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理论

 我来答
柠檬心理
2022-11-30 · 百度认证:南京柠心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柠檬心理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r\n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比如说我意识到现在是白天。\r\n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r\n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r\n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有的书上也会将其翻译成下意识。\r\n弗洛伊德有时用冰山里比喻无意识的重要性。就像冰山的主要部分存在水面之下,人类个性的主要部分也位于意识水平之下;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真正重要的引起因素位于个性的这个部分之中,因此,要了解人类行为就必须揭示无意识。\r\n在弗洛伊德看来,如前所述,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从前意识到意识,或者从意识到前意识,都是转眼之间的事,二者虽有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我们可以用虚线来表示。而无意识(潜意识)要回到意识里来,在弗洛伊德看来,是很困难的,因为二者之间壁垒分明,似乎在意识的门口有着严密的防守,不准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随意侵入。因此,我们可以用实线来表示。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中,把这种防守作用叫做“检查作用”或“检查员”。\r\n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潜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像,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r\n\r\n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和本我》一书,以另一种方式来看个性:即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r\n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它是新生婴儿出生时具有的初始系统。本我不知道对错,对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一无所知,对自己没有抑制。它只寻求满足,根据”愉快原则”行事,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确实描述了刚刚出生后的婴儿的特点。在生命这一阶段的人还没有体验过渴望所需东西的困难,也没有道德信念;因此把婴儿看做“全是本我”不是没有道理的。\r\n本我是人类本能存在的地方,人生来具有生产本能和死亡本能。生产本能支持和助长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及饿、口渴和性趋力是生存本能的部分。本能具有能力,本能的心理能力驱动着人类的活动。生命本能的能力称为力比多。\r\n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内心保存着死亡的倾向,即返回生命状态的倾向。这种倾向以死亡愿望的心理形式出现,它可能以自杀的方式直接出现,也可能间接出现,如从事赛车、雇佣军或其他高危险活动的人所做的事情。然而,总的来说生命克服对死亡本能的直接执行。\r\n超我就像是内心的司法系统,就像是良心。良心常常是思想和意图以及行动的严厉的不妥协的内心法官。它观察明令自我并以惩罚如内疚来威胁自我。除了惩罚的能力,超我还可以给以奖励。如果自我和好喔行动一致,例如拒绝做错事的诱惑,就会产生骄傲感和自尊感。
你即来5344
2022-07-21 · TA获得超过731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6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86万
展开全部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包括:

①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潜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②压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③泛性论。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④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主要包括:

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它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破坏、征服的动力,表现为侵略的倾向。但当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时,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为一种自杀的倾向,这种倾向的活动范围很广泛,不限于杀人和自杀,还包括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权威的反抗等。

②精神结构理论。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是同肉体联系着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之间,它与本我不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的,所谓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两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讲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职能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如果这种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即会产生精神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1900年以后成熟起来的。他从各地吸收了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奥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G.荣格,从而构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