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农村,城市,历来就是两极分化。我们都知道两者的关系,具体区别是什么呢?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城市的消费商品比农村丰富、不安全。现在在农村的人都向往城市生活,渴望在城市有自己的居所,他们都厌倦了农村的生活,在购物时,没有足够商品选择,即使是有足够的钱也买不到自己想要或急需的商品,甚至在农村商店的商品都是城市淘汰后,再运到农村销售的。而且在城市正规的商店更没有欺诈性,受广大民众的监督,价钱合理。然而在农村缺少法律、治安的制约,所谓“天高皇帝远”,这样使得假冒的、过时的、不合价钱的商品都流到了农村。但我们也要明白,“人多事杂”,城市人口密度远大于农村人口密度。许多城市的违法商品“浑水摸鱼”,打着广告卖真货,卖的却是二流货。甚至有的商家丧尽天良,以危害老百姓的健康来赚取自己的利润。现在风行中国的是地沟油,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农民自己吃的都是自家炸的猪膏油或少数买的调和油。在城市有大量的小餐店,而农村却很少。如果谁去暗访城市的小餐店的话,可以发现许多的小餐店用的是地沟油,消费商品少了也导致农村的食品安全多了。现在国家对地沟油这事起了很大的重视,只要有谁发现有生产地沟油的生产商并且举报了,就可以得到十万元的奖金,可人是狡猾的,自今地沟油在中国市场还是一大销售产品。城市也有丰富的蔬菜水果等食品,让消费者激情选择,可这些食品中有许多都是加工过的,比如说注水鸭、注水鸡、注水西瓜等等,这都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而在农村,即使要买的商品不丰富,有许多商品是假的,但农村的农民许多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制造食品,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食品安全问题,所以东西多并不代表安全,人们应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2、城市的交通比农村发达,而交通事故却频繁发生。现在世界发展迅速,交通工具成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城市有密集的公路、笔直的高铁路等,这使得城市人们的出行很方便,也使得城市联系紧密。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相反的是,农村的交通却是很困难,也导致农村人的出行十分困难,甚至导致一些农村与外界有很少的交流,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所谓“要致富先修路”是非常正确的。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让我们了解到他们身处交通多么不发达,经济多么落后的地方。这也让我们知道许多的人不管生活多么贫寒都要到城市去,有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有的是为了摆脱无知的山沟生活。然而交通事故成了现在新闻界的焦点,比如今年以来上海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599起,死伤逾2000人;泉州朋山隧道和南安水头分别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在短短的7个小时内,6条生命因此离去等。这也表明越发达的城市交通事故越频繁。所以每个人重视交通是非常重要的,国家重视交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城市是科技发展的重心,农村是农业发展的重心。庞大的工厂是城市的标志,正是城市有众多的工厂,使得城市众多的人有工作,也使得城市的经济更加发达。为了满足城市众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只有提高科技发展。在城市有飞机,有轮船,有世界领先的快车,高楼大厦的设备追求自动化等先进科技是绝大部分农村没有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先”,现在国家政权安定了,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繁多的城市的粮食绝大部分却是来在农村,农民通过种粮食来维持生活,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中国城市人口占49.68%,农村人口占50.32%。
城市和农村是紧密联系起来的,虽然城市与农村相差很远,但城市建设离不开农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
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一、日常行为方式
乡村传统农耕制度与城市现代工业制度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生产体系,这就决定了乡下人与城市人在时间空间观念相相应的行为方式上具有根本不同的特征。乡村社会中,各国农民普遍表现出对土地的崇敬和依恋,城市流动的社会则形成了富有开拓、冒险、积极进取的人特质。
二、角色认识
乡村社会中,乡与土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相对于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而言,城市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城市中的耸关系更多地扩大到众多的社会组织中,交往范围扩大,但趋向于短暂性和表面性,角色认知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异质性。
三、个性气质
农民按某字面上的本义是地方之人,他们超越不了自己的土地的有限视野,形成了农民的保守主义和因循守旧的心理以及权威崇拜主义。而城市的人以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创新精神以及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为主要特征。
四、心理需求
农民表现出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观。表现为过分注重眼前利益的急功近利。相对于乡下人,城市人的需要层次高,在心理需求上更注重精神的追求,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成就欲更强烈。城市为人的才能的发挥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把城市人的需求层次提高了。
乡村社会价格的价值取向具有“群体取向”的特征,自我主体意识处于被掏的状态。在都市社会,“事本原则”取代了“人际关系”原则,个人是按其特定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而被认识的,“个人广义”是都市社会的价值取向。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 观念差异
农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群。这一人群常常与居住在城镇或都市的人群形成一种对照,即“乡下人”和“城里人”。居住在乡野之中,聚村而居,成群而落,靠近田野、草原和大自然。因其出生地的原始基因,不论到哪里,他们“乡下人”的地理身份与天生“城里人”的地理身份的差异,便决定了城乡之间的观念差异,以及社会对这种身份的认知差别。由此,大凡落后、保守、歧视的观念似乎都源于农民,也适合农民;而大凡进步、创新、高尚的精神似乎是城里人的专利。“小农意识”、“小农观念”以及“小农行为”等等概念,既是用来代表农民的观念及行为,同时又是人们用来贬低他人的一种价值判断。领导干部不胜任工作称之有农民意识,工厂厂长把厂子搞亏了、破产了称之有农民意识,体育比赛比输了称教练有农民意识,作家写不出好作品称之为有农民意识,科研人员不出成果称之为有农民意识,导演把作品弄砸了称之为有农民意识,演员演不好自己的角色称之有农民意识,连某些腐败分子走到腐败这一步,也称自己有严重的农民意识,但有深厚农民意识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有成为腐败分子的吗,简直是无耻之极。够啦。其实带有农民二字的贬义词不止一个,比如农民心态、农民思想、农民观念、农民作风、农民思维、农民形象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城里人脑海里便形成这样一种定势思维,即认为农民总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害怕冒险;思想固执、狭隘,而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甚至把“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一关乎国家发展和治理的根本性的问题,也歧视性地理解和归结为“农民的问题”或“农民出了问题”,似乎中国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农民身上或都根源于农民。因而,农民问题解决了或农民不再出问题了中国便安然无恙。
2、主流意识形态差异
由于农民进入大中城市会面临很高的壁垒,比如定居成本,就业机会、生活保障、子女就学等等。因而规模小一些的中小城镇成为农民进城的较理想的选择。事实上,农民进城的愿望是很强烈的,想致富的农民甚至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直接建起了供自己进入的城镇,来表达他们渴望进城的愿望。它代表了一种原生意义上的农民朴素求富心理。即要通过城市化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观念的差异反映在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上,便形成了对农民的歧视。由此造成了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法律上,对农民群体利益的忽视以及对农民采取的不公开、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认识与对待。有些腐败分子假星星忏悔,要求从轻发落,说给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我可以回家种地;那农民要是犯了错,怎么发落,不论从轻还是丛重,还能到城里当官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农民的歧视常常表现为整个社会或居于强势地位的社会集团对农民群体的种种限制上,这些限制日益制度化、经常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最大不公。
3、文化与科技差异
物质层面上的差异还有个比较,有关资料统计,城乡收入比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6:1拉大到现在的3.2:1,而隐性收入则是6:1。文化和技术上的差异更是不可比拟。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发展缓慢。文盲和半文盲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大,科教文卫人员比重小。据有关统计,农村各类科教文卫人员只占农村总人口的2.5%。就说卫生一项,可以说差异大的惊人,占人口70%的农民医疗卫生消费只占到总消费的6%。
由于文化技术水平低,大多数农民工目前在城市里干的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活儿,收入也十分微薄。那么,农民为什么不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呢?难啊!一是没文化技术;二是没钱培训学技术;三是即便大学毕业了也没门路找个体面的工作。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生存难保,谈何文化技术,更谈不上精神享受。
4、心理差异
就心理观念而言,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于其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对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文化、农民意识确实存在。但是,如果把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农民文化放到线性文化进化论的某个时点之上,认为农民的意识、观念总是保守的、传统的或落后的(孟德拉斯语),那么,这种认识多少带有偏见和绝对化的局限。马加爵案,媒体评论多归于因教育、归因于学校和社会心理救治系统不健全,这些其实都还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横在“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于是,这种心理不平衡很容易转变为惹事作恶的诱因。相当多的城市社会治安案件往往由此引发。
调查发现农民工是一个面临强烈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的群体,有些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应引起关注。比如,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由此造成农民工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却又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城市职工与农民工相比在各种福利上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与生活上的贫困相比,农民工更难以忍受的是不被城市接受,不能与城里人正常交往与合作,不能像城里人一样感受到平等与尊严。
猜你喜欢
1. 城市和农村的英语作文
2. 城市和农村的英语作文
3. 住在城市和住在农村的英语辩论
4. 城市与乡村生活英语作文
5. 城市形成的原因 城市如何形成
6. 比较两个城市差异的英语对话
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城市的消费商品比农村丰富、不安全。现在在农村的人都向往城市生活,渴望在城市有自己的居所,他们都厌倦了农村的生活,在购物时,没有足够商品选择,即使是有足够的钱也买不到自己想要或急需的商品,甚至在农村商店的商品都是城市淘汰后,再运到农村销售的。而且在城市正规的商店更没有欺诈性,受广大民众的监督,价钱合理。然而在农村缺少法律、治安的制约,所谓“天高皇帝远”,这样使得假冒的、过时的、不合价钱的商品都流到了农村。但我们也要明白,“人多事杂”,城市人口密度远大于农村人口密度。许多城市的违法商品“浑水摸鱼”,打着广告卖真货,卖的却是二流货。甚至有的商家丧尽天良,以危害老百姓的健康来赚取自己的利润。现在风行中国的是地沟油,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农民自己吃的都是自家炸的猪膏油或少数买的调和油。在城市有大量的小餐店,而农村却很少。如果谁去暗访城市的小餐店的话,可以发现许多的小餐店用的是地沟油,消费商品少了也导致农村的食品安全多了。现在国家对地沟油这事起了很大的重视,只要有谁发现有生产地沟油的生产商并且举报了,就可以得到十万元的奖金,可人是狡猾的,自今地沟油在中国市场还是一大销售产品。城市也有丰富的蔬菜水果等食品,让消费者激情选择,可这些食品中有许多都是加工过的,比如说注水鸭、注水鸡、注水西瓜等等,这都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而在农村,即使要买的商品不丰富,有许多商品是假的,但农村的农民许多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制造食品,不需要考虑自己的食品安全问题,所以东西多并不代表安全,人们应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
2、城市的交通比农村发达,而交通事故却频繁发生。现在世界发展迅速,交通工具成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城市有密集的公路、笔直的高铁路等,这使得城市人们的出行很方便,也使得城市联系紧密。这正是人们所需要的。相反的是,农村的交通却是很困难,也导致农村人的出行十分困难,甚至导致一些农村与外界有很少的交流,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所谓“要致富先修路”是非常正确的。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让我们了解到他们身处交通多么不发达,经济多么落后的地方。这也让我们知道许多的人不管生活多么贫寒都要到城市去,有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有的是为了摆脱无知的山沟生活。然而交通事故成了现在新闻界的焦点,比如今年以来上海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599起,死伤逾2000人;泉州朋山隧道和南安水头分别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在短短的7个小时内,6条生命因此离去等。这也表明越发达的城市交通事故越频繁。所以每个人重视交通是非常重要的,国家重视交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3、城市是科技发展的重心,农村是农业发展的重心。庞大的工厂是城市的标志,正是城市有众多的工厂,使得城市众多的人有工作,也使得城市的经济更加发达。为了满足城市众多人口的生活需求,只有提高科技发展。在城市有飞机,有轮船,有世界领先的快车,高楼大厦的设备追求自动化等先进科技是绝大部分农村没有的。“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先”,现在国家政权安定了,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繁多的城市的粮食绝大部分却是来在农村,农民通过种粮食来维持生活,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中国城市人口占49.68%,农村人口占50.32%。
城市和农村是紧密联系起来的,虽然城市与农村相差很远,但城市建设离不开农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
城市和乡村的差别
一、日常行为方式
乡村传统农耕制度与城市现代工业制度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生产体系,这就决定了乡下人与城市人在时间空间观念相相应的行为方式上具有根本不同的特征。乡村社会中,各国农民普遍表现出对土地的崇敬和依恋,城市流动的社会则形成了富有开拓、冒险、积极进取的人特质。
二、角色认识
乡村社会中,乡与土构成了农业文明的底色。相对于乡土社会的熟人社会而言,城市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城市中的耸关系更多地扩大到众多的社会组织中,交往范围扩大,但趋向于短暂性和表面性,角色认知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异质性。
三、个性气质
农民按某字面上的本义是地方之人,他们超越不了自己的土地的有限视野,形成了农民的保守主义和因循守旧的心理以及权威崇拜主义。而城市的人以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创新精神以及齐心协力的团结精神为主要特征。
四、心理需求
农民表现出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观。表现为过分注重眼前利益的急功近利。相对于乡下人,城市人的需要层次高,在心理需求上更注重精神的追求,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的成就欲更强烈。城市为人的才能的发挥创造了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把城市人的需求层次提高了。
乡村社会价格的价值取向具有“群体取向”的特征,自我主体意识处于被掏的状态。在都市社会,“事本原则”取代了“人际关系”原则,个人是按其特定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而被认识的,“个人广义”是都市社会的价值取向。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1、 观念差异
农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群。这一人群常常与居住在城镇或都市的人群形成一种对照,即“乡下人”和“城里人”。居住在乡野之中,聚村而居,成群而落,靠近田野、草原和大自然。因其出生地的原始基因,不论到哪里,他们“乡下人”的地理身份与天生“城里人”的地理身份的差异,便决定了城乡之间的观念差异,以及社会对这种身份的认知差别。由此,大凡落后、保守、歧视的观念似乎都源于农民,也适合农民;而大凡进步、创新、高尚的精神似乎是城里人的专利。“小农意识”、“小农观念”以及“小农行为”等等概念,既是用来代表农民的观念及行为,同时又是人们用来贬低他人的一种价值判断。领导干部不胜任工作称之有农民意识,工厂厂长把厂子搞亏了、破产了称之有农民意识,体育比赛比输了称教练有农民意识,作家写不出好作品称之为有农民意识,科研人员不出成果称之为有农民意识,导演把作品弄砸了称之为有农民意识,演员演不好自己的角色称之有农民意识,连某些腐败分子走到腐败这一步,也称自己有严重的农民意识,但有深厚农民意识的地地道道的农民,有成为腐败分子的吗,简直是无耻之极。够啦。其实带有农民二字的贬义词不止一个,比如农民心态、农民思想、农民观念、农民作风、农民思维、农民形象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城里人脑海里便形成这样一种定势思维,即认为农民总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害怕冒险;思想固执、狭隘,而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甚至把“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这一关乎国家发展和治理的根本性的问题,也歧视性地理解和归结为“农民的问题”或“农民出了问题”,似乎中国所有的问题都出在农民身上或都根源于农民。因而,农民问题解决了或农民不再出问题了中国便安然无恙。
2、主流意识形态差异
由于农民进入大中城市会面临很高的壁垒,比如定居成本,就业机会、生活保障、子女就学等等。因而规模小一些的中小城镇成为农民进城的较理想的选择。事实上,农民进城的愿望是很强烈的,想致富的农民甚至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直接建起了供自己进入的城镇,来表达他们渴望进城的愿望。它代表了一种原生意义上的农民朴素求富心理。即要通过城市化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观念的差异反映在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上,便形成了对农民的歧视。由此造成了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法律上,对农民群体利益的忽视以及对农民采取的不公开、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认识与对待。有些腐败分子假星星忏悔,要求从轻发落,说给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我可以回家种地;那农民要是犯了错,怎么发落,不论从轻还是丛重,还能到城里当官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农民的歧视常常表现为整个社会或居于强势地位的社会集团对农民群体的种种限制上,这些限制日益制度化、经常化,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最大不公。
3、文化与科技差异
物质层面上的差异还有个比较,有关资料统计,城乡收入比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6:1拉大到现在的3.2:1,而隐性收入则是6:1。文化和技术上的差异更是不可比拟。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和文化艺术等领域发展缓慢。文盲和半文盲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大,科教文卫人员比重小。据有关统计,农村各类科教文卫人员只占农村总人口的2.5%。就说卫生一项,可以说差异大的惊人,占人口70%的农民医疗卫生消费只占到总消费的6%。
由于文化技术水平低,大多数农民工目前在城市里干的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活儿,收入也十分微薄。那么,农民为什么不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呢?难啊!一是没文化技术;二是没钱培训学技术;三是即便大学毕业了也没门路找个体面的工作。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生存难保,谈何文化技术,更谈不上精神享受。
4、心理差异
就心理观念而言,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于其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在社会中的特定地位,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对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态度和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文化、农民意识确实存在。但是,如果把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农民文化放到线性文化进化论的某个时点之上,认为农民的意识、观念总是保守的、传统的或落后的(孟德拉斯语),那么,这种认识多少带有偏见和绝对化的局限。马加爵案,媒体评论多归于因教育、归因于学校和社会心理救治系统不健全,这些其实都还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横在“城里人”与“乡下人”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于是,这种心理不平衡很容易转变为惹事作恶的诱因。相当多的城市社会治安案件往往由此引发。
调查发现农民工是一个面临强烈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的群体,有些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应引起关注。比如,自卑心理和孤独情绪,由此造成农民工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却又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城市职工与农民工相比在各种福利上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与生活上的贫困相比,农民工更难以忍受的是不被城市接受,不能与城里人正常交往与合作,不能像城里人一样感受到平等与尊严。
猜你喜欢
1. 城市和农村的英语作文
2. 城市和农村的英语作文
3. 住在城市和住在农村的英语辩论
4. 城市与乡村生活英语作文
5. 城市形成的原因 城市如何形成
6. 比较两个城市差异的英语对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