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2个回答
2021-11-30
展开全部
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此后郭沫若的《女神》,俞平伯的《冬夜》先后问世,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纪元。如果说,首倡“诗体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是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则无疑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胡适的《尝试集》稍显肤浅幼稚,郭沫若的《女神》则雄浑奔放,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成熟的标志,而俞平伯的《冬夜》则充满晦涩和神秘,留着旧体诗的烙印。但正如作者所说“我所以要印行这部诗集,一则因为诗坛空气太岑寂了,想借《冬夜》在实际上,做‘秋蝉的辨解’”因此《冬夜》,可以视为中国当代朦胧诗的开先河之作。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了白话诗的创作。
展开全部
胡适的新诗理论就建立在对古体诗歌否定的基础上。在这种否定中他表现了开拓者的胆略和气魄。五四运动前三年胡适就旗帜鲜明地向中国古体诗歌发出质疑。一九一六年四月十二日在《去国集》最后一首诗中说∶"文章革命何疑! 且准备搴旗作健儿。要前空千古,下开百世;收他臭腐,还我神奇"。七月在《去国集·自序》中明确宣布自己六年来创作的文言诗词为"死文学"。实际上,《去国集》中的某些诗词已经流露出古体诗词向现代新诗过渡的痕迹。同年十月给陈独秀的信中,更具体地论述了古典文学之所以为"死文学"的原因∶
凡人用典或用陈套语者,大抵皆因自己无才力,不指自铸新辞。……纵观文学堕落之因,盖可以"文胜质"一语包之。文胜质者,有形式而无精神,貌似而神亏之谓也。
从下文的"文学革命八事"可以看出,这段话主要是批判当时的古体诗词。八事中的"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都是就诗词而言,其他几条也同样适应古体诗词。一九一九年八月,胡适又一次强调文学形式革新的重要意义∶"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新内容。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在这个基础上,胡适提出了自己白话新诗理论的主张——"诗体大解放"。这一主张初见于他写于一九一八年七月的两封信,针对某些人提出的"诗的规则",他说∶"我们做白话诗的大宗旨,在于提倡'诗体的解放'。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这便是'诗体的解放"。因为如此,故我们极不赞成诗的规则"。"我们现在有什么材料,用什么诗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并不一面顾诗意,一面顾诗调"。追溯胡适诗歌观念发展变化的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体大解放"形成的脉络。早在一九一五年他就说∶"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琢镂粉饰丧元气,貌似未必诗之纯"。否定"琢镂粉饰"而推崇"作诗如作文"已很接近"诗体大解放",只是没有充分展开作具体表述。一九一六年提出的"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等主张也是以不受约束、自由表达为前提的。一九一八年三月他翻译了苏格兰女诗人Anne Lindsay的《老洛伯》一诗,译诗小序赞美这首诗"作村妇口气,语气率真,此当日之白话诗也",间接提出了白话诗的标准之一∶率真。这种率真的美只有从束缚诗神自由的种种枷锁镣铐中解放出来的新鲜活泼的白话才能产生。
凡人用典或用陈套语者,大抵皆因自己无才力,不指自铸新辞。……纵观文学堕落之因,盖可以"文胜质"一语包之。文胜质者,有形式而无精神,貌似而神亏之谓也。
从下文的"文学革命八事"可以看出,这段话主要是批判当时的古体诗词。八事中的"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都是就诗词而言,其他几条也同样适应古体诗词。一九一九年八月,胡适又一次强调文学形式革新的重要意义∶"我们也知道单有白话未必就能造出新文学,我们也知道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新内容。但是我们认定文学革命须有先后的程序∶先要做到文字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在这个基础上,胡适提出了自己白话新诗理论的主张——"诗体大解放"。这一主张初见于他写于一九一八年七月的两封信,针对某些人提出的"诗的规则",他说∶"我们做白话诗的大宗旨,在于提倡'诗体的解放'。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推翻∶这便是'诗体的解放"。因为如此,故我们极不赞成诗的规则"。"我们现在有什么材料,用什么诗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并不一面顾诗意,一面顾诗调"。追溯胡适诗歌观念发展变化的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诗体大解放"形成的脉络。早在一九一五年他就说∶"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琢镂粉饰丧元气,貌似未必诗之纯"。否定"琢镂粉饰"而推崇"作诗如作文"已很接近"诗体大解放",只是没有充分展开作具体表述。一九一六年提出的"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等主张也是以不受约束、自由表达为前提的。一九一八年三月他翻译了苏格兰女诗人Anne Lindsay的《老洛伯》一诗,译诗小序赞美这首诗"作村妇口气,语气率真,此当日之白话诗也",间接提出了白话诗的标准之一∶率真。这种率真的美只有从束缚诗神自由的种种枷锁镣铐中解放出来的新鲜活泼的白话才能产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