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驻村扶贫故事征文_我的扶贫故事作文5篇

 我来答
零下温暖17
2022-06-26 · TA获得超过72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2万
展开全部

中国扶贫的决心是巨大的,全国脱贫这样的举措也是其他国家不敢想象的,更无法做到的,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0驻村扶贫 故事 征文_我的扶贫故事 作文 5篇,希望你喜欢。

2020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需要国家、社会和人民齐心协力。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说过:“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大家更应团结一致,跟随党的领导和指挥,努力答好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卷”。作为参与过脱贫攻坚战的一员,对于“脱贫攻坚”,我有话要说。

扶贫之初,我听到的是龙蹲虎踞、艰苦贫穷的凉山。2018年10月,研究生二年级的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项目,我也因此有了从没有去过大山深处到毅然踏上扶贫道路的转变。易地扶贫旨在将居住在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通过改善他们的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实现搬迁人口逐步脱离贫困。我国将争取在“十三五”时期完成全国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帮助他们踏上小康社会。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形崎岖,山峰高耸,山谷深邃,最大相对高差可达5653m,由于地形起伏较大,交通不便,很多地区较为贫困。初到凉山州,就感受到这里条件的艰苦,乡镇之间间隔距离较远,到处都是高山峻岭,为了到达山顶,车都是盘着山前进,开车的人一如既往的镇静,坐车的人胆战心惊。踏上脱贫攻坚的道路后,几个月穿越了很多地方,只为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给修建搬迁安置点进行准确的评估。国家大力扶贫,偏远的地方有了水泥路,居住地有了干净的自来水,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悬崖村上修建了2.8公里的钢梯,解决了人们出行困难的问题。铁人王进喜有句话说得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凉山的脱贫攻坚战打得非常好。

扶贫之时,我想到的是一张张人们期待的脸庞,内心充满斗志。扶贫不是一个人的任务,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奋斗目标。社会需要我们,我们就要勇敢地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以我们的力量推动脱贫攻坚的战车,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勇拼搏。在扶贫这段时间里,我去过德溪乡、尔觉西乡、放马坪乡等几十个乡安置点,采集了几百个安置点的土壤信息,每到一处,当人们知道我们是为扶贫而来,都给我们竖起大拇指,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充满期待,每到一处人们都热心留我们吃饭,我们好意拒绝,我们还有更多任务没完成。人们常常用通俗的语言来评价国家的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瓦吉瓦”,党和政府,“卡莎莎”。我曾在空闲的时间和当地已搬进安置点的老人聊天,我问大爷:“大爷,现在你们去镇上方便吗?你们洗衣服方便吗?家里的厕所用着习惯吗?”,大爷笑眯眯地说:“以前去镇上要走一段山路,现在政府把马路修到家门口了,现在想上街说出发就出发,政府还给我们补贴了家居和家电,不但有洗衣机,还有电视机和沙发,以前每家每户都没有厕所,现在为我们每家都修建了厕所,很是方便,国家的政策好啊,大力扶持我们”。当我踏上返回学校的路,一路上看到的是人们温暖的笑容,年轻的孩子们在上学的路上,看见我们的车辆都向我们敬礼表示他们的感谢。车渐渐走远,而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他们对于脱贫攻坚的美好期许。

扶贫之后,我看到的是朝气蓬勃的祖国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成果。人们都欢快地背起自己的行李搬到新的安置点,随着精准扶贫的持续进行,陆陆续续有贫困县摘帽,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17个县市中有11个民族聚居县为深度贫困县。目前,全州已累计退出贫困村1772个、减贫人口80.14万人,2020年凉山州对脱贫攻坚战发起总攻,将实现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如今的凉山州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区域性整体贫困落后面貌显著改善,不久之后,贫困落后的凉山州就能实现社会经济文明的时代跨越。

2020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二

“能够被组织选派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我感到非常荣幸,更知肩上责任重大,虽说对于农村工作没太多 经验 ,但我相信只要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把驻村帮扶工作做好!”她叫郑倩,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宝飞镇政府工作人员,2019年12月被组织委以重任,担任水晶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村民们习惯称她为“小丫头”书记。履职以来,她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守纪律,扎实工作,团结村“两委”一班人,克难奋进,水晶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小丫头”书记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大业绩。

践诺于民,“小丫头”就是最美绽放的“铿锵玫瑰”。青春不息,奋斗不止,风华正茂却扎根农村。自驻村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小丫头”书记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基本情况,特别是对贫困户的家庭生活现状、致贫原因、帮扶 措施 进行了认认真真的分析研判,进一步细化帮扶方案,一件一件抓落实,用心用情用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就业、 教育 、医疗等实际问题。某一天,“小丫头”书记去看望贫困户,路途中因道路施工,挖断了部分道路,一时半会儿无法通行。但想着自己已与贫困户约好,在众人都在劝返的情况下,她还是选择用挖掘机把自己托运过去,按时赴约。“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行走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在决战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小丫头”书记始终做到与村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以实干的汗水践行履职为民的铿锵承诺。

纾困于民,“小丫头”就是温暖贴心的“本家亲人”。“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小丫头”书记喜欢和村里的群众拉家常,以便在与民零距离接触中倾听民心,了解民意。“助民纾困不在于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件件小事办实办好!”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水晶村一组贫困户户主身患精神一级残疾,还时有脑膜瘤后遗症导致的癫痫症,因女儿、女婿在成都务工,为方便就医和子女照顾,一家人都在成都。在帮扶过程中,“小丫头”书记都是通过电话了解相关情况。今年5月,其家属反映进行了残疾等级评定,但未领到残疾证,“小丫头”书记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协同水晶村副书记联系了残联协会,协助办理了残疾人护理补贴手续和残疾证。事后,贫困户家人通过电话感谢“小丫头”书记说道:“郑书记,遇到你这样有情有义的‘第一书记’,让我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您就是我们家最亲的人!”

增收于民,“小丫头”就是百计千方的“脱贫谋士”。村子富不富,全靠“领头羊”。在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道路上,不仅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扎根群众,默默奋斗,还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学习新思路、新 方法 ,更好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致富“秘方”。在水晶村,“小丫头”书记是村民心中名副其实的“脱贫谋士”。到村履职以后,她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调研了解到,水晶村适合 种植 柑橘。但种植技术却是产业发展的短板,用极度薄弱来形容都不为过。村里留在家的基本都是老人,因柑橘种植管理技术不行,每年产量并不大。“小丫头”书记结合水晶村实际,立足“以产业振兴带动脱贫攻坚,促进群众增收”,确定帮扶项目,制定帮扶措施。为了让村民学会先进的种植技术还邀请专家来为村民现场授课,让村民直观地学会了种植的“小偏方”。在“小丫头”书记的带动下,水晶村的产业规模有了质的改变,村民收入增加了,日子得更有盼头、更有劲头!

2020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三

2019年11月,张斌主动向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人民医院请缨下沉一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牢记组织的信任和嘱托,恪尽职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当祖国需要我的时候,必然挺身而出”的决心,赢得了金沙村群众的信任与尊重。

动员群众农闲时节外出“淘金”

扶贫工作繁重而复杂,想要更好地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建档立卡户的详细情况。驻村后,他马不停蹄地入户走访,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虽然之前没有接触过村级工作,但30岁出头的张斌干起驻村工作角色适应得很快,他根据实际情况,为村里的每一户建档立卡户制定了发展计划。积极对接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及时兑付各类扶贫资金。同时,鼓励群众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让群众农闲时节忙“淘金”,积极协调用工企业,组织群众参观企业,梳理适合金沙村务工人员的岗位,共输出劳动力686人,其中省外务工211人,省内务工475人。

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插上“e”翅膀

为把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推销出去,提高群众种植、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张斌积极寻找销路和市场。他充分利用扶贫电商平台,鼓励建档立卡户将特色产品通过直播平台进行销售,从开始的一月销售一两件产品,到现在日交易额突破500元以上,大大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随着电商生意的日渐红火,张斌开始谋划,通过调研、考察,他对金沙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指出了思路和发展方向,着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服务业等线下产业深度融合。在张斌的力推下,黄河奇石、蜂蜜、胡麻油、荞麦面等产品已成为直播间粉丝的钟爱,自2019年7月至今,直播平台已交易销售40万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知之不难,行之不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金沙村的宁静祥和,张斌主动放弃休假,大年初二便赶赴金沙村和村干部一起部署防控工作。他时刻谨记防控疫情是责任,更是使命,在他的号召下,金沙村4名党员主动投入疫情防控,5名党员为抗击疫情捐赠物资,通过党员带动引领,9名群众志愿加入抗击疫情的队伍。在他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全村党员干部张贴疫情防控海报50余张、悬挂横幅8条、发放疫情预防宣传单400余张,全面摸排4次。消毒检查站防疫物资有限,他尽自己所能联系防疫物资,不给上级党委政府加负担,连续最长值班时间长达36小时。一件件、一桩桩,就这样点点滴滴、默默无闻地守护着金沙村。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金沙村的村民发现,去年还略显青涩稚嫩的张斌,经过驻村工作的淬炼,变得成熟稳重,看不到一点“85后”的痕迹。作为扶贫路上的生力军,张斌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用奋斗擦亮了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2020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四

“文书记好”“文书记早”“文书记吃了吗”“文书记这又去看望谁啊”,在河南省武陟县南归善村的村头巷尾,村民们热情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入户走访、询问近况、为民办事,这是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文成几乎每天必做的功课。“有事找文书记”,已经成为南归善村村民的内心选择。

2016年的小董乡南归善村是县里有名的省级贫困村,村内道路坑洼不平、垃圾围村、污水遍地。而村委会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同样也是荒草丛生。这一切的改变发生在8月县应急管理局文成同志进村担任第一书记后。

用心凝聚人心

刚来的那段时间,看着道路泥泞难行、一入夜便漆黑一片的落后村庄,文成晚上总是失眠,不断地探寻、否定、纠结,几乎到了绝望和放弃的边沿。最让他顾虑的,倒不是艰苦的条件,而是能否把扶贫工作做好。

踏上南归善村的土地,文成就激励自己“住进了南归善村,我就是南归善人。我要用双脚丈量南归善村的每一寸土地,让党的阳光照进南归善村每一个贫困户的心中。”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把村干部召集到一起,了解基本情况。接下来的几天,他主动对接乡里包村干部、村里包片干部,走遍全村142户,了解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有关情况记满了4个 笔记本 。在驻村的日日夜夜里,他吃住在村委会,放下架子从群众中学、静下心来跟村两委干部学,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深入群众,时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实心诚意和他们“掏心窝子”。顾了大家,难免要舍小家。对于步入不惑之年的他来讲,父母年事已高,孩子年纪尚幼。他把感情传递给百姓,却把寂寞留给了家人。

用情解决难题

村民对“两委”干部如果不信任,那工作就难以开展。建强基层组织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文书记从抓党建强班子入手,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明确梳理班子分工,定人、定责、定目标,将村“两委”干部值班时间、联系方式公开上墙,方便群众咨询办理各类事务。同时,坚持和党员干部一道学习 政策法规 ,探讨农村科技,让群众对村“两委”班子有了理解、信任和支持上的转变,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

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不解决,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文成多方整合资金去修路,天天出现在施工现场,从开始修路,到铺设砂砾石,他自己带头干,带领大家一起干,不怕脏、不怕累,每天身上都沾满了泥土。村里的路修好了,一举告别了“晴天风沙扑面,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全村群众欢欣雀跃,奔走相告:这个书记真了不起,把村里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把老百姓的困难始终放在自己心上!

用智引导乡亲

基础设施好起来了,如何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就成了文成考虑最多的问题。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村干部制定好发展规划和扶贫计划,协调人社部门开展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使得村里缺技术的贫困户都种植起了食用菌。

同时,依托产业扶贫车间带贫模式大量吸纳贫困户创业。一进村北头,你就可以听见扶贫产业基地新奇纸制品厂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生产如火如荼,一派繁忙景象。“像我一样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还有十几个人,我们不出村,啥也不耽搁,每月能收入一千多”,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雒知青一边说,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2018年南归善村实现了全村摘帽。现在,路宽了,灯亮了,再加上天天晚上在广场上跳舞锻炼的村民们,周围其他村的群众都说南归善村人真幸福。而原先荒草丛生的一亩三分也见证了文书记的扶贫人生,变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要干,就必须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办管长远的事,才能不负组织,不负人民,不负初心。”4年的考验,620位村民的验证,事实证明,他这么说了,也真正这么做了。

自2015年起,全县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百余人,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先锋队伍,他们义无反顾地奋战在脱贫工作第一线,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默默奉献、艰辛付出。一生中有幸实打实地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改变一个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多年后回忆起来必定会倍感难忘和自豪。有了他们,相信这场脱贫攻坚战一定能高质量地如期完成。

2020驻村扶贫故事征文篇五

大罗村地处重庆市綦江区南部打通镇海拔1200米的高寒山丘深处,由于气候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2014年被定为重庆市市级贫困村。2018年8月封茜离开尚在哺乳期的女儿到大罗村担任第一书记,看到村民过着养只鸡好买茧、养头牛好耕地、养头猪好过年的拮据生活,她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两年之内,一定要让大罗村群众过上好日子!”

因地制宜,红土里“挖”出“金疙瘩”。“想要真正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有自己的产业。”来到大罗村的第一天,封茜这样对村里的干部说道。从此以后,大罗村陡峭的山路上总能看到封茜考察大罗村环境的瘦小背影。“封书记来到大罗村之后,每天爬坡过坎,一心想着给村里找到一条产业发展的好路子,大家都说来了个好书记。”大罗村驻村工作队员朱达雄说道。

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封茜的带领下,村里发现将高山水稻实现规模化种植是一条好路子,确定方向后,封茜三天两头到市里找专家来到大罗现场勘考。经过科学分析发现,大罗村海拔高,空气环境优良,含负氧离子极高,村内有红花一二库,梅家沟水库水源充足,加之土质大部分是紫红泥,含铁锌硒等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依托种植紫红泥大米打造出特色产业品牌。

经村支两委研究,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按照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种植紫红泥优质大米。为了打响品牌,大罗村采取统一购种、统一指导、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形式,保证米质优良,定价合理。

2018年大罗村成立梅家沟水稻种植股份合作社,成功注册“紫红泥”水稻商标。2019年大罗村种植“紫红泥”水稻500亩,售出40000斤,收入18万元,村集体盈利17000元。今年已扩种至1000亩,实现26户建卡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不仅如此,大罗村还将试种100亩糯高粱与高山萝卜套种,采用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模式,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惠及广大种植户。现在,大罗村“紫红泥”优质大米已经成了当地市场上小有名气的畅销品牌。

因需而动,山沟里“挖”出“通畅路”。看到紫红泥大米的销路打开了,封茜却又犯了愁。村里的入户便道一直没有全覆盖,有的村民修房子的建筑材料全靠马拉人抬,极其不便,而且要修路就得占地,土地都是村民的命根子,为了说通村民同意修路,封茜每天到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给大家讲道理、谈发展、谋变化、调纠纷,经过一个月多的努力,终于让大家同意了修路。

封茜带领村干部根据现有道路建设情况,充分利用中央扶贫的政策资金,整合集体资源,积极争取政策。2019年硬化公路8公里,硬化人行便道32公里,逐步实现了公路硬化全覆盖、人行便道户户通。

大罗村村民马兴华说:“以前去赶场早上5点就要出门,现在路修好了,半个小时就能到镇上,修房子大卡车把东西直接就运到门口,方便得很”。

因户施策,蜂巢里“挖”出“致富经”。为了帮助村里的贫困户稳定增收,封茜带领村里的驻村工作队员到处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发挥贫困群众自身优势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梦。

“养蜂是一个好项目,不占地、不用粮,无污染、无公害,是个致富的好路子。”封茜到贫困群众赵立强家中宣传养蜂致富的好处,普及蜜蜂养殖知识,不久蜂蜜养殖产业就在赵立强家中落地生根。

2018年以来,贫困群众赵立强利用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将蜜蜂养殖规模扩大到60群,新建400平米家庭农场,产业补助从500元增长到25000元,人均收入从3500元增长到10607元。同时,赵立强还通过“产业托养”分红模式帮助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今年蜂蜜特别好,吃起来特别甜,就跟我们的日子一样越过越甜。”区领导视察赵立强的蜜蜂养殖园时他笑着说道。

封茜来到大罗村两年以来,帮助村民发展了产业,修好了道路,增加了收入,全村2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集体经济销售额突破20万元。她不仅将大罗村的山水印在了脚步里,更把这段驻村的宝贵经历刻在了生命里。问起驻村工作的感受时,她动情地说道:“驻村两年以来,一直缺少了给家人的陪伴,让我非常内疚,但是看到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觉得一切都值。”

2020驻村扶贫故事征文_我的扶贫故事作文5篇相关 文章 :

★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优秀作文5篇

★ 2020我的扶贫故事与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篇

★ 2020我的扶贫脱贫故事征文作文5篇

★ 我的扶贫故事主题作文5篇2020

★ 2020年我的脱贫故事征文

★ 2020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优秀作文5篇

★ 2020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优秀作文精选五篇

★ 我的脱贫故事我来讲主题作文5篇

★ 我的脱贫故事优秀作文5篇2020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