纸、广播的功能性在逐渐减弱,电视、互联网和手机这几种信息传递媒介在当下极为火热。传媒手段的丰富开阔了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的通道,大众在媒体的宣传下潜移默化地被“瘦就是美、就是好、就是优秀”的观念影响。但由于“减肥”在社会大观念下只是女孩子追求美丽的一种方式,且健康的瘦是对人有利的,所以薄荷app、keep在合法的范围内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除了减肥产业的发展,小视频领域的网红也市场通过秀身材而吸引流量——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这些“热点”只是网红哗众取宠的噱头,一开始人们也只是处于觉得好玩和跟风的心理去模仿,但是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被洗脑,观念发生扭曲,觉得这样才是“好”,是“优秀”,是炫耀的资本,这样的影响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
五、预防措施
由于发病率逐年增高,近些年进食障碍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央视发文整治吃播不良现象、广电开展“扫娘”行动,由此估计进食障碍的发病率速度会小幅减缓,除此之外,作者对进食障碍的预防提出以下建议:
1.坚决执行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
2.规范身材管理行业的标准,设置体重下限,对于app要求企业发布科学的使用指南,限制适用年龄。
拿薄荷app来说,里面不少用户反映有个别营养师和教练也是进食障碍患者,所以要严格限制从业人员标准,不能让有害之风传播。
3.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监测,将心理健康包括进食情况纳入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要专业人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4.国家对进食障碍的危害进行宣传,发布政策让学校、公司组织进行有关进食障碍疾病的学习,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的危害与严重后果。
六、结语
进食障碍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但由于国内对此方面缺少关注导致患病率逐年增高,很多没有意识到饮食异常行为是一种病的患者最后会被活活饿死。但现在不少专家已经认识到此问题严重性,国家也开始采取相对措施,相信通过国家辅助人们改变对于体型和饮食的认知和相关政策的加持,进食障碍致死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控制,进食障碍导致的悲剧有一天将不再重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