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隆会议什么时候召开?且有何意义?
1955年4月18~24日,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这是一场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体现出了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求同存异的精神。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并且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许多亚非民族主义国家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出发,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执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拒绝参加侵略性军事集团,反对在自己国家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并要求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万隆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召开。亚非会议的召开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
总之,万隆会议不仅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而且在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和外交话语权建构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亦将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